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塞罗那伊比利亚半岛的明珠

阿兰·德波顿认为:“如果生活的要义在于追求幸福,那么,除却旅行,很少有别的行为,能呈现这一追求过程中的热情和矛盾。”

时间化成文字,文字铺展成厚厚一沓儿稿纸。坐在旁边的西班牙老头不时冲我点头微笑,虽然他完全看不懂我写的是什么,但是却一定看得出我在写很好玩的事情,因为他看我写着写着就会自顾自笑起来。后来我主动找老头儿学西班牙语,也不贪多,学会四句话就已足够:你好,谢谢,对不起,再见。当我用生涩的西班牙语跟老头说再见的时候,刚早晨六点多。

巴塞罗那还没睡醒,懒洋洋,黑糊糊,冷飕飕,接待着我这个异乡来客。我要找的青年旅馆在市中心,得坐几站地铁。巴塞罗那地铁站给我的感觉并不好,没有人气,偌大的地铁站连一张广告海报都没有。眼前几个人影晃过,长相雷同,似曾相识,一时想不起在哪里见过。这时又有一个所谓长相雷同的人钻进地铁,此人矮矮胖胖,软软的头发趴在头皮上,腮帮上的胡楂儿泛着青光,与脑海中的形象完全吻合。一拍脑门,桑丘是也。

出了地铁,晨光中的巴塞罗那让我方向感顿失,在三个当地人肯定的指引下,我拖着大包小包绕了半个小时又回到了刚刚上来的地铁口,再次看到那个熟悉的地铁站牌,饥寒交迫的我几乎晕倒。找到青年旅馆,却被告知已经客满,需要等有人退房后才能安排房间。好在我在等待名单中排第一个。坐在公共休息室里看电视,一个日本女孩主动跟我打招呼。问一些从哪儿来、哪儿人、去哪儿之类的问题。疲惫的我不走大脑地应付着,答案也是简约得不能再简约:巴黎、中国、米兰。

她又问我是不是第一次来巴塞罗那,我说是。于是她递给我一本装帧精美的小册子,封面上写着“巴塞罗那——高迪的城市”。在巴塞罗那的随后几天几乎成了寻访高迪的旅行。贴着“MadebyGaudi”标签的建筑物像一块块骨骼,支撑起整个巴塞罗那。比如米拉公寓,外形像一个巨大蜂巢;奎尔公园,在雕塑中可以看到山川的起伏变化;当然还有圣家堂,高迪把对宗教的信仰化为对自然的皈依。究竟是怎样一个高迪,有着怎样的大魄力,才能在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成为后世建筑界顶礼膜拜的“上帝”?高迪出生在一个手工艺世家,上代和上上代都是铜匠。追溯更古远的祖先,甚至还能找到铁匠、木匠。

遗传基因让高迪天生具有良好的空间结构能力和雕塑感觉。我甚至相信高迪作为雕塑家是先于他作为建筑师存在的,因为那些铁片、马赛克、毛石、镜面、甚至碎瓦残陶在高迪看来都可雕可塑。我还相信高迪同样是一个出色的音乐家,因为我听到那一块块砖瓦是凝固的音乐,那波浪的建筑曲线是流动的音乐,那绚烂的色彩是绽放的音乐,一切都是美的旋律。

圣家堂是高迪最伟大的作品。他把生命中最后46年都奉献在这里。年6月7日的黄昏,像往常一样,高迪完成当天的工作从圣家堂到市中心的圣菲利普教堂做礼拜。他漠然于繁华的街道,脑海中仍在构建圣家堂的壮丽——这里应该用到什么结构,那里该用什么颜色,尖顶的线条是否太突兀……就在一刹那,一辆电车驶过,所有结构、颜色、线条都被封印在他的头脑中。五天后,西班牙举行国葬,72年后,高迪被宗教界追封为圣人。

巴塞罗那成为这起交通意外的最大受益者,高迪的若干建筑作品每年为这座城市带来超过五亿美元的旅游收入。但是悲剧毕竟是悲剧,他死了,圣家堂也死了——人们相信真正的圣家堂只存在于高迪的头脑中。虽然直到今天它仍在被续建,每天还有大量游客在这里穿梭往来。但这只是一座活着的废墟,没有人可以将封印重启。

年,就在高迪去世后不久,一个日本年轻建筑师到巴塞罗那考查地铁项目。当看到没有完工的圣家堂时,他惊呆了,我看到东北正面与西北面的半圆形墙面已经建好,但圆顶还没有完成,抬头可见灰蒙蒙的天空。鹰架被搭到了钟楼顶端,巨大石块上的浮雕环绕着钟楼。雨中,我怀着沉痛的心情离开了圣家堂。这个年轻的建筑师名叫今井建治,回到日本后仍久久无法忘记圣家堂带给他的巨大震撼,从此放弃了对地铁设计的研究,成了高迪的狂热追随者。

后来年轻人变成了老教授。老教授走上讲台,讲的仍是高迪,讲着讲着,老教授竟盈着泪,说不出话来。他那些自命不凡的学生们听不下去了,对教授由尊敬变成不屑,一辈子跟在别人后边,能有什么出息?有个学生偷偷溜出教室,买了张机票,来到巴塞罗那,要看看高迪到底有什么了不起。这个学生叫石山修武,当他看到未完工的圣家堂时,感受到的震惊并不比老师少多少。他把圣家堂阐释为被现代主义封印了的神话世界,神话世界通过废墟与现代连接,而圣家堂就是这样一座活着的废墟。

我甚至可以想象,这座规模上仅次于意大利圣保罗大教堂的世界第二大教堂一旦完工,它将会凌驾于世间一切。第一场礼拜仪式定将响彻云霄,还有那可容纳人的唱诗席,个成人,个小孩,还有七架管风琴伴奏……我甚至已经等不及,只不过前路漫漫,这一切还都遥不可期。我觉得游记的写法可以分成两种。

第一种写自己的故事,就像本文前半段,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吃了什么,干了什么。这种游记应该在旅途中完成,除非你有超强的记忆力,否则许多细节很快就会模糊。另一种游记是写别人的故事,就像本文的后半段,当然别人的故事还可以演变成艺术的故事,文化的故事,历史的故事。对于自己的故事,我通常会在从A城到B城的交通工具上把在A城发生的故事写出来。对于别人的故事,则需要旅行回来翻阅大量资料后才能写出来,其实这也延伸了我的旅行。

而且我发现自己非常享受这种查资料写游记再反复修改的过程,我在每篇游记中投入的热情要远远大于写任何一篇经济学论文。有时为了查找一个典故的出处会耗费掉一下午时间。但无论在车上写还是回来写,其实都是在事后去写。我从来不会在旅行过程中掏出一个小本子记录。旅行者的认真不在于记录枯燥无聊的数字和年代,而在于相识相知的那份感动。

巴塞罗那(Barcelona)位于伊比利亚半岛东北部,濒临地中海,是西班牙第二大城市,也是加泰罗尼亚自治区首府,以及巴塞罗那省(隶属于加泰罗尼亚自治区)的省会,加泰罗尼亚自治区议会、行政机构、高等法院均设立于此。

全市面积.9平方公里,年统计市区人口人口约万。若连同外围地区为万,仅次于首都马德里,也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城市之一。其主要民族为加泰罗尼亚民族。

关于城市的建立有两种观点,但均与哈米尔卡·巴卡有关。第一种认为该城由古代英雄赫拉克勒斯在罗马建立前年(大约在公元前年)建立,后哈米尔卡·巴卡于公元前三世纪重建并以自己的姓氏命名。而第二种说法认为哈米尔卡·巴卡直接建立了巴塞罗那。

老城区是巴塞罗那历史最悠久,最受游客欢迎的区域,也是整个巴塞罗那的心脏。它又分为哥特区(BarriGòtic)、海岸区(LaRibera)和拉巴尔(ElRaval)区。哥特区是老城区的核心区,原本是一座古罗马要塞村,因建有许多哥特式古建筑而得名。

在老城区之中、原第一道城墙之外的是海岸区,它以来埃塔纳(ViaLaietana)大街为界与哥特区相邻,也是起源于中世纪的城区。拉巴尔区是以前的红灯区,这里的街道两边排列着艺术家的艺廊、服装店、酒吧和唱片店。有趣的是,很多人把这里称为“BarrioChino”,中文解释是“中国区”或“唐人街”。实际上,这里根本没有几个中国人,也看不到其他国外大城市“唐人街”的热闹景象,倒是住着不少来自非洲国家的移民。

巴塞罗那整体处于丘陵地带,城市的许多街区以附近的小丘命名,如卡梅尔(海拔米)、普特赛特(海拔米)、洛维拉(海拔米)等。著名的蒙特惠奇山悬崖位于城市西南,高米,从山顶可以俯瞰整个巴塞罗那港,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巴塞罗那人于17-18世纪修建了可以控制整个城市命脉的蒙特惠奇城堡并取代了修塔德拉城堡。如今蒙特惠奇城堡已经成为一座博物馆,而蒙特惠奇区是众多体育和文化组织的聚集地。

“欧洲之花”巴塞罗那市位于西班牙东北部地中海沿岸,依山傍海,地势雄伟,是伊比利亚半岛的门户,属地中海式气候,夏季炎热干旱,冬季温和多雨。一年四季都适合旅游;冬天的平均温度为11℃,每年的11月和1月是最寒冷的时候,平均为10℃;夏天的平均气温为24℃。去巴塞罗那的最佳季节是夏天,可以充分的享受地中海的阳光,沙滩上日光浴的人群让人大开眼界。

巴塞罗那的很多著名建筑集中在老城区的中心哥德区,这里有很多中世纪甚至罗马人统治时期的建筑。19世纪中至20世纪中之间修建的众多现代主义风格(Modernismo)的建筑为巴塞罗那增添了许多亮点,特别又以安东尼·高第设计的建筑作品最有特色,这些现代主义的建筑之中有八栋被列为了世界遗产。高第最著名的作品当属由私人捐资兴建的圣家堂最有名。圣家堂始建于年,规模宏大壮丽,但至今尚未完工。

无数的有艺术梦想的年轻人踏上了这片土地,追求自己的艺术家梦,无论是绘画还是建筑,这里都孕育了太多大师。久远的,现代的,还有许多即将成名的,只要来过巴塞罗那,没有人会质疑为什么是这里产生了那么多艺术大师。伍迪·艾伦的电影《午夜巴塞罗那》让不少人选择了来这里旅行。电影中的浪漫气息不知让多少人倾倒。

赞赏

长按







































有人去过北京中科医院
北京市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beimua.com/ymyl/15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