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关于国家及各地药品抽检,中成药及中药饮片一直是重灾区。以至于每次国家药品监管部门发布不合格公告的时候,基本就是大家在“围观”哪家饮片公司、哪些品种又中枪了。
那么,中药饮片真的那么不堪吗?我们来看看以下几个问题。
1.劣币驱逐良币
从国家公告的年至年4月底,被收回GMP证书的饮片生产企业数量远超过往。这里面大多企业存在挂靠经营、市场买切好的饮片直接贴牌包装销售,质量风险难以评估。但之所以能够在市场大肆流通,往往因其“省去”了GMP要求的加工、炮制、检验等诸多环节,甚至存在用“药渣”掺入正常饮片低价销售的情形,而正规生产企业生产,各类生产、炮制、人工成本及检验成本是很高的。这类也是目前大多被查企业的根本问题之一。
2.个别品种标准不完善
目前各个地方个别中药,不论从药材原料到饮片按现有国家标准进行检验都不易合格,或者传统临床应用效果很好的反而不合格。比较典型的像莲子心、生茜草的含量测定,昆布的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均不易合格;过去临床认为最好的松贝含量难以合格,而相较松贝临床认为差很远的炉贝则大多不存在含量问题,甚至伊贝母或平贝母按川贝的含量测定进行检测,则远高于限度标准。同样存在一些饮片公司因“国家标准物质(对照品或对照药材)”购买不到,做不了全检而无法出厂的问题。这个不得不考虑个别品种的标准是否存在问题?相应标准制定的原始数据的可信度是否能够经得起验证?标准物质的供应谁来保障?空有标准而无法落地实施,那不得不说“标准”不“标准”。
3.饮片抽检环节常见问题确实反映了很多市场乱象
首先,中药饮片其原料中药材只有在进入饮片生产企业才成为药材,在此之外多属于“农产品”,管理上药监部门不易介入,对于种植来说,过去常将产量作为经济效益的指标,而忽略药材本身的质量。其次,进入加工环节,为了获得更高的利益,一些非正常现象在药材和饮片中应运而生:伪品、掺伪、染色、增重等非正常生产现象时有发生。比如用小平贝充松贝,用山药的零余子掺入延胡索,红花、乌梅肉、青黛染色以掩盖质量问题,菟丝子掺入沙子增重,猪苓、炮山甲用盐水泡过后增重,贵重药材增重等。
4.监管的精准性
对此,不得不为药监部门说句公道话。抽检过程,对于化药或中成药,通过性状往往不易判断其是否有明显质量问题,除非是发生了性状的明显改变:片剂裂片,粉针剂变色等。而中药饮片的性状问题,监管人员只要经过一定的培训是容易发现的,比如虫蛀、霉变、走油等变质后明显影响药品质量的;尘土、灰屑、非药用部位(异性有机物)等现象明显可见的;更专业的涉及伪品、掺伪、染色、增重等通过简易手段都是容易被发现的。此外,对于中药材及饮片的仓储养护,也是长期面临的问题。所以中药饮片的抽检往往也就更有针对性,而相比较西药或中成药,中药饮片的存储环境往往都是相互容易出现交叉污染的,也更能反映监管对中药饮片的有效性、安全性的重要性。
5.中药行业发展水平还普遍不高
以上各类问题,普遍反映了我们中药行业目前相对于其他工业企业,还处于非常低的发展水平,虽然各类检验检测技术在不断提高,但对应基层的普遍适用性还存在较多的问题,比如PCR检测、DNA条形码技术、液质联用技术等。大多数饮片生产企业在国内不得不面临小而全的生产现状,否则无法保障医疗机构对饮片的需求。另外,从业者的质量意识普遍不足,从前端的种植户大多为文化程度不高的老百姓,而中间的生产企业过去的宽松监管也存在许多“陋习”——求快、求便宜(客户心理),应用端则要求供应商“物美价廉”,一连串的“你好、我好”,结果却是老百姓的不好。
反观我们的邻居——日本。其“汉方药”的原料基本都来自中国,其质量体系在目前来看至少领先国内绝大多数企业20年以上,其供应商经过长期教育和培训,形成了长期的稳定合作,不仅药材质量非常有保障,而且相对非常稳定。国家当前一系列的严格监管,配合倡导中药材的溯源,中药资源评估,不得不说是很好的出发点,对行业来说会带来短期的阵痛,但对长期来说,是一种壮士断腕的魄力。我们的从业者在看待问题的时候,是否更应该客观的看待出现的问题,而非一味的“怨天尤人”。
中药饮片“不合格率”那么低,或许是我们从业者的春天,是中医药能够更好地回归之路。
傅兴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