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洛藏族自治州中国格萨尔文化

果洛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东南部,处于巴颜喀拉山与阿尼玛卿山之间。东临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南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相毗连,北与本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相依。东西长公里,南北宽公里,辖区总面积平方公里,在全国30个自治州中居第8位,占全省总面积的10.6%。果洛州现辖玛沁、甘德、达日、久治、班玛和玛多6县,总人口12.86万人,其中藏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0%,是一个纯牧业区。

果洛地处藏区腹地、黄河源头,是安多和康巴方言区的过渡带,相对封闭而又独具文化特色。繁衍于巴颜喀拉山脉主峰年保玉则的果洛人民以其强悍、英勇、顽强、无私、忠义、担当的精神及质朴淳厚的品性著称于世,以特有的智慧和勤劳创造出了以阿尼玛卿、年保玉则和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等为主的高原民族文化。

果洛藏族自治州境内有旅游景点70余处,其中黄河源头、阿尼玛卿峰为国家级旅游景点二处,玛沁县的阿尼玛卿峰、玛多县的黄河源头、久治县的年宝叶什则、玛沁县拉加寺、玛多县扎陵湖、鄂陵湖、班玛县的原始森林及子木达红军沟、哨所、扎洛村、果洛先民遗址,玛多县莫格德哇遗址、久治县白玉寺等省级旅游景点十二处,州、县级旅游景点61处。

全省对外开放的九座山峰中果洛境内就有阿尼玛卿峰、年宝叶什则、雅拉达则和措哇尕则等四座,大部分地区未曾经过人类的“改造”、“干预”、“雕塑”,完整地保留着自然界的本来面目。

黄河源纪念碑   

黄河在果洛大地上蜿延公里,流经五个县,逐步汇成一条波涛滚滚的大河,然后,越出州界,奔流而去。在扎陵、鄂陵两湖之间的措哇尕则山上建有“华夏之魂黄河源纪念碑”。竖有青铜铸牛头碑,碑文“黄河源头”四个大字,现已成为一大人文景观,凡是到黄河源头观光的人们,无不居高眺望,在河源碑前摄影留念。

非遗名录

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格萨(斯)尔史诗传统”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格萨尔文化

马背藏戏

班玛碉楼

阿尼玛卿神话传说

德昂洒智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珠姆故里

赛马称王

格萨尔书传史诗

拉加藏戏

龙格寺藏文历算

格萨尔文化

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是格萨尔文化的主要发祥地,被誉为是“中国格萨尔文化之乡”,是中国格萨尔文化资源最富集、表现形式最有特色、文化特征保持最完整、说唱传承人最多、影响力最广泛的地区之一。卷帙浩繁的《格萨尔》史诗逾一百多万诗行、两千多万字,超过世界五大史诗字数之和,且内容仍处增长之中。

格萨尔王是藏族人民引以为豪的旷世英雄。《格萨尔·赛马称王》记述:岭国举行盛大赛马会,按比赛名次来决定岭国国王,13岁的格萨尔在赛马中夺得第一名而当上了岭国国王。在《格萨尔·霍岭大战》中有这样一幅描述岭国操马练兵的情景:“英雄济济如繁星,旗幡飘飘如彩虹,骏马腾起如旋风,一声长嘶破碧空,宝刀犀利寒光闪,拔剑持刀想冲锋,勇士射手雄赳赳,弓满弩张箭欲飞。”在著名长篇史诗《格萨尔王传》中对于骑射更精彩的描写道:“格萨尔王骑着赤色马来到草原,牧民为他立了九只绵羊、九只山羊、九层铠甲、九个铜锅、九个鞍木,格萨尔王从九支利箭当中抽出一支,箭射出,闪电般的红黄火焰遮天盖地,如同燃烧的羽毛般,射到沙滩,中了靶子,声震天地。”这些都是对英雄精湛的骑术、射术、力量的美化和敬仰。格萨尔是藏民族的骄傲,演化成崇拜的偶像,这种偶像式的崇拜在藏族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并形成了草原游牧民族刚毅的性格,进而对马也产生了崇拜,赋予英雄胯下的马以神奇的力量和俊美的外形。

格萨尔王是一个贯穿整个藏族历史的传奇,战争史、藏传佛教、藏民族生活中都有他的身影和记载。在《格萨尔》史诗中形容飞奔的骑手:“好似冰雹降,犹如电光闪”,“骏马腾起似旋风,一声长嘶破碧空”,这即是藏族人民追求的骑术和速度。在青海玉树举办的“格萨尔王式”赛马在7.5公里左右复杂的赛道上,布满河塘沟壑、陡坡和弯路,参赛选手和马匹必须具备顽强的毅力,出众的耐力和灵活性,演出一幕幕涉险绝技,方可到达高高的山顶终点,第一名则会穿上格萨尔王的服饰,登上格萨尔王赛马登基台,此时观赛群众欢呼雷动,藏族群众对赛马的热情可见一斑。这种穿越复杂地形的赛马在人们不断的演绎中形成了越野障碍赛马的初型。据历史记载,自古以来在节日盛会中,人们会扮《格萨尔·赛马称王》中显现出的人物,演绎格萨尔式赛马称王的故事。只要有艺术性和说唱中的格萨尔王马术,藏族人民就会演绎出现实版的马术技能。所以,格萨尔王不是直接的创造者,但是他的精神性文化对马术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贡献,藏族人民在他的传说出中使藏族传统马术运动不断扩大发展。

藏族人民在格萨尔王的精神文化引领下,不断完善和创造骑马的技艺,从而引申出诸多藏族传统马术项目原型,如越野障碍赛马、速度赛马、骑射等,再通过藏族人民的长期展示而逐渐成型。

英雄史诗《格萨尔》史诗先后被列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格萨尔文化之乡、中国格萨尔文化(果洛)生态保护实验区,该总体规划总投资达16.亿元人民币,涉及的项目有12个方面个单独项目。项目已经陆续开始实施,如推动格萨尔文化进校园和社区项目、保护格萨尔传承艺人等等。将格萨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纳入当地教育体系,目前格萨尔文化进校园已覆盖全州幼儿园至专科技术学校10多所学校,数千名学生学习、了解格萨尔文化。“格萨尔文化传承的重要生命力要从学生、从群众抓起。格萨尔文化进校园后,学生们对格萨尔文化的印象会更深刻,这样对以后寻找格萨尔文化传承人也奠定了基础。”国家级格萨尔文化传承人格日尖参评价说。

在果洛“人人口中都有格萨尔”,即使目不识丁,史诗依然成本成册地被传唱,这是令人惊叹的记忆,又是朴素的自觉传承。这里艺人众多、类型齐全,以德尔文村为代表的基层社区,人人都是《格萨尔》文化传承人。其中,经相关机构认定的有智态化艺人7人、圆光艺人3人、闻智艺人12人、掘藏艺人30人、传承人138人。

以歌舞的形式再现史诗及其主人公的英雄事迹,又是《格萨尔》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为此,近年来果洛州政府分别成立了包括100位学员在内的“阿尼玛卿青少年艺术团”、60人的“《格萨尔》童声合唱团”,以及州县两级依托群艺馆成立的规模不少于50人的7个“果洛民间格萨尔艺术团”,加之以民间寺院为主体创办的“马背格萨尔艺术团”等各类团体不下百家,从题材到表现形式都得到了极大发展和空前繁荣。

果洛地区“玛域格萨尔文化旅游节”等所有的节庆活动都离不开《格萨尔》文化的倾情演绎,地标性的文化广场和重大的节庆活动均以“格萨尔”冠名。《格萨尔》的风物传说在果洛俯拾即是、妇孺皆知,史诗独特的语境丰富着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以“格萨尔狮龙宫殿”为代表的“史诗空间”形成了果洛传承史诗文化的又一独特表达,如“移动的文献”般不断地传达着史诗信息,承载着史诗文化。

狮龙宫殿、中国格萨尔博物馆、格萨尔体育馆、格萨尔博览园已成为果洛文化的坐标性建筑,并升华为独有的优势旅游资源,强力吸引着国内外专家、学者、艺术家以及广大的游客。

甘德县的格萨尔酥油花展示宫运用酥油花这一传统的特殊雕塑艺术形式,主要展示了50名格萨尔大将和70只动物,还有云彩、树木、花草等形象,塑造工艺繁复。一座用酥油花技艺塑造的长52米,高2.8米的格萨尔史诗故事墙令人震撼,甘德则是霍岭大战的主战场,更多的是体现征战中的格萨尔。

嘎玛派绘画唐卡

土登伟色,男,藏族,于年出生在班玛县亚尔堂乡扎西果芒寺一户普通牧民家庭,钟爱于绘画艺术的学习,曾跟随果芒寺活佛拉杰学习绘画艺术,绘出的释迦摩尼和度母的唐卡艺术作品受到老师的高度赞扬,随后拜响誉国外的顶级画师嘎钦罗藏朋措及其大弟子罗藏朋措多杰十世班禅大师为师,在班玛县创办岭格尔唐卡手工艺术制作厂。

藏服腰带编织技艺

藏服长袖,大襟,右衽,半裙,长靴。流转千年,始终是华夏一道绮丽的高原风景。一袭长袍裹身,一条长带以束腰,其壮而美,其简为美。才让拉毛,藏服腰带编织技艺传承人,来自于青海果洛州玛沁县,在玛沁县福瑞祥唐卡艺术品有限公司从事民族服饰腰带编织工作。

班玛藏族碉楼

玛柯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支脉果洛山南部,是三果洛的发祥地。班玛藏族碉楼分为石碉、木碉、混合碉三种。石碉最有特色,外墙全用石片砌成,大小石块相扣、横竖交错,用黄泥当粘合剂,给人以原始、古朴的感觉,同时又具很强的防御功能。

碉楼,是果洛州玛柯河河谷流域藏族人民居住的楼房,有二层或三层,一楼圈牲畜或储备草料,二楼以上居住人,不少人家在碉房周围设栅栏,建筑技艺有了改进,居住宽畅了,安全性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历史上由于交通闭塞,生产力落后,人民生活贫困,与外界的文化交流受到限制,玛柯河谷流域藏族人民住房,始终保留着古代碉房建筑模式。玛柯河谷地采石极为方便,加之森林资源丰富,民居建筑就地取材,建筑风格变化不大。

帐房

牛毛帐房是古代游牧羌人流传下来的适应游牧生活的活动住房。历史上游牧在这里的宕昌羌“织牛尾及羊毛覆之”,党项人亦“织牛尾及山羊毛为屋”。由于游牧生活环境的需要,居住牛毛帐房的习俗,持续了千百年,沿用至今,形状仍保留着古代风貌。牛毛帐房由牧民自己捻线、织褐子和缝制,工序简单,制作时间长,劳动量大。藏语称为“纳合仓”或“瓦纳合”,意为黑帐房或牛毛帐房。棉布帐房种类较多,请有技艺的裁缝制作。帐房按使用的不同可分为“纳合仓”、“革日”、“查角”、“多什达”等。

藏族棋艺

藏族棋艺它诞生于神秘的古代占卜仪式之中,经历了由宫廷御用向民间大众转化的发展,其中保留和积淀的文化元素异常厚重,它既同中国围棋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又饱含着高原藏族文化的神秘与神圣。

为了使和所有非遗文化一样,藏棋这一独特的棋艺文化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为弘扬民族文化,抢救濒临消失的藏民族传统娱乐活动“藏棋”“迎五一、庆五四”系列活动之达日县首届藏棋比赛。年4月28日上午在县文化馆拉开了达日县首届藏棋比赛帷幕,参加比赛的选手来自九乡一镇的牧民和县直机关的近三十人。

藏棋是藏民族在生产生活之余重要的传统娱乐活动之一,类似于围棋,又与围棋有很多不同之处,西藏、甘肃、青海、四川各地的藏棋有所不同,但大体基本上一样,棋子有“武让”“达联”“干”等摆法。比赛气氛活跃,经过一天半的激烈角逐,26位选手共进行60余场次比赛,最终产生冠军、亚军、李军各一名和优秀选手若干名。

民族节日

藏历火鸡年

年1月24日,值藏历火鸡年新年来临之际,由州委、州政府主办,州民族歌舞团创作演出的年藏历火鸡年晚会在州影剧院隆重上演。藏历火鸡年晚会正式演出之前,22日针对大武地区的居民群众安排观看演出,丰富了群众的节日文化生活。晚会在大型歌伴舞《古地同庆又一春》的旋律中正式拉开帷幕,男女群舞《雪山儿女》、小品《拜年》、女生独唱《新年》等一个个精彩节目纷至沓来,不断将晚会推向高潮,充分反映了我州政治、经济、社会各领域取得的重大成果:年,果洛玛沁机场通航,圆了果洛各族人民的飞天梦;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黄河源园区国家公园管委会在玛多县挂牌成立。果洛处处呈现出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繁荣、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大好景象,果洛步入了改革发展的“快车道”,果洛各族人民切身感受到了家乡的新变化,享受到了改革发展带来的幸福美好生活。

第三届青海·玛沁阿尼玛卿转山文化旅游节

年8月1日,由玛沁县委、县政府主办的第三届青海·玛沁阿尼玛卿转山文化旅游节暨环阿尼玛卿雪山极限越野赛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大武格桑滩隆重开幕。

玛沁县是果洛州府所在地,地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全国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地位非常重要,生态价值举足轻重。阿尼玛卿雪山是我国目前对外开放的藏区十大雪山之一,每年都有数以千计的国内外游客慕名来此祈福或登山探险。活动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是当地文化旅游节的重头戏,赛事主旨上融合了赛事+文化+旅游的理念,不但拓宽了“阿尼玛卿”观光旅游的功能,同时又为当地旅游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此次赛事共设置了高原半程马拉松赛和雪山极限越野赛,为期三天,是玛沁县首次走出青海面向全国,与专业的体育机构合作打造高原赛事品牌的积极探索与尝试,其中,环阿尼玛卿雪山极限越野赛是平均海拔最高的国际越野跑协会(ITRA)认证赛事,高原半程马拉松是全国海拔最高的半程马拉松比赛。

此次参加半程马拉松的选手共人、极限越野赛的选手共50人,全部赛事在平均海拔米以上进行,参赛选手可近距离感受阿尼玛卿雪山的雄伟壮观,体验沿途当地的风土人情。

主办方在活动期间还加入了“雪山神箭”、“传统赛马”、“赛牛”及民间传统歌舞和格萨尔藏戏表演等系列活动。大家既可在旋律悠扬的歌舞和藏戏中体会游牧文化风情和史诗文化的精神内涵,又可以在玛沁境内最美的永保山和阿尼玛卿雪山两条最涤荡心灵比赛线路中感受草原无限风光、高原雪域的大美气势。

第二届格萨尔狮龙宫殿文化艺术节

年8月4日,由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主办的“第二届格萨尔狮龙宫殿文化艺术节”在达日县玛央秀姆草原开幕。达日县地处果洛州南部,平均海拔米以上,拥有悠久的格萨尔文化历史,被称为“格萨尔的故乡”。在格萨尔文化保护和传承方面,达日狮龙宫殿始终发挥着积极作用。

此次活动为期4天,立足繁荣民族文化,满足牧民群众精神需求,广泛引进省内外“高、精、尖”演出剧目,邀请果洛、黄南、甘南、海西等地歌舞团、省演艺集团等演艺团体倾情演出,并且秉承民俗文化,将赛牛、赛马、射箭等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深入挖掘和传播民族传统体育精神,精心打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系列文化活动,吸引群众广泛参与。

第六届官仓峡文化旅游节

甘德县第六届官仓峡文化旅游节暨首届青甘川赛马会在岗龙乡官仓峡举行,年8月10日清晨,太阳从天边冉冉升起。往日宁静的甘徳草原早已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农牧民身着艳丽的节日盛装,带上青稞酒、酸奶,带上图案各异的帐篷,骑着马,从四面八方涌向会场。此次文化旅游节,特意邀请青海、四川、甘肃的支赛马骑手代表队参加,是甘德县集旅游推介、文化交流、民族体育比赛为一体的盛会。   开幕式上,名骑手组成的声势浩大的马队,从主会场飞驰而过,威武矫健。每一个节目都很精彩也很有内涵,这个旅游节不光是一个让我们大众积极参与其中的盛会,更是一个我们了解甘德旅游优势,不断提升旅游品牌认识和文化传承的一次视觉听觉盛宴。   本届文化旅游节在内容和活动方式上有所创新,重视群众参与,活动极具地方特色,突出了文化、旅游等综合元素。此次活动是甘德县文化旅游节举办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文化盛会。“在这里亲眼感受到神秘的玛域文化、独具特色的‘格萨尔’藏戏、赛马、射箭等活动,我希望以后多参加这样的文化旅游节,这不仅是文化旅游节,而且通过这种形式加强了兄弟民族间的友谊。”来自甘肃的一名游客激动地说。   当夕阳西下,夜幕降临,甘徳草原又是一派景色,各色各样的帐篷星星点点铺满了整个草原,清脆的歌声在乐器伴奏下,在草原上空回荡。各族青年男女在歌声中翩翩起舞,草原沉浸在各族人民团结友好和欢乐祥和的气氛中。

本次节会历时五天,举行了专场文艺演出、赛马、赛牛、抱沙袋、射箭、旅游观光等传统体育项目及格萨尔说唱演出、服饰表演等文化交流活动,整个活动贯穿“以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以旅游弘扬和传承文化”的宗旨,达到了以节弘文,以文促旅,以旅会友的目的。

第六届玛域格萨尔文化旅游节

果洛藏族自治州第六届玛域格萨尔文化旅游节活动日程安排

8月12日(星期六)20:00--21:30迎宾晚会《美丽果洛我的家》地点:果洛州格萨尔影剧院

8月13日(星期日)10:00--11:30开幕式《梦想在果洛起航》地点:果洛州格萨尔体育场

14:00--15:30玛多县《天上玛多》文艺演出地点:果洛州格萨尔体育场

15:30--17:00久治县《相约年保玉则》文艺演出地点:果洛州格萨尔体育场

17:00--18:30班玛县《三色班玛·秀美藏乡》文艺演出地点:果洛州格萨尔体育场

8月14日(星期一)9:00--10:00玛多县《岭乡玛多》格萨尔剧演出地点:果洛州格萨尔体育场

10:00--11:00久治县《格萨尔王传》格萨尔剧演出地点:果洛州格萨尔体育场

11:00--12:00班玛县《松赞干布》藏戏演出地点:果洛州格萨尔体育场

9:00--18:00民族传统式射箭比赛(并颁奖)地点:玛沁县射箭场

14:00--15:30州民族歌舞团暨格萨尔史诗童声合唱团文艺演出地点:果洛州格萨尔体育场

15:30--17:00阿尼玛卿青少年艺术团文艺演出地点:果洛州格萨尔体育场

17:00--18:30格萨尔民间艺术团文艺演出地点:果洛州格萨尔体育场

19:30--21:00阿尼玛卿青少年艺术团、格萨尔民间艺术团、果洛青年歌手精品节目联合演出地点:果洛州格萨尔影剧院

8月15日(星期二)9:00--10:00象拔比赛(并颁奖)地点:果洛州格萨尔体育场

10:00--11:00拔腰式传统摔跤比赛(并颁奖)地点:果洛州格萨尔体育场

11:00--12:00抱沙包比赛(并颁奖)地点:果洛州格萨尔体育场

15:00--16:30闭幕式地点:果洛州格萨尔体育场

年8月12日晚,果洛藏族自治州第六届玛域格萨尔文化旅游节迎宾晚会《美丽果洛我的家》在格萨尔影剧院正式演出,余名演职人员携手为来自各地的嘉宾和果洛州各族干部群众奉献了一台精彩绝伦的文艺盛宴。

整台晚会,通过声光电等多种舞美技术手段,以全新的排演形式和崭新的节目内容,为观众献上了一台高质量、高水准的文艺节目。晚会分为序《相聚果洛》、上篇《高原热土·魅力果洛》、中篇《幸福生活·快乐果洛》、下篇《民族深情·和谐果洛》、尾声《阳光大道》。

8月13日,果洛藏族自治州第六届玛域格萨尔文化旅游节在大武镇格萨尔体育场隆重举行。格萨尔文化旅游节开幕式大型文艺演出《梦想从果洛起航》吸引了省内外一万余名观众。文艺演出分序《梦开始的地方》、上篇《青山绿水生态梦》、中篇《千古绝唱史诗梦》、下篇《起航奔向中国梦》、尾声《梦想在果洛起航》五个篇章,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雪山、河流、草原花海、格萨尔赛马称王等突现果洛壮美山河、绿水青山,浓郁的民族气息、文化特色和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

本次活动为期三天,主要有文艺演出、传统体育赛事、经贸洽谈、物资交流、旅游推介、特色手工艺品展销等活动。期间将有久治县、班玛县、玛多县等多地的专场文艺演出及民间藏戏表演。

8月14日至16日,由州文体广电局承办的第六届玛域格萨尔文化旅游节系列传统体育赛事分别在格萨尔体育场、玛沁县射箭场及甘德县岗龙乡赛马场展开。文化旅游节传统体育赛事活动共设有赛马、民族传统射箭、抱沙包、象拔、拔腰式摔跤等5个比赛项目,由于设置的比赛项目全部为民族传统比赛项目,群众基础好,娱乐性较强,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欢迎。

闭幕式在大型民族风情舞《多彩果洛》中拉开帷幕90分钟的演出时段,分为《盛世玛域》、《吉祥果洛》、《英雄故里》三篇华章,充分展现了果洛州雄浑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魅力的格萨尔文化资源、民族风情,彰显出玛域果洛无穷的生态诱惑和人文魅力,再现了今日的果洛,正在全面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着力推进“四个转变”,为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新的起点上,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果洛。闭幕式在尾声《英雄故里美在果洛》中圆满落下帷幕。

天上玛多文化旅游节

年8月19日,地处黄河源头的青海省果洛州玛多县举行“天上玛多”文化旅游节,此次旅游节旨在展示生态秀美、民族团结的新玛多。   

玛多,藏语意思为“黄河源头”,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西北部,是黄河上游第一个县城,人口稀少,海拔多米。玛多县地处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腹地,是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的发源地,是青藏高原重要的生态屏障。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就地处玛多县境内,园区面积占玛多县总面积的78.01%。

开幕式在震人心神的腿骨号声中,一群粗野汉子手持火把围桑台而舞,在狂情中点燃桑火,桑烟升腾。妇女们手捧各种贡品深情舞蹈。在枪声和呐喊声中众人潮水般涌来,围转桑台抛撒祭品。领颂僧以高昂激越的声音吟诵桑词,众人齐相呼应。在众人的祈请呼唤中以阿尼玛卿山神为首的一群岭国的保护神降临现场,他们跳起神秘、浓重的面具法舞。而后保护神隐隐退去,众人激动万分,狂欢不已。

今年也是玛多县建政60周年,随着经济的发展,能看到家乡一步一步变得越来越好,我们牧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此次文化旅游节期间,除了开幕式上精彩的文艺演出外,还将举行格萨尔戏曲说唱、玛多锅庄比赛、民间趣味障碍赛、烟花篝火晚会等一系列活动。

特产和美食

果洛青年创业园协办的青海省第三届创业大赛果洛赛区,参加大赛的12个优秀创业项目经过演讲、答辩等环节的激烈角逐后,最终由久治绿绒蒿艺术传播有限公司、班玛三色圣莲民族扶贫服装加工合作社获得大赛一等奖,玛沁县仁青重型汽车修理厂、达日色须藏式服装加工厂获得大赛二等奖,玛沁县达杰畜产品专业合作社、班玛伊哇传统民族工艺银饰加工销售厂获得三等奖,果洛汉纳东珠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果洛阿拉拉姆文化传媒影视工作室、玛沁花儿荟美食外卖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红十字善缘爱心超市、久治阳客电商基地、班玛莲花藏香厂获得优胜奖。

在青海省果洛州的草原上,牦牛、藏羊多为半野生状态的放养,牛羊们在高山草甸区自由觅食,常吃到包括冬虫夏草、松茸、贝母等各种名贵中药材,营养价值极高。因此牦牛肉既是农牧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当地人餐桌上的美味食材。

“牦牛喝的是矿泉水,吃的是冬虫夏草”,因此也被用来制作招待最尊贵客人的佳肴。正宗的牦牛肉在经过简单烹煮放凉后方才上桌,食用时要一手拿刀一手抓肉,边切边吃,如此豪迈的吃法将高原牧民们的直率豪爽体现尽至。

“绿色班玛”班玛县位于青海省东南部,隶属果洛藏族自治州,东南与四川省阿坝州相连。全县土地总面积.66平方公里,其中草场面积.27万亩,占总面积的11.95%,可利用草场.26万亩,占草场面积的92.4%,林业用地面积.01万亩,湿地面积13.27万亩。县内玛柯河、多柯河、克可河三大河流纵贯全境,自然资源丰富,拥有青海最大的原始森林,野生动物种类繁多,中藏药材资源丰富,是三江源自然保护核心区。

加快培育和发展特色养殖业、种植业、林下产业,建成生态畜牧业产业基地1个,牦牛生繁育基地3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2个;成功打造两个“百亩”马铃薯种植基地,1个蔬菜种植基地;建成青海首个万亩藏雪茶基地和藏雪茶扶贫产业园,藏雪茶批量生产和销售,新研发的藏雪茶茶饼加工并已上市,“三色莲花牌”藏雪茶在年青海首届高原特色农产品展交会上荣获金奖,藏雪茶产业和产品得到省级领导的肯定;初步掌握了羊肚菌人工培育技术,成功试种野外紫贝母、大黄、蕨麻等经济作物,推进了生态生产生活联动发展,实现了保护生态和发展经济的双赢。

中国传统村落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人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班玛县江日堂乡多日麻村

班玛县灯塔乡班前村

江日堂乡多日麻村

班玛县江日堂乡多日麻村,被人们称为“微缩版小拉萨”的一个古村落。这里有果洛地区著名的百年古刹江日俄坝,这里有被称为青海塔林之最的座佛塔,这里集中体现民族高超石刻艺术的嘛尼石经墙,这里有奥吾阿内华桑城堡和碉楼遗址;这里是历史沉淀的艺术精髓,这里还有神奇的神话传说。

多日麻村位于班玛县西南部,坐落于玛柯河东岸的一块盆地之间,地形南北开阔,东西狭长,是典型的“两山夹一沟”地形。东靠朱岗山,西对俄龙山,南连格子沟,北接格囊沟,玛柯河沿村子西部穿过。冬春草场为格子沟、格昂沟,夏秋草场为佐姆沟,草原牧场造就了纯天然、原生态的美丽风景,与此同时,这里的灌木林带又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愉悦以及充足的氧气。所以,多日麻村不仅适宜人类居住,就连石羊、旱獭、喜鹊、野鸡、野兔等野生动物也纷纷前来安家。

多日麻村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三果洛昂欠本的发祥地。三果洛是对青海果洛地区藏族部落的传统称谓,其名称正式出现于明朝。《安多政教史》记载:在佛教前弘期,有一朱氏部落头领从巴尔康一带迁往古科隆哇驻牧。历经数代,及至朱安本为首领时,又将其部落迁至多绕上部扎帐游牧。后来由于内部纷争,朱安本的儿子朱拉加带领属部离开了故土,来到了今久治年宝叶什则一带,以游牧狩猎为生。一天,朱拉加到年宝湖边打猎,见到一只大鹏从湖中抓起一条白蛇,白蛇在大鹏的利爪下苦苦挣扎,朱拉加当即射死了大鹏,救了小白蛇。第二天出猎时,朱拉加遇到了一位骑白马的银须老人,自称是年宝山神,来感谢朱拉加救了他的三女儿,并将美丽的三女儿许配给他。从此,朱拉加与年宝山神的三女儿相依为命,恩爱度日,一年之后生下一子取名帕合太。后来,这桩婚事惊动了玛沁山神,拆散了这对父亲,只留下朱拉加父子二人。帕合太长大成人后,迁徙到亚日堂一带定居,他生有三儿子分化为果洛三部:长子当家,权势最大,人们称其为“昂欠本”;次子居住地有一座山形似大鹏,称之为“阿什姜本”;三子门前长有莲花,故名“班玛本”。

作为一个古老的村落,多日麻村文物古迹众多,并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村落附近的白扎寺亦称“江日堂寺”、“追公寺”,年由白扎喇嘛重建。这座寺院非常独特,寺中有寺。寺院中央有一圆形小山,称为“江日俄坝”,是一座在果洛地区较有名气的宁玛派寺院。寺院分上下两部分,上寺在北侧山顶,以尼姑禅修为主,有大小两座经堂、一座佛殿;下寺坐落在小圆山周围,为该寺主体部分,环绕小圆山建有讲经院、禅修院、大经堂、医明院、寺舍、石塔等。这里最为壮观的就是塔林,共有多座石塔,数量和规模为青海之最。

奥吾阿内华桑城堡和碉楼遗址也在白扎寺内。奥吾阿内华桑是岭国三十员大将之一,系上岭、中岭、下岭之一的中岭王。中岭王奥吾阿内华桑管辖有6个部落,有银盔神兵七百人,在格萨尔王南征北战的斗争中,降服妖魔,英勇顽强,所向披靡,立下赫赫战功。据说在后来的虎豹宝国战争中,奥吾阿内华桑被虎豹宝国的达娃劈死,当年年仅25岁。在奥吾阿内华桑遗址约2公里处有一座煨桑的神山,被当地人称为康马尔穷贡,他是奥吾阿内华桑的护法神。

多日麻被当地人称为石刻部落,这一说法的根据,与江日俄坝四周的玛尼石经墙有关。玛尼石经墙共有三层围绕着江日俄坝,最外围石经墙长米,最高处可达3米,占地面积平方米;第二层石经墙长米,高1米,宽1.5米,占地面积平方米;第一层即内层石经墙,长米,高1米,宽1.5米,占地面积为平方米。整个三层石经墙占地面积不仅超过闻名中外的加纳玛尼和霍寺石刻大藏经,并且在石刻方面,这里以石板为材料并非鹅卵石,还用特殊工艺在石板两面进行篆刻,其独特的艺术价值是无可比拟的。据专家鉴定,这些石刻的篆刻年代囊括宋朝以来至元明清各代。

灯塔乡班前村

班前村位于灯塔乡东北部,距县城约50公里。位于我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东南部玛柯河林区的班玛县灯塔乡班前村是班玛最南部的一个村。这里平均海拔米,距离西宁有公里。大渡河上游的玛柯河纵贯全村,两岸森林茂密、景色迷人、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碉楼建筑和传统生活方式与周边农田、草山、河流植被等生态环境一起构成极具特色的文化景观,在当地有“果洛小江南”之美誉。

近两年随着果洛旅游业的发展,班前村具有民族特色的藏族民居班玛碉楼以它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了不少游客和摄影爱好者,使班前村成为我青海省最具特色的景观旅游名村,也是果洛州唯一入选村镇。

玛沁县

位于青海省东南部,是一个藏民族聚居的纯牧业县。全县土地面积1.3万平方公里,其中草场面积.62万亩,可利用草场面积.01万亩,占草地面积的92.3%。全县共有7乡2镇,32个牧委会,89个牧业合作社,全县总人口人,其中农牧民人口人,占总人口的59.6%;藏族人口人,占总人口的84.3%。境内有闻名遐迩的阿尼玛卿雪峰、拉加寺院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达日县

地处青藏高原,果洛藏族自治州南部,东南部与本州班玛、久治两县为邻,西南部与四川色达、石渠等县为界,西北部与本州的玛多县相连,北部与玛沁、甘德县隔黄河相望,全县东西长公里,南北宽公里,地形呈蝴蝶状,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脉连绵,沟谷纵横,巴颜喀拉山从西北向东南横穿境内。

县境内大小河流74条,且分布均匀,以巴颜喀拉山为分水岭,形成了长江、黄河两大水系,巴颜喀拉山南麓的河流注入长江,北麓的河流汇入黄河。黄河是达日境内最大的河流,县城吉迈镇就在黄河南岸。   

达日县在旅游资源方面也有着巨大的开发潜能,除河源地区独特的藏族民俗风情、人文环境和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景观外,以狮龙宫殿为主的格萨尔文化古迹,在研究和挖掘开发藏文化方面有着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玛多县

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西北部,北依积石山脉布青山与海西蒙古族自治州都兰县接壤,东与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和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相毗邻,南与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和四川省石渠县接壤,西靠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

全县草场面积3万亩,可利用草场面积万亩。玛多县素有“千湖之县”的美誉,黄河在境内流经约公里,境内大小湖泊有多个,其中扎陵湖、鄂陵湖是我省最大的淡水湖,盛产无鳞湟鱼,主要有无鳞花斑祼鲤、极边扁咽龃等8种野生鱼类。

玛多县地处黄河源区,生态环境奇特,境内旅游资源丰富,享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奇妙的人文景观。绚丽的高原,湖光十色的美丽景色,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到玛多县旅游、观光探险。

著名的扎陵湖、鄂陵湖犹如草原上的两颗明珠镶嵌在黄河源头,扎陵湖面积平方公里,鄂陵湖多平方公里,湖中的一些小岛是夏天候鸟自由生活的王国,人们称之为青海的第二鸟岛,有成千上万的斑头雁、棕头鸥、鱼鸥和鸬鹚、黑颈鹤、大天鹅等候鸟。还有牛头碑、香港回归纪念碑、澳门回归纪念碑、黑海海心山鸟岛、猴王山、人头山等等,是民族风情旅游观光的理想之地。

扎陵湖和鄂陵湖位于黄河源头的玛多县境内,距玛多县城约40多公里,是黄河源头两个最大的高原淡水湖泊,素有“黄河源头姊妹湖”之称。现在,扎陵湖和鄂陵湖地区,已成为青海省重要的牧业基地和渔业生产基地。扎陵湖和鄂陵湖海拔4多米,比我国最大的内陆湖泊青海湖高出一千多米,是名副其实的高原湖泊。这里地势高寒、潮湿,地域辽阔,牧草丰美,自然景观奇妙,是难得的旅游观光胜地。

盛夏季节,碧空如洗,苍穹无垠,玻璃般的天幕上,不时地飘荡着樱桃似的朵朵白云,天是那样蓝,云是那样白,山是那样青。蓝天白云之下,起伏连绵的青山和褶褶闪亮的碧波,交相掩映,分外妖娆。数以万计的天鹅、大雁、野鸭、鱼鸥等在平如明镜的湖面上嘻戏飞翔,数不清的牛羊象点点珍珠在翡翠般的湖畔滚动,令人心醉。

久治县

地处青、川、甘三省交界处,是青海省的东南门户。东南部与四川省阿坝县毗连,东北部与甘肃省玛曲县相邻,西与达日县接壤,南与班玛县相连,西北与甘德隔黄河相望。

久治境内最著名的自然旅游景区有:年宝玉则山、年宝仙女湖、文措湖、日尕玛措湖、月芽湖、龙卡湖、天外陨石堆、死亡谷、门堂黄河风情等。

久治县有着久远的藏传佛教文化。全县现有藏传佛教寺院11座,有宁玛、格鲁、觉囊、格鲁派等多种派系。其中宁玛寺院占大多数。全县宁玛派寺院有7座,白玉寺是国内藏区享有较高盛誉的宁玛派寺院。不仅历史悠久,建筑宏伟、壮观奇特,收藏极丰,在佛教发展历史中有过功绩,在国内藏区颇有影响。

觉囊派始于宋代,形成于元初,曾盛极一时。明初,该教派所持他空见的观点受到其他教派非议,也缺乏当权者的支持,一度衰败。明万历年间,受西藏后藏藏巴汗地方政权的支持,曾一度兴旺并向川西、青海省果洛地区扩展。清初,格鲁派跃居统治地位,觉襄派寺院纷纷改宗格鲁派,从而觉襄派寺院及其所持的他空见基本衰绝。现在对这一派系已鲜为人知,更缺乏系统的研究。近年来,藏学家对分布于甘青地区的藏传佛教寺院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发现尚存觉襄派寺院仅有34座,久治县就有2座,其中尖姆寺规模较大,在社会上影响较广。这2座寺院至今仍在讲习觉襄派的他空见,有本派的教法传承和一整套独具特色的修习方法、活动方式。不但是珍贵的旅游资源,而且对研究藏传佛教的发生、发展、演变以及藏族历史的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

果洛州藏族群众几乎普遍信奉藏传佛教,有大小寺院61座,分布全州各地,是宁玛派寺院最集中的地区,占全省总数的近三分之一。

很多牧民群众虽然不识字,但都能口涌《如意经》、《度母经》等佛经,在藏族传统社会中,一方面藏传佛教寺院遍布各地,社会上的信教群众,除参加本地区举行的大型宗教活动外,平时家中供奉佛像,点酥油灯、献净水、念嘛尼、朝拜寺院、请僧念经等。另一方面,渗透于社会生活诸多方面的民间宗教,仍在很在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精神需求、日常生活和行为规范。

民间普遍存在对神灵的崇拜。祭拜场所到处都有,如“敖包”、“煨桑台”、“嘛呢堆”、“佛塔”等。龙神、年神、山神、水神都崇拜,特别是对山神格外崇拜,每逢藏历年,便有许多藏族群众,怀着无限虔诚之心,络绎不绝的从四面八方赶来,顶风雪、冒严寒,叩着长头绕山瞻拜一周,祈求消灾免祸。

另外对神湖神石都崇拜,到规定时间,大家聚集在崇拜地,举行各种宗教活动,进行煨桑、念经,还伴有赛马、射箭、打靶、竟技等多种活动以娱诸神,特别是老人们经常手持念珠或小嘛呢轮,口诵“奄嘛呢叭咪哞”的六字真言,绕佛塔,转神山或嘛呢堆(用刻有六字真言的石块垒成堆,供过往行人巡礼的宗教点)、祭“敖包”等。   

寺院是广大僧众供佛、诵经和聚众进行各种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在果洛的历史上,寺院既是藏族文化的中心,又是贸易交换的集散地,也是历史文物较集中的存放处。果洛地区的宗教活动名目繁多。由于传承系统不一,各有各的佛事活动。在一般情况下,住寺僧侣以寺为家,除按各自教义、仪轨主修经文、参加本寺佛事活动外,还外出募化布施、诵“平安经”(祈愿人畜平安)、超度亡灵和应邀评事说理、调解纠纷等。

规模较大的寺院,每年举行数次或十数次不等的大型法会。主要有藏历正月举行的纪念释迦牟尼的“毛兰”即祈愿法会;白玉寺在正月初八至二月八日举行的“如来三身”修持会;拉加寺在农历三月三日至十五日举行的供养法会;在七、八月间大多数寺院举行“亚尼”活动;农历十月举行的为纪念宗喀巴圆寂的“安木乔”,即五供节等。

果洛州不仅以神奇的山光水色令人心弛神往,而且以悠久的历史,神秘的传说更使人流连忘返。海拔米的黄河正源卡日曲,就是大旱之年也是流水哗哗,清澈见底;

无数海子泊构成的星宿海,总是海子和水泊密密麻麻,星罗棋布,大小不等,形状各异,好似无数晶莹闪亮的珍珠宝石镶嵌在翡翠般的玉盘上;神奇美丽的姐妹湖,是珍禽异鸟栖息繁衍之地,每年四、五月间,数以千计的天鹅、斑头雁、黑颈鹤、棕头鸥、赤马鸭等到这里产卵育雏,形成水美鸟飞的秀丽景色;

雄伟多姿的阿尼玛卿雪峰,海拔米,山势巍巍磅礴,冰峰雄峙,植物分布带十分明显,山底平谷地带可以种植青稞等农作物,海拔3~米处是针叶林,海拔~米处是高山灌丛,雪线附近是高山草甸草场,自然风光奇异夺目;

神秘瑰丽的年保叶什则,谷深沟险、嶙峋怪石鬼斧神工,山脚下西姆措圣湖的湖水碧波荡漾,湖畔绿草如茵,湖映水色树影,随天气变化,时而美如仙境,时而恐怖阴森,如梦如幻,神秘莫测。

班玛县的原始森林郁郁葱葱,林边的藏家石制碉楼点缀期间,焕发藏域风格自然景观;

达日县的格萨尔狮龙宫殿为你展现出绚丽多采、姿态各异、栩栩如生的格萨尔雕塑;建筑风格各异的61座藏传佛教寺院;另外红军遗址3处,古城4处,化石点2处,石刻1处。如班玛县的蜀文化石棺葬和魏、晋、唐、宋时期遗址,玛多县的唐代吐蕃时期遗址和墓葬及莫格德娃遗址,玛沁县的新石器齐家文化遗址和青铜器,班玛县亚日堂乡扎洛村的红军哨所,达木沟红军标语等等。 

 

果洛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也是青海现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年7月,由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的二军团、六军团和第三十二军约00多人长征到达班玛的绒玉(今班玛县仁玉)、王楼(今称王柔,即亚尔堂乡)哑公寺(今江日堂乡亚尔堂村)和久治的康干一带。7月中旬,红六军团一部进至尕昂沟(今江日堂乡尕日玛牧委会)后,在阿什羌河南岸与马步芳青南边区保安司令部骑兵一旅喇平福团一部遭遇,歼敌一个排,击溃一个排,突破了马步芳在青南设置的第一道防线,占领了白玉寺。

红军部队在这里停留半个多月,讲解政策,宣传群众,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很快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当地群众主动为红军筹备粮草,救治伤员,抬担架,当向导。红军的到来,点燃了果洛草原的革命火炬,使长期处在黑暗中的果洛人民看到了黎明的曙光。红军在班玛驻扎期间,曾在唐摇沟口山林和吉德寺、班前寺、灯塔寺、扎洛村、纳达村、子木达村等地驻防休整并筹粮草,为防止意外和驻守白玉寺的喇平福部的偷袭,在班前寺周围的子合山和扎洛村后的所洛山上修筑临时哨所和掩体工事,至今遗迹尚存。

红军走后,在当地藏族群众中流传着“红军走了,村寨空了,村寨空了心不焦,心焦的是红军走了”的充满依依惜别之情的歌谣。为了表示对红军的怀念,群众把红军经过的子木达沟称为“红军沟”,把红军走过的一座独木桥叫作“红军桥”。红军当年在子木达沟口南侧石崖上书写的“北上响应全国抗日反蒋斗争!安庆宣”的巨幅标语,至今字迹清晰,历历在目。年,班玛县政府在此建立了一座“红军亭”,供人们游览瞻仰。 

果洛机场

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大武镇境内,大武机场选址于州府所在地玛沁县大武镇东南5.5公里处,拟用地.5公顷,投资约11.7亿元。大武机场是青海省即将兴建的3大民用支线机场之一,海拔米左右,属于高高原机场,距省会西宁公路里程约公里。

年保玉则

从亿万年前大地造山运动造就了青藏高原的那一刻起,巴颜喀拉山脉东南部逐渐隆起一座著名的山峰,那就是位于久治县境内的被誉为果洛发祥地而受到人们尊崇的神山——年保玉则。

年保玉则是三果洛的发祥地,山间有湍急的溪流和清丽的流水,涓涓小溪从山岩中穿过,从乱石中翻滚而过,吐出无数道白沫。来自天边的一道道瀑布似白帘般垂落,似银河般洒落人间。

果洛年保玉则位于青海省果洛州久治县境内,是青海果洛草原的一座神山,因其风景独特,神奇瑰丽,险峻隽秀而闻名于青、甘、川广大藏区等。年保玉则坐落在巴颜喀拉山脉东段,由于青南高原的地势和气候,仍然终年积雪,有面积约5平方公里的高原冰川。传说中年保玉则整个山系有峰3座,当地的藏民叫它石头山,很多的神奇传说让石头山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被称为东方的日暮达。

阿尼玛卿雪山

亦称玛积雪山、积石山。坐落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洲境内,系东昆仑山支尾段,主峰玛卿岗日海拔米,位于东经99.4度,北纬34.8度,是雪域高原上的一座著名雪山,在藏语中意为“黄河流经的大雪山爷爷”,它和西藏的冈仁波钦、云南的梅里雪山、玉树的尕朵觉沃并称“四大神山”。拉加寺拉加寺位于青海玛沁县东北部黄河北岸的拉加乡阿尼群贡(意为:大鹏展翅)山下,坐东向西,面临黄河,前有年建成的黄河大桥可通彼岸。距州府大武镇76公里。

莫格德哇古墓群遗址

莫格德哇古墓群遗址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花石峡境内,属于省级文物保护对象。长期以来,由于无专门管护人员,莫格德哇古墓群遗址受到盗墓者疯狂挖掘,古墓遭受到严重破坏,遍体鳞伤,千疮百孔。莫格德哇古墓群遗址就像一幅忧伤而风情万种的画卷镶嵌在水草丰美的草原上,默默地注视着草原的万千变化,倾诉着它对世人的寄托,显得是那么的沧桑和无奈。莫格德哇古墓群遗址是玛多县旅游业名胜景点之一。

格萨尔王狮龙宫殿

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达日县(建设乡)境内,距达日县城约18公里。格萨尔王狮龙宫殿展现了一个绚丽多彩、姿态各异、栩栩如生的格萨尔人物,形象雕塑艺术。格萨尔王狮龙宫殿四周呈现八宝如意图山形,一千多条山沟犹如连心的叶纹,东南西北都朝向狮龙宫殿。整个宫殿的总面积达平方米,高约40米。在玻璃瓦顶上安装了塔尖顶宝幢和铜质镀金祥鳞法轮。值得一看的倒是宫殿四周的山形,据称有一千多条山沟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指向这里,被认为是八宝如意图,可算作一处奇观。

玛柯河原始森林

玛柯河林区是青海独特的一块地理区域,茂密的原始森林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使这里成为生物学、生态学家开展研究的天堂,被誉为果洛“小江南”.另外,这里独特的藏式碉楼民居、规模弘大的佛教寺院、神秘的天葬台以及革命历史遗迹红军沟等,构成了这里多元的旅游元素。

碉楼

是果洛州玛柯河河谷流域藏族人民居住的楼房,有二层或三层,一楼圈牲畜或储备草料,二楼以上居住人,不少人家在碉房周围设栅栏,建筑技艺有了改进,居住宽畅了,安全性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历史上由于交通闭塞,生产力落后,人民生活贫困,与外界的文化交流受到限制,玛柯河谷流域藏族人民住房,始终保留着古代碉房建筑模式。玛柯河谷地采石极为方便,加之森林资源丰富,民居建筑就地取材,建筑风格变化不大。   

帐房

其他地方的牧民居住牛毛帐房和棉布帐房。牛毛帐房是古代游牧羌人流传下来的适应游牧生活的活动住房。历史上游牧在这里的宕昌羌“织牛尾及羊毛覆之”,党项人亦“织牛尾及山羊毛为屋”。由于游牧生活环境的需要,居住牛毛帐房的习俗,持续了千百年,沿用至今,形状仍保留着古代风貌。牛毛帐房由牧民自己捻线、织褐子和缝制,工序简单,制作时间长,劳动量大。藏语称为“纳合仓”或“瓦纳合”,意为黑帐房或牛毛帐房。

不存在没有文化的民族,也不存在没有民族的文化,各种文化的承载主体永远是该民族的主体人群本身。一个民族的文化,把它客观地阐释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它并且尊重它。作为民族文化的承载主体,我们有责任了解和坚守我们民族传统文化,并能准确地告诉世人。

本文由易编辑整理,部分文字、图片转摘于网络,版权归属原作者,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您对我们发布的内容有异议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删除。

电子邮箱:

qq.







































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怎么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beimua.com/ymzp/12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