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神奇第一方,一付即止收藏

肺部疾病中最常出现的症状就是咳嗽。中医认为,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所以通常合称为咳嗽。时值冬季,咳嗽一证频出,提到治疗咳嗽,可能有很多有效的中药和有效的方子被人们所熟悉,比如百合固金汤、三子养亲汤、麻杏石甘汤。其实在众多止咳的方药中,还有一个方子也算是比较独特的,这个方子就是止嗽散,载于《医学心悟》,为清代医家程钟龄所创。止嗽散由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各1千克,甘草克,陈皮克组成。将这些药共研细末,每次服用6~9克,饭后或临卧时用温开水或姜汤送下,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曾遇一朝鲜族女教师,感冒后咳嗽十分剧烈,我想切脉检查,她手按着桌子,弯着腰一个劲儿咳嗽,数十声不止,竟直不起腰来,自己说:感觉嗓子发痒就想咳(痒者,风也,是乃风邪犯肺)。有痰但不多。求我好好给她治疗。我劝她服中药,她说只要治好病,什么药都行。我开了止嗽散原方给她,服一剂,咳嗽即止,又二剂痊愈,也没用其他药物。其效之佳,令人感叹名方之佳效。正如程钟龄自云:“此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是以容邪易散,肺气安宁,宜其投之有效欤。”止嗽散乃为外感风寒、咳嗽多痰者而设,若外感风寒,表邪已解,而余邪未尽,咳嗽偏重者,此方颇为适宜,投剂辄效。考其方药组成,确实平淡中见效验。方中百部、白前、紫菀皆入肺经,功在止咳;桔梗、陈皮理气化痰,使气顺而痰消;炙甘草补中土调和诸药,与桔梗同用更能清利咽喉。方中仅有味辛而不烈,轻扬疏散之一味荆芥,辛散疏风,透邪解表,使在表之风邪得以宣泄。此剂重在化痰止咳,微宣其外,若外感风寒,肺失宣降,虽经发散,而余邪未尽,仍咳嗽多痰者,投予此剂颇为适宜。纵观全方,药味虽少,量极轻微,配伍简单,便于加减化裁,而且药性平正,温润平和,不偏寒热,具有温而不燥,润而不腻,散寒而不助热,解表不伤正,宣通开郁,润肺养肺特点,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又有启门驱贼之势,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全方诸药合用,共奏止咳化痰、疏风宣肺之效,是治疗风痰犯肺,新、久咳嗽之良方。只要运用得宜,止咳散可用于各种咳嗽证。如有恶寒发热、头痛、鼻塞之风寒见证,可加防风、苏叶、生姜散邪。见暑湿伤肺,口渴、心烦、尿黄者可加黄连、黄芩、花粉、石膏、鱼腥草。见痰涎稠粘色白之湿痰证,可加半夏、茯苓、桑白皮以化痰;若燥气焚金,干咳少痰,痰见血丝者加瓜蒌、贝母、花粉、沙参以润之。止嗽散组方及其加减并无惊天动地之微妙,也无经方大方之宏伟,但泛应曲当,价廉效优,理当“勿以善小而不为”,故表而彰之。中医临床上常用的七种止咳化痰方剂

  中医认为:咳嗽、气喘与痰涎在病机上常有密切关系,咳喘多挟痰,痰多常致咳喘。因此,中医临床上止咳化痰平喘药常相互配伍使用。下面是七种中医临床常用方剂。

  一:定喘汤

  白果10克麻黄6克苏子12克甘草3克款冬花10克杏仁6克桑白皮10克黄芩6克半夏10克

  水煎服。

  宣肺平喘,清热化痰。

  哮喘证。咳喘痰多,痰稠色黄,胸闷气促,喉中哮鸣;或有表证,苔黄,脉滑数。

  

  本方所治为风寒外束,痰热内蕴所致。方中麻黄宣降肺气以定喘,兼解表寒,白果敛肺止咳,化痰平喘,二药一收一散,共为主药;杏仁、苏子、半夏、款冬花降气化痰,加强平喘之功,为辅药;黄芩、桑白皮清泄肺热,以止咳平喘。

  

  1.本方治疗哮喘证。以哮喘,痰稠色黄,脉滑数为辩证要点。

  2.本方加减:热盛痰多者加胆南星、瓜萎;胸膈闷甚者加枳壳、厚朴;肺热重者加生石膏、鱼腥草,重用黄芩。

  二:止嗽散

  桔梗(炒)荆芥紫苑(蒸)百部白前蒸各克甘草(炒)克陈皮(去白)克。

  上七味为末,做成散剂。每日三次,每次10克;作汤剂时,水煎服。用量按原方剂比例酌情增减。

  止咳化痰,疏表宣肺。

  风邪犯肺。咳嗽咽痒,或微有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本方用于外感咳嗽,经服解表宣肺药后咳仍不止者。方中紫苑、百部、白前止咳化痰,治咳嗽不分久新,皆可取效;桔梗、橘红(陈皮去白)宣肺止咳消痰;荆芥祛风解表,甘草调和诸药;二者与桔梗配合,更能清利咽喉。诸药合用,共奏止咳化痰,疏风解表之效。

  

  1.以解表后咳仍不止者,痰多、咽痒、咳痰不畅为其辩证要点。

  2.若头痛、鼻寒、恶寒者,加防风、苏叶、生姜以散寒解表,若痰多色白,苔白腻者,加半夏、茯芩以燥湿化痰。

  三:清燥救肺汤

  冬桑叶10克石膏10克阿胶10克(烊化)麦冬10克杏仁6克枇杷叶10克沙参10克胡麻仁10克甘草3克。

  清燥润肺。

  燥热伤肺,气促,干咳无痰或少痰,咽喉口鼻干燥,或痰带血丝,舌干苔少,脉小数。

  

  本方为治疗燥伤肺主要方剂,用桑叶、石膏清燥热,阿胶、麦冬、胡麻仁润肺养阴,佐以杏仁、枇杷叶化痰止咳,诸药合用共凑清燥热,养肺阴之功。

  

  1.本方适用于燥热伤肺所致之干咳无痰,咽干口燥,舌干少苔,甚或气促痰带血等证。

  2.本方与桑杏汤均可治肺燥,但桑杏汤用桑叶、豆豉以疏风散热,有解表作用,适用于燥邪伤肺兼有表证者;清燥救肺汤用石膏、麦冬、阿胶能清热养阴止血,适用于燥热伤肺,证见阴虚内热或咯血者。养阴润肺以清燥救肺汤为强,疏散风热则以桑杏汤为佳。

  四:二陈汤

  半夏、橘红各自10克、白茯苓9克炙甘草5克。

  水煎服。

  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湿痰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肢体困倦,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润,脉滑。

  

  本方为祛痰基本方。方中半夏辛温而燥,最善燥湿化痰,且能降逆止呕,变主药;辅以橘红理气,燥湿化痰,使气顺痰消;佐以茯苓健脾渗湿,使湿无所聚;使以甘草和中健脾。诸药合用共奏燥湿和中,理气化痰之功。方中橘红、半夏以陈久者良,故有“二陈”之名。

  

  1.临床以咳嗽,痰多色白,苔白润、脉滑为辩证要点。

  2.治疗各种痰证:风痰者加制南星、白附子以祛风化痰;寒痰者加干姜、细辛以温化寒痰;热痰者加瓜萎、竹黄、黄芩以清热化痰;食痰者加莱菔子、枳壳以消食化痰;顽痰者加礞石、浮海石以攻逐陈积深伏之痰。

  五:百合固金汤

  生地黄6克熟地黄10克麦冬6克百合白芍(炒)当归贝母生甘草玄参桔梗各3克

  水煎服。

  养阴润肺,化痰止咳。

  肺肾阴虚。咳嗽带血,咽喉燥痛,手足心热,骨蒸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方中以二地为君,滋阴补肾,生地黄又能凉血止血;以麦冬、百合、贝母为臣,润肺养阴,且能化痰止咳;佐以玄参滋阴凉血清虚火,当归养血润燥,白芍养血宜阴,桔梗宣利肺气而止咳化痰;使以甘草调和诸药,与桔梗合用,更利咽喉,合而用之,虚火自清,肺肾得养,诸症自消。

  

  适用于肺阴不足,肾水亏虚,虚火上炎所致原咽干咳嗽,痰中带血诸症。

  六:养阴清肺汤

  大生地6克麦冬5克生甘草5克玄参5克贝母3克丹皮3克薄荷3克炒白芍3克。

  水煎服。

  养阴清肺,解毒。

  白喉。症见喉润起白斑点如腐,不易拨去,咽喉肿痛发热,鼻干唇燥,或咳或不咳,呼吸有声,似喘非喘。

  

  方中生地、玄参养阴润燥清肺解毒为主药;辅以麦冬、白芍助生地、玄参养阴清肺润燥,丹皮助生地、玄参凉血解毒而消痈肿:佐以贝母润肺止咳,清化热痰,薄荷宣肺利咽,使以甘草泻火解毒,调和诸药。共奏养阴清肺解毒之功。

  

  1.本方为治疗白喉的常用方。挟表证者适当加入轻扬宣散之品,如桑叶、葛根等;热毒重者,选加连翘、银花、土牛膝以清热解毒。

  2.肾阴虚者,原方加大熟地或生熟地并用;热甚加连翘,去白芍;燥甚者加天冬。

  3.扁桃腺炎、咽喉炎属阴虚者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药理研究证明,养阴清肺汤对白喉杆菌有较强的抑菌和杀菌能力,对其毒素也有较强的中和能力。

  七:桑杏汤

  桑叶6克、杏仁9克沙参12克象贝母6克香豉6克栀皮6克梨皮6克

  水煎服。

  清宣温燥。

  外感温燥,邪在肺卫。身不甚热,干咳无痰,咽干口渴,右脉数大。

  

  本方治证是因温燥外袭,肺阴受灼所致身热头痛,口渴、干咳无痰,舌红、苔燥脉浮数之外感温燥之证候。方中桑叶轻宣燥热,杏仁苦辛温润、宣利肺气,共为主药;淡豆豉助桑叶轻宣解表,沙参、梨皮生津润肺,同为辅药;栀皮清泄肺热,象贝母止咳化痰,为佐使药。共奏“以辛凉甘润之方,气燥自平而愈”之效。

  

  1.用于肺燥咳嗽。以干咳无痰、苔薄白而燥,脉浮数为辩证要点。

  2.可用于秋季上呼吸道感染、麻疹收没期之干咳无痰。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beimua.com/ymcf/104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