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母》
《别录》曰∶贝母,生晋地,十月采根,曝干。恭曰∶其叶似大蒜。四月蒜熟时采之,良。若十月,苗枯,根亦不佳也。出润州、荆州、襄州者,最佳;江南诸州亦有。颂曰∶今河中、江陵府、郢、寿、随、郑、蔡、润、滁州皆有之。二月生苗,茎细,青色。叶亦青,似荞麦叶,随苗出。七月开花,碧绿色,形如鼓子花。八月采根,根有瓣子,黄白色,如聚贝子。此有数种。
陆玑《诗疏》云∶,贝母也。叶如栝蒌而细小。其子在根下,如芋子,正白,四方连累相着,有分解。今近道出者正类此。
郭璞注《尔雅》言∶白花叶似韭,此种罕复见之。曰∶贝母中有独颗团不作两片无皱者,号曰丹龙精,不入药用。
贝母为多年草本植物。其鳞茎供药用。因其形状得名,《本草经集注》说:“形似聚贝子”,故名贝母,能止咳化痰、清热散结之功。别名:勤母、苦菜、苦花、空草,药实。
中药川贝母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和甘肃贝母或棱砂贝母的地下鳞茎。主产于四川、云南、甘肃及西藏等地。生用。
中药浙贝母为百合科植物浙贝母的地下鳞茎。原产浙江省象山县,故称为象贝。现主产浙江,江苏、安徽及湖南等地亦有分布。于立夏植株枯萎后采挖,洗净泥土按大小分开。其大者摘去心芽,分作两片,称为"大贝";小者不去心芽,称为"珠贝"。分别置于笼内撞擦,除去其外皮,晒干或烘干。生用。
性味归经:川贝母:苦、甘,微寒。浙贝母:苦,寒。归肺、心经。
贝母功效:化痰止咳,清热散结。
贝母主治:用于肺热咳嗽,阴虚燥咳,痈肿,瘰疬。
贝母作用:
解毒散结消痈;
川贝母润肺止咳;
浙贝母清热止咳;
土贝母解毒消肿;
伊贝母清热润肺止咳;
禁忌人群:脾胃虚寒及寒痰、湿痰者慎服。反乌头。
1.《本草经集注》:"恶桃花。畏秦艽、矾石、莽草。反乌头。"
2.《本草经疏》:寒湿痰及食积痰火作嗽,湿痰在胃恶心欲吐,痰饮作寒热,脾胃湿痰作眩晕及痰厥头痛,中恶呕吐,胃寒作泄并禁用。
运营中心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