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咳嗽的辨证施治

  

  一般中医通常将咳嗽分为外感咳嗽(风寒袭肺、风热犯肺、风燥伤肺)和内伤咳嗽(痰湿蕴肺、肝火犯肺、肺气虚、肺阴虚),分七个证型。

  一、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

  症状: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痛,恶寒,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病因病机:风寒外束,内袭于肺,肺卫失宣,肺气闭郁,不得宣通。

  治则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炙麻黄9g,杏仁9g,甘草6g,荆芥9g,桔梗9g,紫菀9g,百部9g,白前9g,陈皮6g。加减:若夹痰湿,咳而痰黏、胸闷、苔腻者,加法半夏9g,厚朴9g,茯苓12g以燥湿化痰;若风寒外束,肺热内郁,俗称“寒包火”,可用麻杏石甘汤;若素有寒饮伏肺,而兼见咳嗽上气、痰液清稀、胸闷气急、舌质淡红、苔白而滑、脉浮紧或弦滑者,治以疏风散寒,温化寒饮,可用小青龙汤加减。

  也可选用通宣理肺丸(由麻黄、苏叶、前胡、杏仁、桔梗、陈皮、半夏、茯苓、枳壳等组成),每次服1丸,每日3次,用淡姜汤或温开水送服。其他功效相近的还有麻黄止嗽丸、解肌宁嗽丸、小青龙合剂(冲剂)等,也可参考选用。忌吃生冷油腻食物。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患者禁止服用。

  (2)风热犯肺。

  症状: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音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黏或稠黄,鼻流黄涕,口渴,头痛,恶风,身热,舌质红,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病因病机:风热犯表,卫表不和,肺失清肃,肺热伤津。

  治则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桑菊饮加减。桑叶9g,菊花9g,杏仁12g,连翘12g,薄荷(后下)6g,桔梗9g,芦根15g,甘草6g。加减:若咳甚,加金银花12g,浙贝母9g,枇杷叶9g以清热止咳;肺热甚者,加黄芩9g,鱼腥草12g以清泄肺热;咽痛,加青果9g,射干9g以清热利咽;若内夹湿邪,症见咳嗽痰多、胸闷汗出、苔黄而腻、脉濡数者,加砂仁6g,佩兰9g以理气化湿;热伤肺津,咽燥口干,舌质红,酌加南沙参12g,天花粉15g以清热生津;痰中带血者,加白茅根30g,藕节9g以凉血;若夏令兼夹暑湿,症见咳嗽胸闷、心烦口渴、尿赤、舌质红、苔薄、脉濡数,加六一散(包煎)以疏风解暑。

  也可选用羚羊清肺丸(由羚羊角粉、浙贝母、大青叶、桑白皮、金银花、杏仁、枇杷叶、黄芩、前胡等中药组成),每次服1丸,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其他功效相近的还有桑菊感冒片、川贝止咳露、蛇胆川贝液(散)等,也可参考选用。寒咳、胃寒呕吐及糖尿病患者禁服。

  (3)燥邪伤肺

  症状:干咳少痰或无痰,咽干鼻燥,咳甚胸痛,或痰黏不易咯出,初起可有恶寒,身热头痛,舌尖红,苔薄黄,脉小而数。

  病因病机:燥邪伤肺,耗津灼液,肺失清肃。

  治则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方药:桑杏汤加减。桑叶9g,杏仁9g,北沙参9g,浙贝母9g,淡豆豉9g,栀子6g,梨皮9g,桔梗6g,连翘6g。加减:若痰质清稀、恶寒无汗、苔薄白而干、脉浮弦,为凉燥之邪犯肺,卫气郁遏的表现,宜疏风散寒、润肺止咳,用杏苏散加减;若痰中带血,配生地黄15g,白茅根30g以清热止血;痰黏难出者,加紫菀9g,瓜蒌9g以润肺化痰;咽痛明显者,加玄参9g,马勃6g以清润咽喉。

  也可选用秋梨膏(由秋梨、浙贝母、麦冬、青萝卜、鲜藕、蜂蜜等制成),每次服15g,每日2次,温开水调服。其他功效橱近的侈有羊胆丸、莱阳梨膏等,也可参考选用。忌食辛辣香燥、肥腻及过于寒凉之品,宜戒烟。

  二、内伤咳嗽

  (1)痰湿蕴肺。

  症状:咳嗽,痰多色白如泡沫,咳时喉有痰声,或呼吸气粗,多不发热。苔白腻,脉滑。

  治则治法:燥湿化痰,宣肺止咳。

  中成药:橘红痰咳液、半夏露等。

  方药:三拗汤合二陈汤加减。炙麻黄、杏仁、苏子、白前、姜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等。加减:痰涎壅盛加白芥子、莱菔子;湿盛加苍术、厚朴;咳嗽重加款冬花、百部、枇杷叶;纳谷不香加焦神曲、麦芽、焦山楂。若面色不华加党参、白术。

  也可选用千金化痰丸(由法半夏、茯苓、陈皮、白附子、白术、枳实、胆南星、海浮石、当归、知母、天花粉等组成),每次服6g,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其他功效相近的还有二陈丸、橘红丸等,也可参考选用。

  (2)肝火犯肺。

  症状: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红目赤,咳引胸痛,可随情绪波动增减,烦热咽干,常感痰滞呕喉,咯之难出,量少质黏,或痰如絮条,口干口苦,胸胁胀痛,舌质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病因病机:肝失条达,郁结化火,七逆侮肺,肺失肃降。

  治则治法:清肺泻肝,化痰止咳。

  方药:黄芩泻白散合黛蛤散。桑白皮12g,地骨皮12g,黄芩9g,青黛6g,海蛤壳(先煎)15g。加减:火热较盛,咳嗽频作,痰黄者,可加栀子9g,牡丹皮9g,浙贝母9g,枇杷叶6g以增清热止咳化痰之力;胸闷气逆,加枳壳9g,旋覆花(包煎)9g以利肺降逆;胸痛配郁金9g,丝瓜络9g以理气和络;痰黏难咯,酌加海浮石(先煎)9g,浙贝母9g,竹茹9g,瓜蒌9g以清热化痰降气;火郁伤津,咽燥口干,咳嗽日久不减,酌加北沙参9g,麦冬9g,天花粉15g,诃子9g以养阴生津敛肺。

  (3)肺气虚

  证候表现:面色苍白,气短懒言,倦怠乏力,容易出汗,反复感冒,胃纳不香,苔薄白,脉细无力。

  病因病机:肺气不足,故面色苍白,气短懒言,倦怠乏力。肺虚皮毛不固,故自汗盗汗,容易感冒及诱发哮喘。

  治则治法:补肺固表。

  方药:补肺汤。人参,黄芪、熟地、桑白皮、五味,紫菀组成。治短气、喘咳、少气不足以息。方中人参、黄芪、补肺益气,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用五味、熟地以补肾纳气,紫菀、桑皮止咳化痰。

  (4)肺阴亏耗。

  证候表现:干咳,咳声短促,痰少黏白,或痰中带血丝,或声音逐渐嘶哑,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热,颧红,盗汗,日渐消瘦,神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病因病机: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润降

  治则治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方用:沙参麦冬汤加减

  方药:沙参9克,玉竹6克,生甘草3克,冬桑叶4.5克,麦冬9克,生扁豆4.5克,花粉4.5克。

  出处:《中医内科学》·第一章肺系病证(卷)·第二节咳嗽(篇)

  原文:肺阴亏耗证干咳,咳声短促,痰少黏白,或痰中带血丝,或声音逐渐嘶哑,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热,颧红,盗汗,日渐消瘦,神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证机概要: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润降。治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代表方:沙参麦冬汤加减。本方有甘寒养阴、润燥生津之功,可用于阴虚肺燥,干咳少痰。常用药:沙参、麦冬、花粉、玉竹、百合滋养肺阴;甘草甘缓和中;贝母、甜杏仁润肺化痰;桑白皮、地骨皮清肺泻热。肺气不敛,咳而气促,加五味子、诃子以敛肺气;阴虚潮热,酌加功劳叶、银柴胡、青蒿、鳖甲、胡黄连以清虚热;阴虚盗汗,加乌梅、瘪桃干、浮小麦收敛止涩;肺热灼津,咯吐黄痰,加海蛤粉、知母、黄芩清热化痰;热伤血络,痰中带血,加丹皮、山栀、藕节清热止血。

声明:本文转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文中内容为转载,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期待您的原创投稿,邮箱:hbhdjwq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beimua.com/ymly/97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