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俗语云:“一场秋雨一场寒”,八月底的北京虽还未出伏天,但是几场雨下来,早晚已有些凉意,所以特意推出林燕副主任医师有关秋季养生的一些认识。
自古秋为金秋也,而肺在五行中属金,故秋气与肺气相应,所以秋季养生的重点在于养肺。“金秋之时,燥气当令”,秋天空气干燥,雨水较少,燥邪在此刻最为猖獗,加之夏季津液耗损,人体容易虚火上炎出现秋燥。而中医认为肺为娇脏,喜润恶燥,故燥易伤肺,伤损肺阴,从而产生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鼻乃肺之窍,所以鼻腔干燥在立秋之后尤为常见。此外,肺与大肠相表里,肺还与大肠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肺燥下移于大肠,肠燥则容易出现便秘。再加上秋季昼夜温差逐渐变大,白天炙热的气温到了晚上,就会开始变得清凉起来,此时秋风疾,风邪较重,因此,早晚温差过大容易引起频发感冒等。秋天人的情绪波动也较大,这些都易对肺造成伤害,所以古人告诉我们:秋当养肺。从天人相应来看,肺属金,与秋气相应,秋季养生应注意护阴润燥,以养肺为先。
秋燥伤肺的常见情况:
1.燥易伤肺,燥致咳嗽,咳嗽就一定伤肺吗?
燥易伤肺,容易发生咳嗽或干咳无痰、口舌干燥等症。肺津伤则见口干、舌燥、咽痛、目涩、鼻出血、干咳少痰、皮肤粗糙、大便干结等症状。
咳嗽是一个症状,常因于外感风、寒、暑、湿、燥、火邪所致。但《内经》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说明内脏原因也可导致咳嗽,其中尤以肺、脾、肾三脏的关系最为密切,原因虽多,都离不开肺。
短时间外感咳嗽,不一定伤肺,但久咳必伤及到肺。因此,秋令时节应注意滋养肺脏,防止秋燥伤肺,使肺气得清,呼吸平和,把握好养收之道。
2.久咳不愈怎么办?
久咳不愈者,医院检查排除肺部器质性疾病。如果非器质性疾病所致咳嗽,可食用一些中药单方、验方,如百姓常用的梨子贝母蒸冰糖、冰糖燕窝粥等。如仍不愈,医院进行全面检查,以便确诊,以免耽误治疗。
临床中有这样的病例:一位20岁出头的大学生,3个月前,他开始出现咳嗽、胃口差等不适,以为得了感冒,便去药店买了些感冒药和止咳药,服药后感觉似乎好些,但没好全。断断续续咳嗽了两三个星期后,他有点担心,去医院就诊,胸片未发现异常,医生给他开了些抗生素和止咳药,但疗效依然欠佳。之后的1个多月里,他的咳嗽有增无减,但都没查出异常。两周前,他咳嗽并出现胸闷、气喘症状,医生给他用平喘药,依然不见好。最终,经CT、气管镜等检查,最终被确诊为支气管结核和肺结核。幸好发现还算及时。
3.秋季饮食、起居、运动要注意什么?
秋季养生主要以“润燥”为主。
饮食上,要以防燥护阴、滋阴润肺为要点。干燥的秋天,每天通过皮肤蒸发的水分很多。所以,补水是秋季养肺的重要措施之一,多吃些凉性而多汁的蔬菜水果,对预防秋燥是有益的,如雪梨、柿子、葡萄、甘蔗、茄子、白萝卜、冬瓜、南瓜等。也可服用一些药食两用中药如蜂蜜、黑芝麻、生地、淮山、菊花、枸杞、百合、银耳、大枣等制成的各种汤、粥。
起居上,应顺应自然,宜早睡早起,使肺气得以舒展。不可在阴寒、潮湿之地长时间休息、乘凉或露宿,避免涉水、淋雨或洗凉水澡,晚上睡觉腹部要注意盖毛巾被等,以防头面、四肢、腹部引发麻痹、肌肉沉重疼痛、腹痛等。
秋天早、晚温差较大,应顺应气候变化,注意保暖,根据气温及时增减衣服,特别是老年人,因为免疫力下降,要避免受凉感冒,以防旧病复发。
秋高气爽,是开展运动锻炼的好时期,跳舞、散步、慢跑、太极拳等体育锻炼等均有益于健康,但不宜出汗过度,以免伤津气。坚持用凉水洗脸、热水泡脚,可增强免疫力,促进血液循环。
4.常说“秋风秋雨愁煞人”,面对秋天凋零的景象,我们怎样学会情志养生?
秋风、秋雨、落叶、凄凉,常给人一股肃杀之气,尤其是天气突变时,令人生愁。故秋季情志养生的重点是:避免悲伤情绪,让自己精神状态始终保持乐观愉快。
不良情绪的刺激,影响人体身心健康;而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情绪,调气安神,能使人体上下气机贯通,这样可以改善肺的生理功能,以抵御秋燥肃杀之气对机体的侵犯。
因此,用无忧无虑的心情来迎接秋天,利用秋高气爽的时机,去登高望远,去收获果实,借秋季丰收的美景以抒发情怀,陶冶情操,这样一来,既锻炼了身体,又调节了情绪。
总之,秋季养生记住四句话:少食辛辣戒烟酒,养阴补气酌温补,平定情绪敛元气,适当运动活气血。
专家介绍:
林燕,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出诊专家,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师从著名中医专家田德禄教授,是中医临床大家董建华院士嫡派传人。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师承工作委员会委员等。临床擅长运用中医经典理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脾胃、内分泌、心脑血管等多种内科杂症;通过调理肝脾肾综合治疗各种甲状腺疾病、糖尿病以及妇科疾病;内外并用、内治为主治疗皮肤疾病;并结合体质进行亚健康及美容的调理。
出诊时间:每周日上午8:00-11:30,国医堂二楼15诊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