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秋燥来了,润肤养颜有妙招

处暑过后,秋气渐旺,阳光明艳的时候,也没有盛夏那种密不透风的闷热,早晚有了凉风,让人终于能喘口气了~

但是不可避免的,秋意还是带来了「燥」。

「燥气当令,易伤津液」,到了秋天,肺经当令,燥邪渐渐嚣张,就容易耗伤肺阴。

《内经》里说:「肺主皮毛…开窍于鼻」,所以入秋之后,燥邪伤肺,人们就容易出现鼻干鼻痒、皮肤干燥脱皮的症状。

这属于「秋燥症」。

最近很多小伙伴都反映自己「上火」了,干咳、鼻子干、皮肤干、各种干,晚上能渴醒,感觉自己张嘴能喷火。

就是燥邪在作怪。

我一直强调,换季的时候是养生的重要节点,现在夏秋正在交接,暑热变温燥,吃辣、油腻、熬夜、贪凉……都是让外邪有机可乘的行为,稍有不慎就会被趁虚而入,大家千万不能作死。

养阴润肺,让你的身体和脸,都水当当,3个妙招,送给你~

吃点儿白的

中医讲「白色入肺经」,润肺养阴,吃点儿白的~

梨、百合、银耳、贝母、白萝卜、荸荠、山药

1、梨是「温燥」的克星

燥也分温和寒,现在这个季节秋老虎还没走,感染温燥的人比较多,嗓子哑、皮肤干、容易口渴、大便干、干咳咽痛,可以来点儿梨。

孙思邈说,梨能「除客热心,止心烦」,李时珍也喜欢它,说它能「润肺凉心,清痰降火,解疮毒、酒毒」。

吃生梨,可清六腑之热;吃熟梨,可滋五脏之阴。

最重要的是,它好吃啊!

吃货的福音!

我秋天嗓子疼口干舌燥的时候就想喝雪梨汤,妈妈煮上一大锅,甜津津的,喝一口汤吃梨肉,真的能忘忧。

怎么吃呢?

?生吃:可以直接啃,也可以削皮吃,干的厉害的同学,每天坚持吃2个梨,可以一定程度上预防秋燥~

?熟吃:可蒸可煮~

加点儿料更棒:红枣、萝卜、绿豆、百合、银耳

贝母蒸梨

用料:梨1个、冰糖2~3粒、敲碎成末的川贝10粒(孩子5~6粒)

做法:把梨洗净,靠柄部横断切开,(或者横着取盖挖核,看个人技术),挖去中间的核后,放入冰糖、川贝末,然后把梨上部拼对好,可以用牙签插紧固定,放碗中,上锅蒸30分钟左右。

成人一次吃完,孩子分两次吃,有润肺、止咳、化痰的作用。

贝母和梨是好搭档,这款食疗方对于秋天孩子大人感染温燥后出现的干咳很有效,而且好吃,孩子也能接受~

小提醒:天气渐渐转凉之后就不太适合吃梨啦,尤其是脾胃虚寒的小伙伴、素体阳虚的、还有孕妈妈们,都要少吃~

2、「平民燕窝」了解一下

说是「平民燕窝」,其实这个宝贝娘娘太后们也都倾心非常。

是啥呢?银耳。

传说吕雉、慈禧两位驻颜有术的太后娘娘都对银耳情有独钟,每天早晨的早餐必有一碗银耳羹,不止如此,历代皇家贵族将银耳看作是「延年益寿之品」、「长生不老良药」。

它味甘性平,有补脾开胃、益气清肠、滋阴润肺的功用,药食同源,很适合秋天吃~

跟燕窝、雪蛤、猪脚一样,银耳因为富含胶质,所以在美容界一直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又因为好吃便宜,所以更受爱美人士的喜爱~

怎么吃?

银耳的吃法很多,可以油炒、凉拌、蒸煮。

老年人和脾胃消化不好的人,推荐蒸煮法,熬成粥或者汤羹甜品,更有利于消化吸收。

银耳粥

用料:银耳25g,粳米50g。

做法:银耳掰开,用水(凉水)泡发,粳米淘洗后煮粥,煮至八成熟时加入银耳,同煮至烂熟。

作早餐食用

功效:生津润肺、滋阴养肺、止咳护肤

(可以酌情加百合、莲子、冰糖、蜂蜜进去,养颜润肤,还能防秋燥)

按按「润燥穴」

入秋之后秋燥伤肺,推荐2个穴位给大家~

曲池穴

三阴交穴

这两个穴位有活血滋阴,清热润燥的作用,时常按摩刺激,能清温燥,除肺火,进而一定程度上改善皮肤干燥的状况。

定个福袋

秋燥伤肺,津亏阴损,对女孩子来说是很大的打击,脸蛋干燥粗糙,排便不畅、口苦口臭、整个人都毛毛躁躁的,女子为阴体,最重要的就是一个「润」字,夏秋换季,是特别需要好好呵护自己的时候。

也是调经的好时候~

「女子经调则百病不生」,这话我说过很多很多次,有过月经问题的姐妹一定深有同感,月经作为女孩子一个特异性的「技能」,有些时候,身体上各种的不舒服,走到根源,行到尽头,都能跟它挂上关系。

调经,其实就是调养身体的一个途径,或者说,是捷径。

这是女孩子判断自己体质和问题的另一个窗口,调好月经,真的能气血盈足,百脉通畅。

养肤?减肥?健康?不是梦!

说回正题,秋分的调经福袋已经上线了,入秋之后凉燥迭生,我们的调经重点要放在养阴润燥、暖宫平补上了,节气不同原则不同,最重要的,体质不同,方法也不同。

这就是姨妈福袋的特色所在,按照体质调经,因人而异,有的放矢,更适合你,更贴心,更,爱你~

怎么买呢?

第一步:测测月经类型

(识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beimua.com/ymzp/65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