附子是一味剧毒药,然而,中医理论认为,药物的有毒无毒是相对的,“有是证,用是药”,根据病人的“证”选用剧毒药物,药物的针对性强,能够发挥其专注、强大、峻猛的治疗作用。今天我们学习——附子。
植物科属
本品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
主要产地
主产于四川。
采收加工
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加工制成盐附子、黑附片(黑顺片)、白附片。
性味归经
味辛、甘,性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
性能特点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主要功效
1.回阳救逆(亡阳)用治亡阳证之四肢厥冷、冷汗自出、脉微欲绝,配伍干姜、甘草同用,如四逆汤;用治亡阳兼气脱,配以大补元气之人参同用,如参附汤。本品药力颇强,能助心阳以通脉,补肾阳以益火,挽救散失之元阳,为临证“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2.补火壮阳(阳虚诸证)用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所致的阳痿滑精、宫寒不孕、腰膝冷痛、夜尿频多,配伍肉桂、鹿角胶等同用,如右归丸;用治脾肾阳虚、寒湿内盛所致的脘腹冷痛、大便溏泄,配伍党参、白术等同用,如附子理中汤。本品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凡心、脾、肾诸脏阳气衰弱者,皆可选用之。
3.散寒止痛(寒凝诸痛)用治寒痹疼痛,既能温散止痛,又能驱逐风寒湿邪。本品止痛力强,乃用治寒痹之要药。
4.引药:附子禀雄壮之质,与其他药配伍,可以引药物直达经脉。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到皮肤,以驱逐人体表的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以袪除体内的冷湿。
5.补肾强阴:附子归心、脾、肾三经,入手少阳三焦、命门,味辛大热,为阳中之阳,所以在补肾强阴方面效果显著,用于小便不通、肾气上攻、膀胱痛等症。
用法用量
煎服,3~15g;先煎,久煎,口尝至无麻辣感为度。
使用禁忌
本品辛热燥烈,孕妇慎用,阴虚阳亢者忌用。不宜与半夏、瓜蒌、瓜蒌皮、瓜蒌子、天花粉、川贝母、浙贝母、平贝母、伊贝母、湖北贝母、白蔹、白及同用。生品外用,内服须经炮制。若内服过量,或炮制、煎煮方法不当,可引起中毒。
文章内容仅供交流学习使用,请谨遵医嘱。
诚挚说明:图文源于网络,版权及初发权仍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