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里哮、喘为不同的病,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病,发作时喉中有哮鸣音,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喘病为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位主要临床特征的病症。
鉴别:哮病和喘病都有呼吸急促、困难的表现。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哮指的是声响,喉中哮鸣有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的疾病。喘是指气息,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肺系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分别从症状特点和有无复发说明两者的不同。
哮1.发作期
(1)冷哮证
证候主症: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色白而多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易发,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证机概要: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阻,肺失宣畅。
治法: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代表方: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加减。
常用药:麻黄、射干、干姜、细辛、半夏、紫菀、款冬、五味子、大枣、甘草。
加减:表寒明显,寒热身疼,配桂枝、生姜辛散风寒;痰涌气逆,不得平卧,加葶苈子、苏子泻肺降逆,并酌加杏仁、白前、橘皮等化痰利气;咳逆上气,汗多,加白芍以敛肺。
(2)热哮证
证候主症:喉中痰鸣如吼,喘而气粗息涌,胸高胁胀,咳呛阵作,咳痰色黄或白,黏浊稠厚,排吐不利,口苦,口渴喜饮,汗出,面赤,或有身热,甚至有好发于夏季者,舌苔黄腻,质红,脉滑数或弦滑。
证机概要:痰热蕴肺,壅阻气道,肺失清肃。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代表方: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加减。
常用药:麻黄、黄芩、桑白皮、杏仁、半夏、款冬、苏子、白果、甘草。
加减:若肺气壅实,痰鸣息涌,不得平卧,加葶苈子、广地龙泻肺平喘;肺热壅盛,痰吐稠黄,加海蛤壳、射干、知母、鱼腥草以清热化痰;兼有大便秘结者,可用大黄、芒硝、全瓜蒌、枳实通腑以利肺。
(3)寒包热哮证
证候主症:喉中哮鸣有声,胸膈烦闷,呼吸急促,喘咳气逆,咳痰不爽,痰黏色黄或黄白相兼,烦躁,发热,恶寒,无汗,身痛,口干欲饮,大便偏干,舌苔白腻,舌尖边红,脉弦紧。
证机概要: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寒包火,肺失宣降。
治法:解表散寒,清化痰热。
代表方: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加减。
常用药:麻黄、生石膏、厚朴、杏仁、生姜、半夏、甘草、大枣。
加减:表寒重者,加桂枝、细辛;喘哮,痰鸣气逆,加射干、葶苈子、苏子祛痰降气平喘;痰吐稠黄胶黏,加黄芩、前胡、瓜蒌皮等清化痰热。。
(4)风痰哮证
证候主症:喉中痰涎壅盛,声如拽锯,或鸣声如吹哨笛,喘急胸满,但坐不得卧,咳痰黏腻难出,或为白色泡沫痰液,无明显寒热倾向,面色青黯,起病多急,常倏忽来去,发前自觉鼻、咽、眼、耳发痒,喷嚏,鼻塞,流涕,胸部憋塞,随之迅即发作,舌苔厚浊,脉滑实。
证机概要:痰浊伏肺,风邪引触,肺气郁闭,升降失司。
治法:祛风涤痰,降气平喘。
代表方:三子养亲汤加味。
常用药:白芥子、苏子、莱菔子、麻黄、杏仁、僵蚕、厚朴、半夏、陈皮、茯苓。
加减:痰壅喘急,不能平卧,加用葶苈子、猪牙皂泻肺涤痰,必要时可暂予控涎丹泻肺祛痰;若感受风邪而发作者,加苏叶、防风、苍耳草、蝉衣、地龙等祛风化痰。
(5)虚哮证
证候主症:喉中哮鸣如鼾,声低,气短息促,动则喘甚,发作频繁,甚则持续喘哮,口唇、爪甲青紫,咳痰无力,痰涎清稀或质黏起沫,面色苍白或颧红唇紫,口不渴或咽干口渴,形寒肢冷或烦热,舌质淡或偏红,或紫黯,脉沉细或细数。
证机概要:哮病久发,痰气瘀阻,肺肾两虚,摄纳失常。
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化痰。
代表方:平喘固本汤加减。
常用药:党参、黄芪、胡桃肉、沉香、脐带、冬虫夏草、五味子、苏子、半夏、款冬、橘皮。
加减:有肾阳虚表现者加附子、鹿角片、补骨脂、钟乳石;肺肾阴虚,配沙参、麦冬、生地、当归;痰气瘀阻,口唇青紫,加桃仁、苏木;气逆于上,动则气喘,加紫石英、磁石镇纳肾气。
2.缓解期
(1)肺脾气虚证
证候主症:有哮喘反复发作史。气短声低,自汗,怕风,常易感冒,倦怠无力,食少便溏,或可有喉中时有轻度哮鸣,痰多质稀色白,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证机概要:哮病日久,肺虚不能主气,脾虚健运无权,气不化津,痰饮蕴肺,肺气上逆。
治法:健脾益气,补土生金。
代表方:六君子汤加减。
常用药:党参、白术、茯苓、法半夏、橘皮、山药、薏苡仁、五味子、甘草。
加减:表虚自汗,加炙黄芪、浮小麦、大枣;怕冷,畏风,易感冒,可加桂枝、白芍、制附片;痰多者加前胡、杏仁。
(2)肺肾两虚证
证候主症:有哮喘发作史。短气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咳痰质黏起沫,脑转耳鸣,腰酸腿软,心慌,不耐劳累。或五心烦热,颧红,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苔淡白,质胖,脉沉细。
证机概要:哮病久发,精气亏乏,肺肾摄纳失常,气不归原,津凝为痰。
治法:补肺益肾。
代表方: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
常用药:熟地黄、山萸肉、胡桃肉、当归、人参、麦冬、五味子、茯苓、半夏、陈皮、甘草。
加减:肺气阴两虚为主者,加黄芪、沙参、百合;肾阳虚为主者,酌加补骨脂、仙灵脾、鹿角片、制附片、肉桂;肾阴虚为主者,加生地、冬虫夏草。另可常服紫河车粉补益肾精。
喘
一、实喘
风寒壅肺证
证候: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胀闷,痰多稀薄而带泡沫,色白质黏,常有头痛,恶寒,或有发热,口不渴,无汗,舌苔白而滑,脉浮紧。
病机:风寒上受,内舍于肺,邪实气壅,肺气不宣。
治法:宣肺散寒。
方药:麻黄汤合滑盖散加减。
常用药:麻黄、紫苏温肺散寒;半夏、橘红、杏仁、苏子、紫苑、白前化痰利气。
表寒肺热证
证候:喘逆上气,胸胀或痛,息粗,鼻扇,咳而不爽,吐痰粘稠,伴形寒,身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苔薄白或罩黄,舌边红,脉浮数或滑。
病机:寒邪束表,热郁于肺,肺气上逆。
治法:解表清理,化痰平喘。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减。
常用药:麻黄宣肺解表;黄芩、桑白皮、石膏清泻里热;苏子、杏仁、半夏、款冬花降内郁,咳喘上气,目胀睛突,恶寒发热,脉浮大者。
表寒肺热证
证候:喘逆上气,胸胀或痛,息粗,鼻扇,咳而不爽,吐痰粘稠,伴形寒,身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苔薄白或罩黄,舌边红,脉浮数或滑。
病机:寒邪束表,热郁于肺,肺气上逆。
治法:解表清理,化痰平喘。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减。
常用药:麻黄宣肺解表;黄芩、桑白皮、石膏清泻里热;苏子、杏仁、半夏、款冬花降内郁,咳喘上气,目胀睛突,恶寒发热,脉浮大者。
痰热郁肺证
证候: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质黏色黄,或夹有血色,伴胸中烦闷,身热,有汗,口渴而喜冷饮,面赤,咽干,小便赤涩,大便或秘,舌质红,舌苔薄黄或腻,脉滑数。
病机:邪热壅肺,蒸液成痰,痰热壅滞,肺失清肃。
治法:清热化痰,宣肺平喘。
方药:桑白皮汤加减。
常用药:桑白皮、黄芩清泻肺热;知母、贝母、射干、瓜蒌皮、前胡、地龙清化痰热定喘。
痰浊阻肺证
证候:喘而胸满闷塞,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黏腻色白,咯吐不利,兼有呕恶,食少,口黏不渴,舌苔白腻,脉象滑或濡。
病机:中阳不运,积湿生痰,痰浊壅肺,肺失肃降。
治法:祛痰降逆,宣肺平喘。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常用药:法半夏、陈皮、茯苓化痰;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化痰下气平喘;杏仁、紫苑、旋复花肃肺化痰降逆。
肺气郁痹证
证候:每遇情志刺激而诱发,发时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胸痛,咽中如窒,但喉中痰鸣不著,或无痰声。平素常多忧思抑郁,失眠,心悸。苔薄,脉弦。
病机:肝郁气逆,上冲犯肺,肺气不降。
治法:开郁降气平喘。
方药:五磨饮子加减。
常用药:沉香、木香、川朴花、枳壳行气解郁;苏子、金沸草、代赭石、杏仁降逆平喘。
二、虚喘
肺气虚耗证
证候: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吼有鼾声,咳声低弱,痰吐稀薄,自汗畏风,或见咳呛,痰少质黏,烦热而渴,咽喉不利,面颧潮红,舌质淡红或有苔剥,买软弱或细数。
病机:肺气亏虚,气失所主。或肺阴亏虚,虚火上炎,肺失清肃。
治法: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
常用药:当参、黄芪、冬虫夏草、五味子、炙甘草补益肺气。
肾虚不纳证
证候:喘促日久,动则喘甚,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形瘦神惫,跗肿,汗出肢冷,面青唇紫,舌淡苔白或黑而润滑,脉微细或沉弱;或见咳喘,面红烦躁,口咽干燥,足冷,汗出如油舌红少津,脉细数。
病机:肺病及肾,肺肾俱虚,气失摄纳。
治法:补肺纳气。
方药:金贵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
常用药:附子、肉桂、山萸肉、冬虫夏草、胡桃肉、紫河车温肾纳气;熟地、当归滋阴助阳。
正气虚脱证
证候:喘逆剧甚,张口抬肩,鼻息气促,端坐不能平卧,稍动则咳喘欲绝,或有痰鸣,心慌动悸,烦躁不安,面青唇紫,汗出如珠,肢冷,脉浮,浮大无根,或见歇止,或模糊不清。
病机:肺气欲绝,心肾阳衰。
治法:扶阳固脱,镇摄肾气。
代表方: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常用药:人参、黄芪、炙甘草补益肺气;前方扶阳固脱,山萸肉、冬虫夏草、五味子、蛤蚧摄纳肾气;龙骨、牡蛎敛汗固脱。
针灸治疗
寒饮伏肺者温肺散寒、止哮平喘,针灸并用,泻法。
痰热壅肺者清热润肺、化痰平喘,只针不灸,泻法。
肺肾阴虚者滋阴润肺、平喘降逆,多针少灸,补法或者平补平泻。
肺脾气虚者培土生金、扶正固本,
心肾阳虚者补益心肾、温阳平喘,针灸并用,补法。
处方:以手少阴肺经腧穴和肺的俞、募穴为主。
肺腧、中府、天突穴、膻中穴、孔最穴、定喘穴、丰隆穴。
加减:寒饮伏肺加风门、太渊穴疏风宣肺。痰热壅肺加大椎、曲池、太白清热化湿,肺脾气虚加脾输、足三里穴培土生金,肺肾阴虚加肾俞、关元、太溪、滋肾益肺;心肾阳虚加心腧、肾俞、气海、关元穴、加灸法,顽固性哮喘可瘢痕灸,严重者每日针刺2次或者数次,缓解期每隔1-2日治疗一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