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努力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刊物
目录
党史专栏
赵玉忠/红军长征在漳县
散文
蔡大江/故乡是一座山
夏元有/踏着父亲的足迹前行
包义龙/收割麦子的妈妈
蔡贵荣/漳县大地尽染绿
诗词之页
高远/书后(外一首)
校园风景
李豪茹/村前的小溪
侯艳玲/大自然的答案
红军长征在漳县
赵玉忠
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中国现代革命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震撼世界的奇迹和壮举。两年时光,十余省之内,千山万水之间,留下了一条英勇悲壮的征程,一首革命英雄主义的壮丽史诗,也留下了无数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故事。
位于这条征途上的漳县,同样留下了伟人们的足迹,英雄们的故事,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七十年过去了,追溯今天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人民安康幸福生活的源头,不能不想到历史上那一段无比艰苦的岁月,那一页光辉动人的篇章。
漳县是红军长征第一和第四两个方面军都经过的地方。
年9月下旬,经过哈达铺整编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毛泽东主席的率领下从岷县进入漳县境内草滩、贵清山、新寺镇等地,25日突破国民党王钧部渭河防线,直抵通渭榜罗镇。沿途宣传党的政策和主张、宣传革命道理、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年8月17日,由军长程世才、政委李先念率领的第四方面军三十军长征到达漳县,击溃国民党毛炳文部,攻克县城,占领漳县全境,前敌指挥部进驻盐井镇。红军在漳县休整四十多天(这在长征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先后建立了以张崇仁(红军干部)为书记的中共漳县县委和以贾耀昌(漳县人,人称贾醋客)为县长的工农民主政府。县委、县政府组织领导群众建政扩红、打富济贫、镇压土豪劣绅、宣传抗日主张,为红军筹集粮款,在贵清乡、盐井镇、三岔镇、新寺镇、大草滩五个乡镇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农民协会,在盐井和县城及新寺两地分别建立“漳县红军武装青年营”、“漳县抗日游击队”两支红色地方武装。通过红军的宣传和活动,使全县人民深深懂得了一条真理:只有跟共产党闹革命,才能翻身得解放,于是,三百多漳县热血青年毅然报名参加了红军,随后转战南北,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宝贵的青春和生命。年9月23日,红军在盐井镇四方面军前敌指挥部召开了有朱德、张国焘、陈昌浩、徐向前等领导参加的中共中央西北局紧急会议,在朱德等同志的坚持下,最后决定执行中共中央北上抗日的命令,促成了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回顾红军长征在漳县的那段历史,感到有五个方面的重大意义:一是一、四方面军主力都从漳县经过,这在红军长征史上是非常少有的。年9月,红一方面军将士和随军行动的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在漳县东南片的山水间匆匆走过。年8至9月,红四方面军曾在漳县境内大部分地方安营扎寨,驻留四十多天。二是红军长征在一个县驻扎四十多天,是长征史上少见的。红四方面军在漳县驻留的四十多天里,宣传抗日,发动群众,组建了中共漳县县委和工农民主政府,扩大了红军,筹集了军需。徐向前曾在漳县前敌总指挥部指挥了多次战斗。三是在这段时间内战胜了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路线,促成了三军胜利会师。年9月23日,中央西北局的部分领导在朱德同志的号令下,曾在漳县盐井镇召开过十分重要的中共中央西北局紧急会议,促成了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四是漳县人民为红军战士恢复身体继续长征作出了重大贡献。红军在漳县的四十多天里,漳县人民依托盐税积极为红军筹粮筹款,乡亲们都记得,来时疲惫瘦弱、衣衫破烂的红军战士,走时身强体壮,精神饱满,战斗力大为增强。五是在漳县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使漳县人民懂得了革命道理。红军在漳期间就有三百多漳县热血青年毅然报名参加了红军;后来在抗日战争期间,有一大批漳县仁人志士参加了著名的中条山战役;解放战争期间,陇右工委和陇南工委在漳的建立和发展壮大及其战斗都深受红军长征的深深影响。
红军长征在漳县的四十多天,在漳县人民中留下了深刻记忆。漳县博物馆保存红军长征文物40多件。在漳县描写红军长征事迹的书籍资料是比较多的:最早应属著名作家何嶽老先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创作的长篇小说《三军过后》了。《三军过后》以朱德主导召开过中央西北局会议的漳县盐井镇为背景,描写了红军长征前后“水井镇”的变化情景。年,著名作家赵国玺同志根据何嶽同名小说改编了《三军过后》电影剧本。其后是在八十年代,县党史办的同志们经过多方调查了解,在《漳县党史资料》中汇编了所征集的有关红军长征经过漳县的资料20余篇。年,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之际,漳县政协多方收集资料,编印了30多万字图文并茂的《红军长征在漳县》文史专辑,后又应广大读者的诉求,在年印行了《红军长征在漳县》增修本。再后还有漳县政协和漳县旅游局合编的《漳县红色旅游导游词》等。
在当年红军长征中,中国工农红军一、四方面军都经到过漳县。“毛主席歇脚新寺镇,总司令饮马漳河边”。在漳县盐井召开了“中共中央西北局盐井会议”,促使三大主力军胜利会师。在漳县的13个乡镇,并在漳县建立红色武装2个,苏维埃县级政权1个,乡级5个;在领导群众建政扩红,打富济贫、镇压土豪劣绅、宣传抗日主张的同时,与漳县的贫苦老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红军长征播下的革命种子在漳县这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土地上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
“巍巍露骨(山)默悼红军英烈,滔滔漳河诉说长征故事”。红军长征精神在生于斯、长于斯的漳河儿女心中永远传颂着,有一首已唱了半个多世纪的民歌就可以充分说明过去的老百姓对红军的无限崇敬和热爱:“衣裳烂了烂穿着,鞋烂了麻绳儿绑着;日子穷了穷推着,时刻把红军想着。”这首发自肺腑的民歌偷偷地从黑暗社会一直唱到全国解放后的“东方红”。今天,人民过上了比蜜甜的幸福生活,为了缅怀革命先烈,创建和谐社会,让红色精神永存人间,去重温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漳县部分干部群众自发组织成立了“漳县红军长征文化研究会”,在召开过“中共中央西北局盐井会议”的盐井镇,县上建立了“漳县红军长征纪念馆”,在漳河河畔建起了“总司令饮马漳河边”的塑像,如今已成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作者简介:赵玉忠,漳县盐井镇人,原漳县政协主席,已退休。
故乡是一座山
蔡大江
露骨山绵延起伏,纵横四方,亘古流长,在她臂弯里有无数颗闪耀的珍珠熠熠生辉,这些散落人间的珠宝,安宁古朴,依偎在母亲怀抱中衍生了鸡鸣犬吠,炊烟袅袅。南麓脚下有个金盆养鱼福地,那就是我魂牵梦绕的故乡----大庄。
站在故乡,四围都是起伏的丘陵山地,连绵不绝的群山,前面是前山坡、八里梁,左面尕尕垴,右面凤凰梁,背面红崖梁,再远就是背靠的露骨山,一条蜿蜒曲折的马路,在细河口玉带般缠绕下,缓缓向东而去,串起与外界的联系。二百多户人五个社的村子就集中在一个躺弯里。从东南的寺庄窠(地名)开始,漫到前后中社、阴山社,一排排房子慵懒地错落林立,静静地在盆地里避风采阳,安详静谧。庄子多以蔡、卢、包姓为主,邻里之间互通有无,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山为伴,其乐融融。从我记事起,这里就是一个美丽的画卷,而我们就是撞进这旷大画卷里的天使,滋润着大山的营养,壮硕着我们的筋骨。
山是乡里人的魂,群山为乡亲们提供了广袤的土地和养分,这里滋生出冬春夏草、贝母、羊肚菌、蕨麻等诸多珍宝,就像一个慈祥的母亲,在四季里总是变换花样,慷慨无私地给予故乡无尽的惊喜,挡也挡不住地尽情渲染开来,滋润哺育着世世代代的拉麻儿女。在那个风和日丽的春日,大地渐渐地苏醒过来,我跟在哥哥姐姐身后,快乐如飞舞的蝴蝶,去前山坡挖蕨麻、马叶(防风)、柴胡等山珍,那些躺在大地里的药品就被我用锄头放飞,用竹笼扣住,然后在大商店换成几枚硬币或一两角的纸币,用以勤工俭学。
孩子的世界是最不安分的,最快乐的还是在立夏前“按瞎瞎”(捕捉鼢鼠),父亲耕地时我就看好了洞穴,然后坐耱结束,拿来弓箭设置在洞口,每天天不亮就跑去看弓发了没。如果捉住了就特别兴奋,手里提着毛绒绒的瞎瞎,一副牛逼烘烘的样子,觉的所有成就都揽进了怀中。在父母和乡亲们辛勤劳作下催生的一块块碧绿麦浪,欢快地左右招摇,我仿佛变成了一只巨丽高鸟,越飞越高,成了蓝天屁股上放烟的飞机。
一个地方因为爱而记忆终生,一些往事因淳朴记忆而刻骨铭心。在很小的时候,就做着关于大山的梦想,那些关于雪山太子的古老传说,那些石崖寺经久不衰的动人故事,那些站在露骨山可以俯看三州六县的趣闻轶事,在小鸟、甲虫,还有不知名的蓝色、白色小花下,点缀得五彩斑澜,兴意阑珊。四围的群山手拉手、肩并肩,一如厚实坚固的墙壁,把我们的梦想全都拥入怀中。于是,跟着父亲拉柴的马车我走向后山,那些露骨山裙摆延伸的沟岔山屲,布满桦树、野白杨、黄尖柳、黑酸刺等乔木和灌木,齐刷刷如卫兵站成了永恒。夏季的山林,绿满山荫,密密枝叶遮住火辣阳光,百草丰茂,就像一张巨大的绿色地毯,铺满每一个角落。我们就在沟岔里索取着山的精灵,拉回去整齐地码在门口,用以延续那炊烟袅袅和乡村的浓郁气息。似水流年中,山里的孩子奔跑在山沟坡屲,割马草、拾瓢子(野生草莓)、挖贝母、捉迷藏、掏鸟蛋、摘野花,在大自然中找寻乐趣,永远充满青春热力,轻灵无比。戴着野花编成的花环躺在草丛,抬眼望着浓浓绿荫和湛蓝天空,闻着沁人心脾的野花香,把那些争奇斗妍,姹紫嫣红的眷恋,组成一幅幅记忆册页,在每一个平静的日子里,逐一打开,构成一个关于山的脊梁的美丽画卷,经久不衰。
想起父辈们起早贪黑辛勤劳作、日晒雨淋的一幕幕,想起迎送太阳、披星赶月中创造的一个个奇迹,我把目光转向六月,那个动人的石崖戏如约而至。乡亲们手打洋伞、穿戴一新,欢度自己的节日,看拔节的麦苗,闻飘溢的豆花香,滚滚热情全融入了夏季庙会的浪漫中。年少的我拿着盘缠买一芽西瓜,一包五香瓜子,傻傻地随人流上来了下去了的转悠,一会儿看录像,一会看杂耍把戏,忙的不亦乐乎。四沟八洼挤满了人,在拥簇的花伞,嘹亮的歌声,高亢的秦腔中延续那个美丽的传说,讴歌美好的生活。
投入露骨山的怀抱,这里的每一块石头都透着灵气,每一块坡地都有着奥秘。无限延伸的山峦,拓展了胸襟,丰富了想象,如同世外桃源,没有一丝喧嚣,也没有一丝污染。每当太阳升起,露骨山皑皑白雪映带出铮铮铁骨,一如金钟淳朴、憨厚、率真、直爽的民风,从遥远的地平线缓缓向我们走来,一代又一代永不停歇。
一晃,我从山里走进城里已有二十多个年头了,而今仅逢年过节去一下乡里,那些父辈们坚守的灵魂圣地,已被一茬接一茬的孩提接力,绿满山洼,有根有须。每当面对着故乡厚重的群山,我总会感觉到,自己就是山上的一颗小石,无论何时何处,总在那宽阔的臂弯里汲取营养,紧紧相连。
作者简介:蔡大江,男,漳县金钟镇人,大学文化,漳县行政单位工作,多年来钟爱文学创作,尤喜精雕细琢散文。
踏着父亲的足迹前行
夏元有
父亲是老农信人,今年84岁了,年参加农村信用社工作直至退休,在农村信用社工作30多年。据父亲讲,年他参加信用社工作时,单位上只有他一个人,还兼任着大队的会计辅导员。办公用房是当时人民公社的一间瓦房,大约20平方米左右,一张办公桌和一把椅子,外加一个旧卷柜,还有公社卫生院借来的一张床。
父亲说,那时我们农信人有“五件宝”是必不可少的,就是黄挎包(出门背办理手续的账薄)、木算盘、钢笔、水壶和一根木棍。经常要和人民公社的干部下乡到生产队,每家每户耐心地宣传政策,给每户发放1至10元的生产生活、生猪养殖贷款。
当时农民不爱接受贷款,父亲他们就住在了生产队,和群众同吃同住。下乡来的人员多,居住条件较差,大家有时候挤在一块睡,弄得满身都是虱子。直至做通社员们的思想工作,接受养猪贷款才能离开。那时要求执行上级下发的政策不过夜,一定要按时按点落实。存款是生产队存的,个人几乎没有存款,业务少,平时主要工作就是深入农业一线帮助农民群众抓生产,搞养殖。
后来,公社信用社就归农业银行管理了,从生产队调来了两名会计辅导员,成为信用社的工作人员,这样,父亲他们就有三个人了。任务安排下来了,大家就不分白天昼夜,逐家逐户,摸底子上报给公社,可以说是把全公社的每家每户都用脚板丈量了一遍,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信合人就是那么的敬业!
父亲说,到了年,信用社业务上就开展多项经营,有个人的存款、贷款了。改革开放后业务多起来了,效益也见好,部分信用社就有自己的办公场所了。父亲他们的工资待遇也逐渐提高,刚开始是记工分、领布证,后来慢慢增加到18元、36元,年后工资达到一百元左右。
听着父亲如数家珍的讲述,我感慨万分。想当年父辈们对农信社的发展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他们的足迹踏遍了千山万壑,今日的成绩真是来之不易。
我是幸运的,当年父亲退休,全县顶替父亲上班了三个人,我是其中一个。刚参加工作那会,父亲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在农信社工作,除了服务农民群众,还可以锻炼身体。因为我们的工作阵地在农村,吸进去的是新鲜空气;经常翻山越岭,进村入户,练就了一副好身体。工作之余,要认真学习党史,学习中国历史,学习社会发展史,提高自己的政治站位,讲好党的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学习好银行业务及规章制度,业务流程,把有用的知识运用到工作当中。对待客户要象对待自己的父母和家人一样,顾客是上帝,千万要服务好,解释到位,免得误解,做到脚勤手勤口勤。
父亲说,你们这一代多么幸福,自年与农业银行脱钩,农信社各项业务倍增,工作业绩得到了长足发展。现在业务品种多,只要你们好好营销,廉洁奉公,坚持原则,学好业务知识,掌握好政策方向,多创效益,生活工作比我们那个年代强多了。你们现在有那么好的办公条件,那么好的经营环境,个人都有交通工具——小汽车。我们那时连辆自行车都没有,一根木棍就是交通工具,它的可用处大了,既能当打狗棒,又能支撑你前进。
父亲欣喜地说,他现在用上了农信社的手机银行,功能还非常多,给孙子转些钱都不出门了;还用上了农信社的 时已入秋,太阳依然是火辣辣的,大地上到处热浪翻滚。河水中,村里的娃娃们肆意地玩水,消除炎热。庙门前枝繁叶茂的柳树,被太阳晒得发蔫。微笑的,昂首的,只有田野里的麦穗。
很快就到了麦子收割的时候。父亲在外面打工,妹妹在上学,我在家乡做着教师的工作。一家人奔波四处,忙里忙外的只有妈妈一个人。
只有到周末的时候,我方可回家帮衬一点。回家跟妈妈下田,我挽起袖子,戴上妈妈新买的草帽,开车顺着山路来到麦田里。
妈妈穿着一身旧迷彩服,戴着发黄的旧草帽,布满老茧的手中捏着陪伴她十几个春秋的镰刀。妈妈让我休息片刻,自己已弯腰下镰。只见她用左手收拢过一波麦子,右手挥舞起镰刀,转瞬割下去,一捆麦子就收好了。等我喝完水下镰时,妈妈已经收割了一大片。
我斜戴着草帽,依照妈妈的样子,左手收拢着麦子,右手去下镰。尽管我非常用力地收割,但还是赶不上妈妈的速度。割了不到一个小时,已经累得气喘吁吁。妈妈割了好多,一个个麦捆子像是收到了命令一样整齐地跟在她的身后。回头一看,我割得既少,而且麦茬子长短不一,麦穗也掉了不少。妈妈擦了擦汗水,继续把镰刀来回挥舞。
妈妈怕我太热,提前给我准备了西瓜。我坐在田垄上,一边啃着冰凉凉、甜丝丝的西瓜,一边看着割麦子的娇小的身影。我站起身,给妈妈拿了一块西瓜,想让妈妈也休息会。妈妈接过西瓜咬了一口,看了看火辣辣的太阳,继续弯腰下镰了。只见一行行麦捆子排列得整整齐齐,妈妈的身影隐没在麦地里不停地前行,只有旧草帽下一滴滴的汗珠滚落。
吃完西瓜,我重新收割。跟在妈妈的身后,我使出全力收割。经过一上午的奋战,一块麦田已经被母子俩收割完毕。我累的腰酸背痛,而妈妈却依然很有干劲。我气喘如牛,嚷着要回去吃午饭。驱车一小会到家了,洗漱后妈妈一头钻进厨房,一阵激烈的厨房“交响乐”后,妈妈端出了可口的饭菜。
我食欲大增,风卷残云,很快就把饭菜吃得精光。工作时一直有午睡的习惯,妈妈便让我去休息。等我一觉醒来,妈妈早已经不见人影。她不忍心叫我,自己一个人去了麦田里。
我赶忙起身驱车上山,到了地里才看到妈妈正在用绳子把麦捆子背往大路边。已经背了不少,我不会用绳子背,只好选择抱麦捆子。来来回回,衬衣早已被汗水浸透,头发像被雨水淋湿了一样。直到小山般高的麦捆子堆砌在路边,妈妈才肯坐下歇息片刻。而我,已经没了力气,动也不想动。
妈妈看着麦捆子,又看着我,满足的笑意溢满了嘴角。晚上回去后,我早已是鼾声如雷,而妈妈还在灶台上忙活第二天干活的食粮。
妈妈,田野是您的家,麦子是您的孩子。而您,则是大地骄傲的女儿!
作者简介:包义龙,笔名野木,甘肃漳县人,现执教于金钟中学。作品见于《中国汉诗》、《山东诗人》、《飞天》、《青年诗歌年鉴》(年卷)等刊本,著有诗集两部。现执教于金钟中学。
漳县大地尽染绿
蔡贵荣
一个晴朗的夏日,去了一趟本县南片的几个乡镇,虽是县内,我还是第一次去那里,沿途美丽的风光使我感到意外惊喜。从县城坐车一直往南走,约二十分钟进入武当乡,道路两边整齐地站立着高大的白杨树,地势虽然狭窄,植被特别好。山比较高大,一簇一簇的树木,像镶嵌在大地上的一颗颗绿宝珠。一群羊在山坡上悠闲地吃着草,村庄整洁而寂静,白色的墙壁在白杨树缝隙中忽隐忽现,田地里麦子长势喜人,时不时有果树和菜园闪现,一派诱人的田园风光。
车驶岀武当乡,进入新寺镇地域。新寺镇地形比较开阔平坦,龙川河不紧不慢地流淌,河两岸庄稼葱绿,这里气候温暖宜人,是漳县的水果蔬菜基地,素有漳县小江南之称。车陡然向西一转,爬上了一座山坡,同车的人告诉我说马上进入贵清山镇了。再往前走便是贵清山风景区,我们此行的目地地是东泉乡,无暇顾及那儿的美景。一路有好几家供游客体息的农家乐、茶馆。也有游客停车在太阳伞下乘凉吃瓜。
树林越来越多,越来越大,有桦树.沙棘,云杉等等。尤其是最近这几年新植的松树,整齐有序地排列在道路两旁,田间地埂,像等待检阅的士兵。一条平坦的公路蜿蜒而上,野鸡“呱呱”鸣叫着飞翔而过,蓝天下几片薄雾在山头上轻轻流动。长久蜗居县城的我,大口呼吸着新鲜空气,贪婪地看着车窗外的美景,心情激动不已,好像行走在仙境一般,说不岀的心旷神怡。这里茂密的森林和绿色植被出乎意料的好,这个惊喜来源于我对本县南面几个乡镇了解太少,从未涉足到这里,多年的想象中一直认为南片几个乡镇是干旱少水,秃山荒坡。是大西北特有的荒凉和萧条。然而,这次出行却让我对本县的南面要重新认识。说来惭愧,对本县没去过的地方竟然是靠臆测产生的误判!毛主席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真的是这样!
在山路上行走了一段时间后,车开始下行,缓缓落下山后来到了贵清山镇。我们一行人停车小憩后,继续往南行走。翻过该镇对面的一个有林木的山坡,进入了东泉乡。东泉乡的地貌愈加美丽、独特,行走在崇山峡谷之中,路两边尽是悬崖峭壁,长满了各种奇形怪状的树木。一条清澈的河水顺势而下,据同行者说河里面还有珍稀的接骨丹(一种高寒水生小动物,中医认为能治跌打损伤,故名。)。
穿过峡谷,眼前豁然开朗,大片森林映入眼帘,林脚下的开阔草地上开满了黄色的小花,远远望去宛如铺上了色彩斑斓的地毯。马匹三五成群地吃着青草,天空中传来云雀悦耳动听的歌唱,这种小鸟我们老家叫“距离高”,我二十多年没听到它的鸣叫了!未曾想在这里听到了它清脆的叫声,把我一下子唤回了童年。
大家尽情地在林脚下拍照留影,发快手、朋友圈。好客的当地老乡指着树林说:林里面枯死的那些松树,是被狗熊啃掉了树皮造成的。我仔细一看,果然树林有一些干死的树木,怎么也想不到这里竟然是熊出没之地!
老乡说,野猪和梅花鹿经常来做客,为了防止野兽越境伤人,便把树林用铁网围了起来。健谈的老乡还告诉我们:近十几年内,大部分青壮年到外地打工,很少有人去林中砍伐树木了,加上林业部门管理比以前严格,树木生长得很快,像这样的树林向东一直绵延到武山县。山林里的动物再无人捕杀,野鸡和野兔时常进村入户,人们也不惊扰它们,像“亲戚”一样相处。看着野兔啃食自家菜园里的白菜,驱赶走即可。有时,野鸡还在屋檐下借宿过夜呢。老乡的幽默惹得大家大笑。
记得小时候,我们村里飞来一种叫“咕咕咪”的大鸟(当地人认为它是不祥的鸟),全村人岀动捕捉,后被一个老枪手(猎人)从白扬树顶用火铳打落下来,村里人像消灭了来犯之敌那样欢呼雀跃。
今天老乡讲到小动物到农户屋里做客,是第一次听说。足见政府的天保工程取得成效;另外,现在的农民群众生态环保意识增强了,对乱砍滥伐和捕杀野生动物开始反悔,初步具有了保护意识。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局面就会到来。
除了南片几个乡镇,我县西片的大草滩镇、殪虎桥镇、金钟镇也毫不逊色,连片的松林和桦树林在林业工人和当地群众的精心呵护下飞速成长,国道线殪虎桥镇所属分水岭地段,新生的灌木林竞相怒放,郁郁葱葱,一路都是青山绿水。漳县的森林覆盖面积达到百分之二十一,居定西市诸县之首。县域内几条大河水量丰沛,干净安全,造福20万漳河儿女。
“尘世有衰荣,山林何损益。一身常晏如,于以养精魄”,脑际闪现这首宋诗,山林涵养水源,清泉灌溉禾苗,青山绿水是我们心灵的栖息地!这次短暂的岀行,领略了南片的美丽风光,心情顿觉舒畅,为我县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保护成长起来的森林草场,感到无限的欣慰。
绿色,希望之色!
作者简介:蔡贵荣,男,漳县金钟镇人,金钟文学社成员。
书后(外一首)
高远
我与伊终似,尘因涉未深。
乡根分厦画,散木不材吟。
寂定仍看月,兴来且抚琴。
满襟书卷气,萦绕少年心。
寄慧丽
沉吟字几行,小赋不成章。
若有因何竟?凭无得此相。
乍怜低榭矮,休恨远山长。
复值花朝后,同君上巳棠。
作者简介:高远,男,漳县新寺镇人,自学成才,专注于传统诗词的学习创作。
村前的小溪
李豪茹(拉麻中学三年级2班)
我们的村庄前面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那是一条让人难忘的小溪,它给小庄里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方便,给小孩子们带来了欢乐。
春天,冰雪融化,雪水流进小溪,淙淙地流向远方。孩子们拿着自己喜欢的风筝,在溪边的平地上开心地放起了风筝。一阵风吹来,风筝飞了起来。溪面上,飘着孩子自己折叠的小船。春天的小溪,是一条欢快的小溪。
夏天,小溪成了孩子们的游乐园。每天傍晚放学,有的小朋友连书包都来不及放下,就跑到小溪边玩耍。有的孩子拿个小桶子,捉小虾;有的孩子在水里打水仗;有的孩子在小溪边玩过家家。这条美丽的小溪,给孩子们无穷的乐趣。夏天的小溪,是一条喧闹的小溪。
秋天,映入眼帘的是溪边那一片片金黄的麦田,麦浪倒映在溪水里,一派丰收景象。村民们收割青稞麦子回来,坐在溪边的石头上聊着今年的收成。溪水带着庄稼的芳香,奔向远方。秋天的小溪是一条芳香的小溪。
冬天,小溪没有了往日的喧闹。水面上开始浮着几块薄薄的冰。越来越厚,冬天的小溪是一条安静的小溪。
小溪,一年四季就是这么丰富多姿,我爱家乡的小溪。
指导教师:蔡树童
教师批语:文章构思新颖.语句通顺,按时间顺序,依次叙述了春夏秋冬家乡小溪的特点,表达出对家乡的热爱。希望你继续努力,写出更好的作文,加油!
大自然的答案
侯艳玲(拉麻中学四年级2班)
以前我就有这样一个疑问?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趴在门前的草坪上玩,看见一群蚂蚁排成一排,正在往前走,他们要干嘛去呢?我不解地想。于是,我便来到院子里,顺着墙根寻找,果然,一群小蚂蚁正在忙忙碌碌地奔走着。好奇心使我蹲下身子仔细地观察起来。这时,一只蚂蚁正驮着一块馍馍屑艰难地走着,突然它一个趔趄,食物滚到了一边。也许是小蚂蚁太累了,怎么也扛不起这块食物屑了。怎么办呢?咦,小蚂蚁怎么跑了呢?正在我疑惑时,一群小蚂蚁赶来了。噢,原来那只小蚂蚁去搬“救兵”了!蚂蚁们开始团团围住食物。动了!哈哈!食物真的动起来了!这只队伍浩浩荡荡前进,我似乎听到了它们齐心协力的口号声……
我满脸问号地继续观察,后来发现它们的背上都有一个小颗粒,我连忙问妈妈:“妈妈,小蚂蚁们为什么要排成一排往前走呢?”
妈妈说那是因为它们要搬家,蚂蚁和我们人类一样,一旦感觉到了天气闷热,预感要下雨的的时候,它们就会把家搬到高处去,不然的话它们的家就会被水给冲走的。
“呀,原来是这样啊”!我一脸天真地望着妈妈说。这也就验证了一句谚语:“蚂蚁搬家蛇过道,明日大雨必来到。”
农民伯伯们在几千年和大自然打交道的漫长过程中,积累下来许许多多生产生活的经验,我们应该好好地学习这些有用的知识。
指导教师:张亚文
教师批语:作文虽短,结构清晰,立意明确,通过对大自然的细心观察和对小动物的喜爱,表现出作者勤学好问,喜欢动脑筋的好习惯。希望今后继续努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