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感赛比斯坦颗粒中医的ldquo

痰,是机体的一种病理产物,无论大人、小孩还是老人,很多人感冒时有痰,肺炎时会有痰……痰在喉,不管咳不咳得出,都很难受!中医里有几个治疗痰证的代表方剂,分享在这,让您能一下看懂痰证!

痰,是一种流动性的液体,可滞留于人体的脏腑、肢体、经络,清代汪昂的《医方集解》中说:痰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在头则眩,在心则悸,在背则冷,在胁则胀……从痰证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到咳嗽、喘促、头痛、胸痹、呕吐、癫狂等等症状,可以基本判断病因所在。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痰可以在胃里面?但我们呕吐吐出的也不是痰啊。这里需要讲一下,中医的痰,不只是包括你所看到的那种咳出来的痰,还包括其它的一些液体之类的。中医学所说的痰,是身体水液代谢异常形成的。水液,即水分,人体摄入水分后,要通过阳气使其“气化”,运输、分布到五脏六腑,保证人体的正常运行。当水液代谢异常,人体就会表现出许多病症,“痰”就是其中之一。这里的“痰”,既包括我们通常说的、由呼吸系统分泌的、可咯吐而出的、有形可见的痰液,如黄痰、白痰、泡沫痰、血痰等;也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时,停积或流窜于脏腑组织之间的“无形之痰”。

关于中医中的痰,我们在下一篇文章里细说,这里略过。

大多数人都知道中医常讲,脾为生痰之源,肾为成痰之本,肺为贮痰之器。痰的形成,可以由一个或多个脏腑功能异常导致。形成后的痰,还会成为疾病进一步发展的病因。

中医上的痰大致分为五种:寒痰、热痰、燥痰、风痰、热痰、湿痰。对于不同的痰,需用不同的方子来进行治疗。

第一种:寒痰

-----方用苓甘五味姜辛汤。这种寒痰常通常表现咳痰清稀色白,胸闷脘痞,气喘有哮鸣音,舌苔多为白滑,脉象多见沉迟或眩滑,临床上常用温化寒痰的药物组方,除了苓甘五味姜辛汤外,还可用三子养亲汤来替代。

苓甘五味姜辛汤(出自《金匮要略》)

茯苓四两(12g),甘草三两(9g),干姜三两(9g),细辛三两(6g),五味子半升(6g)

第二种:热痰

-----方用清气化痰丸。这种痰证多表现为咳嗽、痰黄黏稠,咯吐不易,还会有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所以在治疗上多选用清热化痰药物组方,代表的方剂除了清气化痰丸还有滚痰丸等等。

清气化痰丸

黄芩(酒炙)克、瓜蒌仁霜克、半夏(制)克、胆南星克、陈皮克、苦杏仁克、枳实克、茯苓克。

第三种:燥痰

-----方用贝母瓜篓散。这种燥痰常见咳嗽痰稠而黏,咯痰不爽,咽喉干燥,舌苔白而干燥,所以治疗上常选用燥润化痰的药物组方。

贝母瓜蒌散(出自清·《医学心悟》)

贝母一钱五分(4.5克)、瓜蒌一钱(3克)、花粉七分(2克)、茯苓七分(2克)、橘红七分(2克)。

第四种:风痰

-----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这种痰致病大多比较危重,大多是体内有痰浊,引动肝风,风痰上扰所致,临床上多见眩晕头痛,甚至昏迷不醒,或者引发癫痫,在治疗上多采用治风化痰剂,药物选用平肝熄风药和化痰药组合,所以在使用的时候经常配伍一些健脾祛湿的药物。

半夏白术天麻汤(出自《医学心悟》)

半夏一钱五分(4.5g)、天麻茯苓橘红各一钱(各3g)、白术三钱(9g)、甘草五分(1.5g)

第五种:湿痰

------方用二陈汤。这种痰证的特点是痰多易咳,胸脘痞闷,呕吐眩晕,肢体困倦,舌苔多见白滑或者是白腻两种,脉象上主要见于缓滑或者是眩滑,所以治疗上多选用燥湿化痰药组方,除了二陈汤常用的还有温胆汤之类的。

二陈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两(各15g)、白茯苓三两(9g),甘草炙一两半(4.5g)。

温馨提示:上面五种痰证,我们选用了五个对应的方子,但是在实际治疗过程中,还需要辨证论治,根据病、证、症进行选用相应的方子和药物,因为很多朋友都不是专业的医生,所医院的医生指导下使用,断不可自行使用!

文章来源于网易健康中西医万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beimua.com/ymzp/98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