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其福,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广州白云山潘高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科技质量负责人。曾主持国家级、省级、市级科技项目多项,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拥有发明专利19项。他“对川贝母新基源太白贝母列入《中国药典》的研究和应用”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三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广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将“潘高寿中药文化”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遗目录。
“咳啊?痰多啊?
饮支潘高寿川贝枇杷露啦!
有潘高寿川贝枇杷露就有咳都唔使怕啦!”
这是广东人从小听到大的经典广告词
潘高寿川贝枇杷露成为一代岭南人的回忆
潘高寿品牌是中药文化的代表
它是国家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而,卢其福便是“潘高寿中药文化”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传承传统技艺坚守百年老字号
“北有同仁堂,南有潘高寿。”一句俗话道出潘高寿在行内的地位。潘高寿,肇始于光绪年间,民国时期崭露头角。斗转星移,时过境迁,作为首批中华老字号,潘高寿并没有淡出公众视线,历经几度炮火纷飞,依然屹立不倒,更手握两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价值排名全国前列的老字号品牌。
20世纪潘高寿止咳川贝枇杷露广告铁牌
正是区欲想、卢其福等这样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人,一起守护和传承了“潘高寿中药文化”。
说到进入这行,卢其福告诉记者,时间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他在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专业毕业后,加入潘高寿公司,先在车间从事一线生产工作,跟随区欲想、刘献福等老师傅学习潘高寿川贝枇杷露等产品的传统制作工艺。
川贝枇杷露说明书
卢其福通过向区欲想等老师傅学习,掌握了潘高寿川贝枇杷露各工序的独特制备技艺,从选用药材起,经过水提、浓缩、煮糖、过滤、调配等工序,最终成为成品,每一道工序都有其独特之处。
对于传统技艺,卢其福笑言,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原潘高寿药行也一直采用传统方式生产,如用铁锅木柴煮药、明火煎熬、木棍搅拌等,由于怕配方泄露,所以调配药液往往是老板亲自动手,或者叫自己的亲戚做配药。但这样,却大大限制了生产的发展。
潘高寿部分产品
卢其福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他看来,一个传统中华老字号品牌,除了传承,也要与时俱进。坐言起行,他和该公司一道,内联外引,全方位拓展医药生产。如今,位于番禺区东环街的公司不仅拥有符合GMP标准的现代化厂房,从国外引进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自动生产线,还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生产糖浆剂、口服液、煎膏剂、颗粒冲剂、中药合剂等六大剂型上百多个品种。这一切,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传承人的劳苦功高。
提炼养肺养生理念开创中医药领域先河
作为
传承人,卢其福做的不仅仅是传承技艺。他不断致力于中华老字号百年品牌的传承与创新,为的就是坚守那份百年流传的好口碑。
他直言,对现代人生活环境进行了研究,结合传统文化,总结并提炼出一套“养肺治肺”和“养肺养生”理念。在他看来,潘高寿在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传承和弘扬“养肺治肺”传统中医药文化,为广大医患者提供“养肺治肺”良药,“养肺治肺”文化是潘高寿传统中药文化里的精髓。
年,潘高寿成立了国内首个专门用于资助PM2.5伤害防治的基金———广药潘高寿“绿肺基金”,并与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联合启动了首个PM2.5伤害防治研究项目,开中医药领域对PM2.5伤害的防护与治疗课题先河。这一举措一度引发各界热议。
这一由潘高寿与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宋伟民教授合作的联合研究项目,主要对蜜炼川贝枇杷膏、治咳川贝枇杷露防护PM2.5效果进行鉴定。并通过动物比对试验,观察潘高寿产品对暴露在不同环境下的动物健康情况的影响。而在完成动物试验后,未来还拟推动人体临床试验。卢其福告诉记者,上述研究之所以启动,也是基于潘高寿传统中医药文化养肺治肺的理念。
现已年过半百的卢其福,已满头白发。最大的希望是,通过广泛传播潘高寿传统“养肺治肺”中医药文化,让人们树立正确的养生理念,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医疗成本,成为一笔财富。
为此,卢其福还联合专家成立了“潘高寿养肺健康研究院”,希望通过文化传播来推动传统中医药文化的普及,引导市场发展。不仅向全体员工举办“养肺治肺”讲座,而且卢其福和他的助手们还不失时机地向前来公司考察的专家、学者宣传,组织宣讲团到番禺区和广州、开平、重庆等地举办养生讲座,与此同时,公司产品营销中心也专门组建了一支队伍,进社区开展宣传活动。
百年前,潘高寿这个中华老字号凭借着精致的做工、细腻的手艺、独特的秘笈,拥有了耀眼的荣誉。
百年后,风起云涌的社会变迁。打破固步自封的彷徨,再创老字号的辉煌成为接班人的使命与责任。
我们相信,在经历了一代又一代传承人艰苦卓绝的奋斗后,中华老字号将延续着它熠熠生辉、经久不衰的传奇故事。
来源:《番禺民俗》、《番禺文化》、综合网络等
编辑:小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