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茶经

一、茶的起源

茶,是我国南方的优良树木。它高一尺、二尺。

有的甚至高达几十尺。

在巴山、峡川一带。有树杆粗到两人合抱的。

要将树枝砍下来,才能采摘到芽叶。

茶树的树形像瓜芦。叶形像栀子。

花像白蔷薇,种子像棕榈。果柄像丁香,根像胡桃。

"茶"字的结构,有的从"草"部(写作"茶"),

有的从"木"部(写作"[木荼]"),

有的"草""木"兼从(写作"荼")。

荼的名称有五种:

一称"茶",二称"槚",三称"蔎",四称"茗",五称"荈"。

种茶的土壤,以岩石充分风化的土壤为最好,

今有碎石子的砾壤次之,黄色粘土最差。

一般说来,茶苗移栽的技术掌握不当。

移栽后的茶树很少长得茂盛。种植的方法象种瓜一样。

种后三年即可采茶。茶叶的品质,以山野自然生长的为好,在园圃栽种的较次。在向阳山坡,林荫覆盖下生长的茶树,芽叶呈紫色的为好,绿色的差些;

芽叶以节间长,外形细长如笋的为好,芽叶细弱的较次。

叶绿反卷的为好,叶面平展的次之。

生长在背阴的山坡或山谷的品质不好,不值得采摘。

因为它的性质凝滞,喝了会使人腹胀。

茶的功用,因为它的性质冷凉,可以降火,

作为饮料最适宜品行端正有节俭美德的人,

如果发烧,口渴,胸闷,头疼,眼涩,四肢无力,关节不畅,

喝上四五口,其效果与最好的饮料醍醐、甘露不相上下。

但是,如果采摘的不适时,制造的不精细,夹杂着野草败叶,喝了就会生病。

茶和人参一样,产地不同,质量差异很大,甚至会带来不利影响。

上等的人参出产在上党,中等的出产在百济、新罗,下等的出产在高丽。

出产在泽州、易州、幽州、檀州的(品质最差),作药用,没有疗效,

更何况比它们还不如的呢!

倘若误把荠苨当人参服用,将使疾病不得痊愈,

明白了对于人参的比喻,茶的不良影响,也就可明白了

二、茶叶采制工具

籯,又叫蓝,又叫笼,又叫筥。用竹编织,容积五升,或一斗、二斗、三斗,是茶农背着采茶用的。

灶,不要用有烟囱的(使火力集中于锅底)。锅,用锅口有唇边的。

甑,木制或陶制。腰部用泥封好,甑内放竹篮作甑箅,用竹片系牢。开始蒸的时候,叶子放到箅里;等到熟了,从箅里倒出。锅里的水煮干了,从甑中加水进去。也有用三杈的榖木翻拌。蒸后的嫩芽叶及时摊开,防止茶汁流走。

忤臼,又名碓(用以捣碎蒸熟的芽叶),以经常使用的为好。

规,又叫模,又叫桊(就是模型,用以把茶压紧,并成一定的形状),用铁制成,有的圆形,有的方形,有的像花的形状。

承,又叫台,又叫砧,用石制成。如用槐树、桑树做,就要把下半截埋进土中,使它不能摇动。

檐,又叫衣,可用油绢或穿坏了的雨衣、单衣做成。把"檐"放在"承"上,"檐"上再放模型,用来制造压紧的饼茶。压成一块后,拿起来,另外换一个模型再做。

芘莉,又叫籯子或篣筤。用两根各长三尺的小竹竿,制成身长二尺五寸,手柄长五寸,宽二尺的工具,当中用篾织成方眼,好像种菜人用的土筛,用来放置茶。

棨,又叫锥刀,用坚实的木料做柄,用来给饼茶穿洞眼。

扑,又叫鞭,竹子编成,用来把茶饼穿成串,以便搬运。

焙,地上挖坑深二尺,宽二尺五寸,长一丈,上砌矮墙,高二尺,用泥抹平整。

贯,竹子削制成,长二尺五寸,用来穿茶烘培。

棚,又叫栈。用木做成架子,放在培上,分上下两层,相距一尺,用来烘焙茶。茶半干时,由架底升到下层;全干,升到上层。

穿,江东淮南劈篾做成;巴山峡川用构树皮做成,用来贯串制好的茶饼。江东把一斤称"上穿",半斤称"中穿",四两、五两(十六两制)称"下穿"。峡中则称一百二十斤为"上穿",八十斤为"中穿",五十斤为"小穿"。"穿"字,先前作钗钏的"钏"字,或作贯串。现在不同,"磨、扇、弹、钻、缝"五字,字形还是按读平声(作动词)的字形,读音却读去声,意思也按读去声的来讲(作名词)。"穿"字读去声,表示一个单位。

育,用木制成框架,竹篾编织外围,再用纸裱糊。中有间隔,上有盖,下有托盘,旁开一扇门。中间放一器皿,盛有火灰,使有火无焰。江南梅雨季节,加火除湿。

三、茶叶采制

采茶都在(唐历)二月、三月、四月间。

肥壮如笋的芽叶,生长在有风化石碎块的土壤上,长达四至五寸,好像刚刚破土而出的薇、蕨嫩茎,清晨带着露水采摘它。次一等的芽叶(短而瘦小),发生在草木夹杂的茶树枝上。从一老枝上发生三枝、四枝、五枝的,选择其中长得挺拔的采摘。当天有雨不采,晴天有云也不采,晴天才能采,采摘的芽叶,把它们上甑蒸熟,用忤臼捣烂,放到模型里用手拍压成一定的形状,接着焙干,最后穿成串,包装好,茶就可以保持干燥了。

  茶的形状千姿百态,粗略地说,有的像(唐代)胡人的靴子,皮革皱缩着;有的像封牛的胸部,有细微的褶痕;有的像浮云出山,团团盘曲;有的像轻风拂水,微波涟漪;有的像陶匠筛出细土,再用水沉淀出的泥膏那么光滑润泽;有的又像新整的土地,被暴雨急流冲刷而高低不平。这些都是精美上等的茶。有的叶像笋壳,枝梗坚硬,很难蒸捣,所以制成的茶叶形状像箩筛;有的像经霜的荷叶,茎叶凋败,变了样子,所以制成的茶外貌枯干。这些都是坏茶、老茶。

  从采摘到封装,经过七道工序;从类似靴子的皱缩状到类似经霜荷叶的衰萎状,共八个等级。(对于成茶)有的人把光亮、黑色、平整作为好茶的标志,这是下等的鉴别方法。把皱缩、黄色、凸凹不平作为好茶的特征,这是次等的鉴别方法。若既能指出茶的佳处,又能道出不好处,才是最会鉴别茶的。为什么呢?因为压出了茶汁的就光亮,含着茶汁的就皱缩;过了夜制成的色黑,当天制成的色黄;蒸后压得紧的就平整,任其自然的就凸凹不平。这是茶和草木叶子共同的特点。茶制得好坏,有一套口头传授的鉴别方法。

四、煮茶的用具

  风炉,用铜或铁铸成,像古鼎的样子,壁厚三分,炉口上的边缘九分,炉多出的六分向内,其下虚空,抹以泥土。炉的下方有三只脚,铸上籕文,共二十一个字。一只脚上写"坎上巽下离于中",一只脚上写"体均五行去百疾"。一只脚上写"圣唐灭胡明年铸"。在三只脚间开三个窗口。炉底下一个洞用来通风漏灰。三个窗口上书六个字的籕文,一个窗口上写"伊公"二字,一个窗口上写"羹陆"二字,一个窗口上写"氏茶"二字,意思就是"伊公羹,陆氏茶"。炉上设置支撑锅子用的垛,其间分三格。一格上有只野鸡图形。野鸡是火禽,画一离卦。一格上有只彪的图形。彪是风兽,画一巽卦。一格上有条鱼的图形。鱼是水虫,画一坎卦,"巽"表示风,"离"表示火,"坎"表示水。风能使火烧旺,火能把水煮开,所以要有这三卦。炉身用花卉、流水、方形花纹等图案来装饰。风炉也有用熟铁打的,也有用泥巴做的。灰承(接受灰炉的器具),作一个有三只脚的铁盘,托住炉子。

  筥,用竹子编制,高一尺二寸,直径七寸。也有的先做个像筥形的木箱,再用藤子编在外面,有六出的圆眼。底和盖像箱子的口,削光滑。

  炭挝,用六棱形的铁棒做,长一尺,头部尖,中间粗,握处细,握的那头套一个小环作为装饰,好象现在河陇地带的军人拿的"木吾"。有的把铁棒做成槌形,有的做成斧形,各随其便。

  火夹,又叫箸,就是平常用的火钳。用铁或熟铜制成。圆直形,长一尺三寸,顶端平齐,饰有葱台、勾鏁之类的东西。

  鍑(同"釜",即锅)。用生铁做成。"生铁"是现在搞冶炼的人说的"急铁",那铁是以用坏了的农具炼铸的。铸锅时,内面抹上泥,外面抹沙。内面抹上泥,锅面光滑,容易磨洗;外面抹上沙,锅底粗糙,容易吸热。锅耳做成方的,让其端正。锅边要宽,好伸展开。锅脐要长,使在中心。脐长,水就在锅中心沸腾;在中心沸腾,水沫易于上升;水沫易于上升,水味就淳美。洪州用瓷做锅,莱州用石做锅,瓷锅和石锅都是雅致好看的器皿,但不坚固,不耐用。用银做锅,非常清洁,但不免过于奢侈了。雅致固然雅致,清洁确实清洁,但从耐久实用说,还是铁好。

  交床,用十字交叉的木架,把中间挖凹些,用来支持锅。

  夹,用小青竹制成,长一尺二寸。让一头的一寸处有节,节以上剖开,用来夹着茶饼在火上烤,让那竹条在火上烤出水来,借它的香气来增加茶的香味。但不在山林间炙茶,恐怕难以弄到这青竹。有的用好铁或熟铜制作,取其耐用的长处。

  纸袋,用两层又白又厚的剡藤纸做成。用来贮放烤好的茶,使香气不散失。

  碾槽,最好用橘木做,其次用梨木、桑木、桐木、柘木做。碾槽内圆外方。内圆以便运转,外方防止翻倒。槽内刚放得下一个碾磙,再无空隙,木碾磙,形状像车轮,只是没有车辐,中心安一根轴。轴长九寸,宽一寸七分。木碾磙,直径三寸八分,当中厚一寸,边缘厚半寸。轴中间是方的,手握的地方是圆的。拂末(扫茶末用),用鸟的羽毛做。

  罗、盒,用罗筛出的茶末放在盒中盖紧存放,把"则"(量器)也放在盒中。罗用大竹剖开弯屈成圆形,罗底安上纱或绢。盒用竹节制成,或用杉树片弯曲成圆形,加上油漆。盒三寸,一寸,底二寸,直径四寸。

  则,用海中的贝壳之类,或用铜、铁、竹做的匙、策之类。"则"是度量标准的意思。一般说来,烧一升的水,用一"方寸匕"的匙量取茶末。如果喜欢味道淡的,就减少茶末;喜欢喝浓茶的,就增加茶末,因此叫"则"。

  水方,用翚、槐、楸、梓等木制作,内面和外面的缝都加油漆,容水量一斗。

  漉水囊(滤水工具),同常用的一样,它的骨架用生铜铸造,以免打湿后附着铜绿和污垢,使水有腥涩味道。用熟铜,易生铜绿污垢;用铁,易生铁锈,使水腥涩。隐居山林的人,也有用竹或木制作。但竹木制品都不耐用,不便携带远行,所以用生铜做。滤水的袋子,用青篾丝编织,卷曲成袋形,再裁剪碧绿绢缝制,缀上翠钿作装饰。又做一个绿色油布口袋把漉水囊整个装起来。漉水囊的骨架口径五寸,柄长一寸五分。

  瓢,又叫牺、杓。把瓠瓜(葫芦)剖开制成,或是用树木挖成。晋朝杜毓的《荈赋》说:"用瓠舀取"。瓠,就是瓢。口阔、瓢身薄、柄短。晋代永嘉年间,余姚人虞洪到瀑布山采茶,遇见一道士对他说:"我是丹邱子,希望你改天把瓯、牺中多的茶送点我喝。"牺,就是木杓。现在常用的以梨木挖成。

  竹夹,有用桃木做的,也有用柳木、蒲葵木或柿心木做的。长一尺,用银包裹两头。

  鹾簋,用瓷做成,圆形,直径四寸,像盒子,也有的作瓶形,小口坛形,装盐用。揭,用竹制成,长四寸一分,宽九分。这种揭,是取盐用的工具。

  熟盂,用来盛开水,瓷器或陶器,容量二升。

  碗,越州产的品质最好,鼎州、婺州的差些,又岳州的好,寿州、洪州的差些。有人认为邢州产的比越州好,(我认为)完全不是这样。如果说邢州瓷质地像银,那么越州瓷就像玉,这是邢瓷不如越瓷的第一点。如果说邢瓷像雪,那么越瓷就像冰,这是邢瓷不如越瓷的第二点。邢瓷白而使茶汤呈红色,越瓷青而使茶汤呈绿色,这是邢瓷不如越瓷的第三点。晋代杜毓《荈赋》说的"器择陶拣,出自东瓯"(挑拣陶瓷器皿,好的出自东瓯)。瓯(地名),就是越州,瓯(容器名,形似瓦盆),越州产的最好,口不卷边,底卷边而浅,容积不超过半升。越州瓷、岳州瓷都是青色,能增进茶的水色,使茶汤现出白红色,邢州瓷白,茶汤是红色;寿州瓷黄,茶汤呈紫色;洪州瓷褐,茶汤呈黑色,都不适合盛茶。

  畚,用白蒲草编成,可放十只碗。也有的用竹筥。纸帕,用两层剡纸,裁成方形,也是十张。

  札,用茱萸木夹上棕榈皮,捆紧。或用一段竹子,扎上棕榈纤维,像大毛笔的样子(作刷子用)。

  涤方,盛洗涤的水和茶具。用楸木制成,制法和水方一样,容积八升。

  滓方,用来盛各种茶渣。制作如涤方,容积五升。

  巾,用粗绸子制作,长二尺,做两块,交替使用,以清洁茶具。

  具列,做成床形或架形,或纯用木制,或纯用竹制。也可木竹兼用,做成小柜,漆作黄黑色,有门可关,长三尺,宽二尺,高六寸。其所以叫它具列,是因为可以贮放陈列全部器物。

  都篮,因能装下所有器具而得名。用竹篾编成,内面编成三角形或方形的眼,外面用两道宽篾作经线,一道窄篾作纬线,交替编压在作经线的两道宽篾上,编成方眼,使它玲珑好看。都篮高一尺五寸,长二尺四寸,阔二尺,底宽一尺,高二寸。

五、煮茶的方法

  烤饼茶,注意不要在通风的馀火上烤,因为飘忽不定的火苗像钻子,使茶受热不均匀。烤饼茶时要靠近火,不停地翻动,等到烤出突起的像虾蟆背上的小疙瘩,然后离火五寸。当卷曲的茶饼又伸展开,再按先前的办法又烤。如果制茶时是用火烘干的,以烤到冒热气为度;如果是用太阳晒干的,以烤到柔软为好。

  开始,对于很柔嫩的茶叶,蒸后乘热捣杵,叶捣烂了,而茶梗还是完整的。如果只用蛮力,拿很重的杵杆也捣不烂它。这就如同圆滑的漆树子粒,虽然轻而小,但壮士反而捍不住它是一个道理。捣好后,好像一条梗子也没有了。这时来烤,柔软得像婴儿的手臂。烤好了,趁热用纸袋装起来,使它的香气不致散发,等冷了再碾成末。

  烤饼茶的火,最好用木炭,其次用火力强的柴(如桑、槐之类)。曾经烤过肉,染上了腥膻油腻气味的炭,或是有油烟的柴以及朽坏的木器,都不能用。古人说:"用朽坏的木制器具烧煮食物,会有怪味",确实如此。

  煮茶的水,用山水最好,其次是江河的水,井水最差。山水,最好选取乳泉、石池漫流的水(这种水流动不急),奔涌湍急的水不要饮用,长涸烩种水会使人颈部生病。几处溪流汇合,停蓄于山谷的水,水虽澄清,但不流动。从热天到霜降前,也许有龙潜伏其中,水质污染有毒,要喝时应先挖开缺口,把污秽有毒的水放走,使新的泉水涓涓流来,然后饮用。江河的水,到离人远的地方去取,井水要从有很多人汲水的井中汲取。

  水煮沸了,有像鱼目的小泡,有轻微的响声,称作"一沸"。锅的边缘有泡连珠般的往上冒,称作"二沸"。水波翻腾,称作"三沸"。再继续煮,水老了,味不好,就不宜饮用了。

  开始佛腾时,按照水量放适当的盐调味,把尝剩下的那点水泼掉。切莫因无味而过分加盐,否则,不就成了特别喜欢这种盐味了吗!第二沸时,舀出一瓢水,再用竹夹在沸水中转圈搅动,用"则"量茶末沿旋涡中心倒下。过一会,水大开,波涛翻滚,水沫飞溅,就把刚才舀出的水掺入,使水不再沸腾,以保养水面生成的"华"。

  喝时,舀到碗里,让"沫饽"均匀。"沫饽"就是茶汤的"华"。薄的叫"沫",厚的叫"饽",细轻的叫"花"。"花"的外貌,很像枣花在圆形的池塘上浮动,又像回环曲折的潭水、绿洲间新生的浮萍,又像晴朗天空中的鳞状浮云。那"沫",好似青苔浮在水边,又如菊花落入杯中。那"饽",煮茶的渣滓时,水一沸腾,面上便堆起很厚一层白色沫子,白白的像积雪一般。《荈赋》中讲的"明亮像积雪,光彩如春花",真是这样。

  第一次煮开的水,把沫上一层像黑云母样的膜状物去掉,它的味道不好。此后,从锅里舀出的第一道水,味美味长,谓之"隽永",通常贮放在"熟盂"里,以作育华止沸之用。以下第一、第二、第三碗,味道略差些。第四、第五碗之外,要不是渴得太厉害,就值不得喝了。一般烧水一升,分作五碗,趁热接着喝完。因为重浊不清的物质凝聚在下面,精华浮在上面,如果茶一冷,精华就随热气跑光了。要是喝得太多,也同样不好。

  茶的性质"俭",水不宜多放,多了,它的味道就淡薄。就像一满碗茶,喝了一半,味道就觉得差些了,何况水加多了呢!茶汤的颜色浅黄,香气四溢。味道甜的是"荈",不甜的而苦的是"槚";入口时有苦味,咽下去又有馀甘的是"茶"。

六、茶的饮用

  禽鸟有翅而飞,兽类毛丰而跑,人开口能言,这三者都生在天地间。依靠喝水、吃东西来维持生命活动。可见喝饮的作用重大,意义深远。为了解渴,则要喝水;为了兴奋而消愁解闷,则要喝酒;为了提神而解除瞌睡,则要喝茶。

  茶作为饮料,开始于神农氏,由周公旦作了文字记载而为大家所知道。春秋时齐国的晏婴,汉代的扬雄、司马相如,三国时吴国的韦曜,晋代的刘琨、张载、陆纳、谢安、左思等人都爱喝茶。后来流传一天天广泛,逐渐成为风气,到了我唐朝,达于极盛。在西安、洛阳两个都城和江陵、重庆等地,竟是家家户户饮茶。

  茶的种类,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要饮用饼茶时)用刀砍开,炒,烤干,捣碎,放到瓶缶中,用开水冲灌,这叫做"夹生茶"。或加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煮开很长的时间,把茶汤扬起变清,或煮好后把茶上的"沫"去掉,这样的茶无异于倒在沟渠里的废水,可是一般都习惯这么做!

  啊,天生万物,都有它最精妙之处,人们擅长的,只是那些浅显易做的。住的是房屋,房屋构造精致极了;所穿的是衣服,衣服做的精美极了;饱肚子的是饮食,食物和酒都精美极了。(而饮茶呢?却不擅长。)概言之,茶有九难:一是制造,二是识别,三是器具,四是火力,五是水质,六是炙烤,七是捣碎,八是烤煮,九是品饮。阴天采,夜间焙,则制造不当;凭口嚼辨味,鼻闻辨香,则鉴别不当;用沾染了膻气的锅与腥气的盆,则器具不当;用有油烟的柴和烤过肉的炭,则燃料不当;用流动很急或停滞不流的水,则用水不当;烤得外熟内生,则炙烤不当;捣得大细,成了绿色的粉末,则捣碎不当;操作不熟练,搅动太急,则烧煮不当;夏天才喝,而冬天不喝,则饮用不当。

  属于珍贵鲜美馨香的茶,(一炉)只有三碗。其次是五碗。假若喝茶的客人达到五人,就舀出三碗传着喝;达到七人,就舀出五碗传着喝;假若是六人,不必管碗数(意谓照五人那样舀三碗),只不过缺少一人的罢了,那就用"隽永"来补充。

七、茶事的历史记载

  (共四十七则,择有关人名略记于下)神农氏(又称"炎帝","三皇"之一)。周公(名"旦")。齐相晏婴。汉仙人丹邱子。黄山君。(汉)孝文园令司马相如。(汉)给事黄门侍郎(执戟)扬雄。吴归命侯、太傅韦宏嗣(韦曜)。晋惠帝。(晋)司空刘琨,琨兄之子衮州刺史刘演。(晋)张孟阳(张载)。(晋)司隶校尉傅咸。(晋)太子洗马江统。(晋)参军孙楚。(晋)记室督左太冲(左思)。(晋)吴兴人陆纳,纳兄子会稽内史陆俶。(晋)冠军谢安石(谢安)。(晋)弘农太守郭璞。(晋)扬州太守桓温。(晋)舍人杜毓。武康小山寺和尚法瑶。沛国人夏侯恺。余姚人虞洪。北地人傅巽。丹阳人弘君举。乐安人任瞻。宣城人秦精。敦煌人单道开。剡县陈务之妻。广陵一老妇人。河内人山谦之。后魏琅琊人王肃。刘宋新安王子鸾,鸾之弟豫章王子尚。鲍照之妹鲍令晖。八公山和尚谭济。南齐世祖武皇帝。(南朝梁)廷尉刘孝绰。(南朝梁)陶弘景先生。唐朝英国公徐[责力]。

  周公《尔雅》说:"槚,就是苦茶。"

  《神农食经》说:"长期饮茶,使人精力饱满,兴奋。"

  《广雅》说:"荆州(湖北西部)、巴州(四川东部)一带地方,采茶叶做成茶饼,叶子老的,制成茶饼后,用米汤浸泡它。想煮茶喝时,先烤茶饼,使它呈现红色,捣成碎末放置瓷器中,冲进开水。或放些葱、姜、橘子合着煎煮。喝了它可以醒酒,使人兴奋不想睡?quot;

  《晏子春秋》说:"晏婴作齐景公的相时,吃的是粗粮(菜)是烧烤的禽鸟和蛋品,除此之外,只饮茶罢了。

  汉司马相如《凡将篇》在药物类中记载有:"鸟头、桔梗、芫花、款冬花、贝母、木香、黄柏、瓜蒌、黄芩、甘草、芍药、肉桂、漏芦、蟑螂、雚芦、荈茶、白蔹、白芷、菖蒲、芒硝、茵芋、花椒、茱萸。"

  汉扬雄《方言》说:"蜀西南人把茶叶收做蔎。"

  三国《吴志?韦曜传》说:"孙皓每次设宴,规定人人要饮酒七升,即使不全部喝下去,也都要酌取完毕。韦曜饮酒不超过二升。孙皓当初非常尊重他,暗地赐茶以代替酒。"

  晋《中兴书》说:陆纳做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常想拜访陆纳。纳的侄子俶怪他没什么准备,但又不敢问他,便私自准备了十多人的肴馔。谢安来后,陆纳仅仅摆出茶和果品招待,陆俶于是摆上丰盛的肴馔,各种鲜味的菜全都有。等到谢安走后,陆纳打了陆俶四十板子,说:"你既不能使你叔父增加光彩,为什么破坏我廉洁的名声呢?"

  《晋书》说:"桓温做扬州太守,性好节俭,每次宴会,只设七个盘子的茶食、果馔罢了。"

  《搜神记》说?quot;夏侯恺因病去世,族人的儿子苟奴,看见了鬼魂。看见恺来取马匹,把他的妻子也弄成了病。苟奴看见他戴着平上帻,穿的单衣,进屋来坐到活着时常坐的靠西壁的床位上,向人要茶喝。"

 刘琨给他哥哥的儿子南衮州刺史刘演写信说:"前些时收得安州干姜一斤、桂一斤、黄芩一斤,都是我需要的。我心烦意乱,精神不好,常常仰靠茶来提神解闷,你可多购买一点。" 傅咸《司隶教》说:"听说剑南蜀郡有一老婆婆,煮茶卖,廉事把她的嚣皿打破了,禁止她在市上卖茶饼和茶羹,使老婆婆陷入了困境,这究竟是为什么?"

  《神异记》说:"余姚人虞洪进山采茶,遇见一道士,牵着三条青牛。他引虞洪到瀑布山,说:"我是丹邱子,听说你善于煮茶喝,常想叨你的光。山中有大茶树,可以供你采摘。希望你曰后把那喝不完的茶,送些我喝。"虞洪于是设奠祭祀,后来常叫家人进山,果然寻到大茶树。"

  西晋左思《娇女诗》云:"我家有娇女,长得很白皙。小名叫[纟丸]素,口齿很伶俐。姐姐叫蕙芳,眉目美如画。蹦蹦跳跳园林中,果子未熟就摘下。爱花哪管风和雨,跑出跑进上百次。看见煮茶心高兴,对着茶炉帮吹气。"

  张孟阳《登成都楼》诗大意说:请问当年扬雄的住地在哪里?司马相如的故居又是哪般模样?昔曰程郑、卓王孙两大豪门,骄奢淫逸,可比王侯之家。他们的门前经常是车水马龙,宾客不断,腰间飘曳着绿色的缎带,佩挂名贵的宝刀。家中山珍海味,百味调和,精妙无双。真可谓显赫权贵,百万富翁!遥望楼外,富庶的山川无边无际。秋天里,人们在橘林中采摘着丰收的柑橘;春天里,人们在江边把竿垂钓。果品胜过佳肴,鱼肉分外细嫩。四川的香茶在各种饮料中可称第一,它那美味在天下享有盛名。如果人生只是苟且地寻求安乐,那成都这个地方还是可以供人们尽情享乐的。

傅巽《七诲》说:"蒲地的桃子,宛地的苹果,齐地的柿子,燕地的板栗,恒阳的黄梨,巫山的红橘,南中的茶子,西极的石蜜。"

  弘君举《食檄》说:"见央寒暄之后,先请喝浮有白沫的三杯好茶。再陈上甘蔗、木瓜、元李、杨梅、五味、橄榄。悬豹、葵羹各一杯。"

  孙楚《歌》云:"茱萸出在树颠上,鲤鱼产在洛水中。白盐出在河东,美豉出于鲁渊。姜、桂、茶出巴蜀,椒、橘、木兰出高山。蓼苏长在沟渠,稗子长在田中。"

  《华陀食论》说:"长期饮茶,对思考有益。"

  壶居士《食忌》说:"长期饮茶,身轻体健,好似飘飘欲仙;茶与韭菜同时吃,使人增加体重。"

  郭璞《尔雅注》说:"茶树矮小像栀子。冬季叶不凋零,叶子可煮茶喝。现在把早上采的叫\’荼\’,晚上采的叫\’茗\’,又有的叫\’荈\’,蜀地的人叫它为\’苦荼\’"。

  《世说》云:"任瞻,字育长,青年时期有好的名声,自从过江之后变节失志。有一次到主人家作客,主人陈上茶,他问人说:\’这是茶,还是茗?\’,发觉旁人有奇怪不解的表情,便自己申明说:\’刚才是问茶是热的,还是冷的?\’"。

  《续搜神记》说:"晋武帝时,宣城人秦精,常进武昌山采茶。一次遇见一个毛人,一丈多高,引秦精到山下,把一丛丛茶树指给他看了才离开,过了一会儿又回来,从怀中掏出橘子送给秦精。秦精害怕,忙背了茶叶回家。"

  晋四王叛乱时,惠帝逃难到外面,回到洛阳时,黄门用陶钵盛了茶献给他喝。

  《异苑》说:"剡县陈务的妻子,青年时带着两个儿子守寡,喜欢饮茶。因为住处有一古墓,所以每次饮茶总先奉祭一碗。两个儿子感到是个祸害,说:\’一个古墓,它知道什么?白花力气!\’想把它挖去。母亲苦苦劝说,坚决不准。当夜,梦见一人说:\’我住在这墓里三百多年了,你的两个儿子总要毁平它,幸亏你保护,又拿好茶祭奠我,我虽然是地下枯骨,但怎么能忘恩不报呢?\’天亮了,在院子里见到了十万串钱,像是埋了很久的,只有穿钱的绳子是新的。母亲把这件事告诉儿子们,两个儿子都很惭愧。从此祭祷更加经常和注重。"

  《广陵耆老传》说:"晋元帝时,有一老太婆,每天一早,独自提一器皿的茶,到市上去卖。市上的人争着买来喝。从早到晚,那器皿中的茶不减少。她把赚得的钱施舍给路旁的孤儿、穷人和乞丐。有人把她看作怪人,向官府报告,州的官吏把她捆起来,关进监狱。到了夜晚,老太婆手提卖茶的器皿,从监狱窗口飞出去了。

  《艺术传》说:"敦煌人单道开,冬天不怕冷,夏天不怕热,经常服食小石子,所服的药有松、桂、蜜的香气,此外只饮茶叶、紫苏罢了。"

  《释道该说续名僧传》云:"南朝宋时的和尚法瑶,本姓杨,河东人,永嘉年间过江,在武康小山寺遇见了沈台真清真君,年纪很老了,用饮茶当饭。永明中,皇上下令吴兴官吏隆重地把他送进京城,那时年纪七十九?quot;。

  宋《江氏家传》说:"江统,字应元。升任愍怀太子洗马。曾经上疏谏道:\’现在西园卖醋、面、蓝子、菜、茶之类,有损国家体面\’"。

  《宋录》说:"新安人王子鸾、王子尚到八公山拜访昙济道人,道人设茶招待他们。子尚尝了尝茶说:\’这是甘露啊,怎么说是茶呢?\’"

  王微《杂诗》云:"静悄悄,关上高阁的门;冷清清,大厦空荡荡。等您啊,您竟迟迟不回来;失望啊,且去饮茶解愁怀。"

  鲍照的妹妹令晖写了篇《香茗赋》。

  南齐世祖武皇帝的遗诏称:"我的灵座上切莫用杀牲作祭品,只须摆点饼果、茶饮、干饭、酒肉罢了。"

  梁刘孝绰呈《谢晋安王饷米等启》中说:"李孟孙君带来了您的告谕,赏赐我米、酒、瓜、笋、菹(酸菜)、脯(肉干)、酢(腌鱼)、茗等八种食品。酒气馨香,味道淳厚,可比新城、云松的佳酿。水边初生的竹笋,胜过菖荇之类的珍羞;田头肥硕的瓜菜,超越好上加好的美味。白茅束捆的野鹿虽好,哪及您惠赐的肉脯?陶侃瓶装的河鲤虽好,哪及您馈赠的鲊鱼?大米如玉粒晶莹,茗荈又似大米精良,酸菜一看就令人开胃。(食品如此丰盛)即使我远行千里,也用不着再筹措干粮。我记着您给我的恩惠,您的大德我永记不忘?quot;

  陶弘景《杂录》说:"苦茶能使人轻身换骨,从前丹邱子、黄山君饮用它。"

  《后魏录》:"琅琊王肃在南朝做官,喜欢喝茶,吃莼羹。等到回到北方,又喜欢吃羊肉,喝羊奶。有人问他:\’茶和奶比,怎么样?\’肃说:\’茶给奶做奴仆的资格都够不上。

  《桐君录》:"湖北黄冈、武昌、安徽庐江,江苏武进等地人喜欢饮茶,都是主人家准备的。茶有饽,喝了对人有好处。凡可作饮料的植物,大都是用它的叶,而天门冬、菝葜却是用其根,也对人有好处。又湖北巴东有真茶,煮的喝了使人兴奋没有瞌睡。当地人习惯把檀叶和大皂李叶煮当茶,两者的性质都冷。另外,南方有瓜芦树,它的叶大一点,也像茶,很苦很涩,制取为末,像喝茶一样地喝,也可以整夜不眠,煮盐的人全靠涸烩。交州和广州很重视饮茶,客人来了,先用它来招待,还加一些香菜?

  《坤元录》:"辰州溆浦县西北三百五十里,有无射山,据称:土人风俗,遇到吉庆的时候,亲族聚会,在山上歌舞。山上多茶树。"

  《括地图》:"在临遂县以东一百四十里,有茶溪。"

  山谦之《吴兴记》:"吴兴县西二十里有温山,出产进贡皇上的茶。"

  《夷陵图经》:"黄牛、荆门、女观、望州等山,出产茶叶?quot;

  《永嘉图经》:"永嘉县以东三百里,有白茶山。"

  《淮阳图经》:"山阳县以南二十里,有茶坡。"

  《茶陵图经》说:"茶陵,就是陵谷中生长着茶的意思。"

  《本草?木部》:"茗,又叫苦荼。味甘苦,性微寒,没有毒。主治瘘疮,利尿,除痰,解渴,散热,使人少睡。秋天采摘有苦味,能下气,助消化。原注说:要春天采它"。

  《本草?菜部》:"苦菜,又叫荼,又叫选,又叫游冬,生长在四川西部的河谷、山陵和路旁,即使在结冰的寒冬也冻不死。三月三曰采下,弄干。"(陶弘景)注:怀疑这就是现在称的茶,又叫荼,喝了使人不能入睡。(苏恭)《本草注》按:"《诗经》说"谁说荼苦",又说"乌头、苦荼像糖一样甜",指的都是苦菜。陶弘景称的苦荼,是木本植物茶,不是菜类。茗,春季采,叫苦搽。"

  《枕中方》:"治疗多年的瘘疾,把茶和蜈蚣一同放在火上烤熟,等发生香气,分成相等的两份,捣碎筛末,一份加甘草煮水洗;一份外敷。"

  《孺子方》:"治疗小孩不明原因的惊厥,用苦茶和葱的发根煎水服。"

八、茶叶产区

  山南地区的茶以峡州产的为最好,襄州、荆州产的次之,衡州产的差些,金州、梁州的又差一些。

  淮南地区的茶,以光州产的为最好,义阳郡、舒州产的次之,寿州产的较差,蕲州、黄州产的又差一些。

浙西地区产的茶,以湖州产的为最好,常州产的次之,宣州、杭州、睦州、歙州产的差些,润州、苏州产的又差一些。

剑南地区的茶,以彭州产的为最好,绵州蜀州产的次之,邛州、雅州、泸州的差些,眉州、汉州又差一些。

浙东地区的茶,以越州产的为最好,明州、婺州产的次之,台州产的差些。

黔中产地是恩州、播州、费州、夷州。

江西产地是鄂州、袁州、吉州。

岭南产地是福州、建州、韶州、象州。

对于思、播、费、夷、鄂、袁、吉、福、建、韶、象这十一州所产的茶,还不大清楚,有时得到一些,品尝一下,觉得味道非常之好。

九、茶具的省略

关于制造和工具,如果正当春季寒食前后,在野外寺院或山林茶园,大家一齐动手采摘,当即蒸熟,捣碎,用火烘烤干燥(然后饮用),那末,棨(锥刀)、扑(竹鞭)、焙(焙坑)、贯(细竹条)、棚(置焙坑上的棚架)、穿(细绳索)、育(贮藏工具)等七种工具以及制茶的这七道工序都可以不要了。

关于煮茶用具,如果在松间,有石可坐,那末具列(陈列床或陈列架)可以不要。如果用干柴鼎锅之类烧水,那末,风炉、炭挝、火夹、交床等等都可不用。

若是在泉上溪边(用水方便),则水方、涤方、漉水囊也可以不要。如果是五人以下出游,茶又可碾得精细,就不必用罗筛了。

倘若要攀藤附葛,登上险岩,或沿着粗大绳索进入山洞,便先在山口把茶烤好捣细,或用纸包,或用盒装,那么,碾、拂末也可以不用。

要是瓢、碗、夹、札、孰盂、盐都用筥装,都篮也可以省去。但是,在城市之中,贵族之家,如果二十四种器皿中缺少一样,就失去了饮茶的雅兴了。

十、书写张挂

用白绢四幅或六幅,把上述内容分别写出来,张挂在座位旁边。这样,茶的起源、采制工具、制茶方法、煮茶方法、饮茶方法、有关茶事的记载、产地以及茶具的省略方式等,便随时都可以看到,看在眼里,于是,《茶经》从头至尾的内容就记完备了

《茶经》与西塔寺

明嘉靖版《茶经》居然有个西塔寺“相册”,明嘉靖竟陵版《茶经》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有个专收西塔寺观光自拍的“相册”:

《茶经外集》,通过这些自拍照,我们可以如法炮制一次“说走就走的”明代西塔寺穿越之旅。

明代西塔寺的样子今天还能看到吗?

绝了,还真有!

在真清的新西塔寺,最新的朝圣之旅导游词新增了什么内容?

形象代言人是谁?

西塔寺总是和茶圣陆羽的朝觐联系在一起,朝圣之旅的看点有哪些?

他们有着怎样的朝圣体验?

新修西塔寺:徽州和尚真清的新举措

明嘉靖十八年或十九年(-年)的西塔寺来了个新住持,徽州歙县人真清。

这个有十年出家经历的住持来到茶圣故里的西塔寺,一定感到无比荣光与适意。他兴致很高地重新修葺了一番西塔寺,马上还要和同乡同道之人刊刻陆羽的《茶经》,真是人生快事接二连三,也使得西塔寺在方圆内一时成为复兴的旅游胜地,连同大家对茶圣陆羽的朝觐寻迹之心被极大地鼓动起来,一时间文人墨客们闻声爆棚而至。

真清在西塔寺内做课业或伫依山门四望的时候,一定是对西塔寺智积长老养育陆羽的故事非常熟悉,而且对陆羽的祠堂的陈设多加呵护。

他是个爱好饮茶的人,对《茶经》也很热爱,他觉得茶圣陆羽就在西塔寺里,没有走远。

他写了首自题诗“十载传衣钵,沙门寄此身。种莲开白社,屏迹谢红尘。定起云生衲,经残月满津。却怜桑苎老,千古揖风神。”对陆羽的景仰之心可见一斑。

修葺西塔寺,刊刻《茶经》,辑存《茶经外集》,是真清带给陆羽故居西塔寺的新气象。

朝圣之旅新增导游词:雁翼护婴传说

当时的西塔寺什么样子呢?

估计真清和尚在私淑茶圣陆羽,慕其风神的时候,也是少不了要向地陪做点了解的。

特别是这一年的早春,一个雨天(见诗题《闻清公从新安来大新龙盖寺春日同梦野过访》,另有“春湖入古寺,昼雨对卢能。”),

几个朋友来专访他,其中一个是大名鼎鼎的鲁铎的长子举人鲁彭。关于陆羽的故事与遗址,鲁彭给他上了一课。

特别是“雁翼护婴”的传说,第一次被记载下来。

“雁翼护婴”的传说在天门应该很早就有了,南宋《舆地纪胜》里提到了,但完整的本土化表述,是在明嘉靖竟陵版《茶经》中,多么不可思议!

这本《茶经》中不仅有《茶经外集》,还有《茶经本传》,在《新唐书?陆羽传》中,童承叙将宋人宋祁的陆羽传加了这段故事:“或言有僧晨起,闻湖傍群雁喧集,以翼覆一婴儿,遂收畜之。”

怎么知道是鲁彭告诉他的呢?

因为童承叙曾两次到竟陵来,两次都是鲁彭当的地陪(见《童内方与梦野论茶经书》“两枉道从”,梦野是鲁彭的号)。

而童承叙来竟陵看的啥呢?

“憩羽故寺,访雁桥,观茶井”就是他的朝圣之旅了。

带幅长卷游西塔寺

鲁彭更牛的地方是他家有一幅颇有些传奇色彩的名画《竟陵山水图》,是年江西泰和人郭栩为逃避宁王之乱,跑到天门的干驿镇(当时叫东冈),遇见春节回家祭扫的鲁铎,为他所作的长卷。

从干驿镇一直画到天门城区,把鲁铎的东湖别业连同鲁铎都画出来了,而有趣的是,在中间竟陵城垣的左首,赫然画着茂林修竹的西塔寺!

这是迄今为止最早的西塔寺画像。

这幅画比《清明上河图》还长1米多呢,整个明代都找不到比它更长的画卷了。它为我们展现了鲁铎诗文中没办法描绘出的生动的明代生活场景。

西塔寺形象代言人:鲁铎

鲁彭来到西塔寺拜访真清,还为《茶经》刊刻而来。

鲁彭承担了明嘉靖竟陵版《茶经》刊刻的主要工作,同时,还在真清辑存的《茶经外集》里想办法把他父亲鲁铎的一首写竟陵西湖的诗给挤进去。

鲁铎那可是当时竟陵最著名的前辈呀!

不过他年就去世了,写了很多诗文,好像没看到与西塔寺有关的哪怕一首。挨点边的也就是这首《秋日读书西禅湖涨久未出新霁月明浩然放舟聊短吟》:

“西风湖水漾秋痕,

短褐残编日闭门。

忽见江城上明月,

野航村酒弄黄昏。”

大意是说一个秋天雨过天晴的晚上,皓月当空照在竟陵西湖上,他心旷神怡,泛舟一游。

有趣的是,过了将近43年,在明嘉靖竟陵版《茶经》的续刻本中,这首诗居然整体大魔移,变成了这个样子:《秋日读书西禅湖涨弥月小舟夜泛偶成》

“寺门湖水漾秋痕,

懒性相因省出门。

却被天心此明月,

野航招去弄黄昏。”

除了韵脚相同,内容一样,文字出入还是蛮大的。

这一次特地拉近了与西塔寺的关系,成了“寺门湖水”。

当然,因为鲁铎的声望,仍位列诗集之首。就这样,鲁铎成为了西塔寺旅游的形象代言人。

鲁铎题铭处:茶亭还是茶井?

可能我们会觉得奇怪,鲁铎与茶圣陆羽、西塔寺好像没什么关系,人家诗文集里都没怎么提,干嘛还能够成为当时西塔寺朝圣之旅的最佳形象代言人呢?

因为鲁铎是那个时候天下闻名的人物,当然也就是竟陵的名片了,实际上童承叙、稍晚的陈文烛、李维桢都是这样大人物,可是童承叙自己谦让,而推重先贤鲁铎,那就是既成事实了。

要知道,鲁铎的传就是童承叙写的。

(更有趣的是,童承叙的传是陈文烛写的,陈文烛的传是李维桢写的。)

鲁彭负责《茶经》的刊刻,可能也是继承父业的荫泽呢。

鲁彭隆重推荐自己的父亲,借重《茶经》留名,《茶经》也借重鲁铎的名声广传,何乐而不为呢?

再者,鲁铎也不是完全与西塔寺不搭,他的门生故吏中有个叫张岗的,写了首《过西塔怀莲北先生》:

“茶井西偏结此亭,

湖光明处众山青。

夜深神物应呵护,

尚有东冈太史铭。”

是说鲁铎在茶亭上有题词什么的,真是令人浮想联翩呀。

这是第一个在鲁铎题铭处“拍照”的。

最抢镜的景点:陆子井与前人题诗

陆子井,是西塔寺最重要的茶圣遗迹了,几乎所有的游客拍照最多的地方就是这个景点。

叫茶井、陆羽茶泉、陆羽泉、陆子井的都有。

在晚唐,这里可能曾立过一块“陆鸿渐煎茶碑”,咸通十五年(年)立过《陆文学传》碑。

诗僧齐己(年—年)曾经过这里,写了首《过陆鸿渐旧居》诗,说

“楚客西来过旧居,

读碑寻传见终初,

佯狂未必轻儒业,

高尚何妨诵佛书,

种竹岸香连菡萏,

煮茶泉影落蟾蜍。

如今若更生来此,

知有何人赠白驴。”

并附注“陆生自有传于井石,又云行坐诵佛书。故有此句。”

这首诗清楚表明他在西塔寺的所见所闻,至今仍如在目前。

另外有一首落款为裴迪的题诗,《西塔院》或《西塔寺陆羽茶泉》,说

“竟陵西塔寺,

踪迹尚虚无。

不独支公住,

曾经陆羽居。

草堂荒产蛤,

茶井冷生鱼。

一汲清泠水,

高风味有馀。”

这首诗应该是题壁或题井上的,是西塔寺文物,真清收刻入《茶经外集》是理所当然了。

跟帖有确评

有趣的是,这件文物题诗,还被明朝状元杨慎(-)看到过,就是那个写《三国演义》开篇“滚滚长江东逝水”词的那位。

嘉靖三年(年),杨慎因大礼议事件受到廷杖,被贬戍到云南永昌卫。

途中,他经过天门西塔寺,可能与童承叙有关,他和童承叙关系很好。(陈文烛在《内方童先生传》中说:杨慎那是很狂放的人,但独独与童承叙很合得来。

原话是“蜀杨用修不可一世,士而独善童先生,多往来翰墨。”)

总之,他在《升庵诗话》中说:“湖广竟陵县西塔寺有陆羽茶泉。《西塔寺陆羽茶泉》云:

‘景陵西塔寺,

踪迹尚空虚。

不独支公住,

曾经陆羽居。

草堂荒产蛤,

茶井冷生鱼。

一汲清泠水,

高风味有余’。

迪与王维时,其诗自辋川唱和外无传。此诗,予见之石刻云。”

他不晓得此裴迪非彼裴迪,应为五代人。

李维桢就看出来了,他说王维与裴迪是盛唐人,怎么可能在陆羽身后留诗呢?

他说:“鸿渐天宝中为县伶师,其时名未著。如与皇甫曾、权德舆、李季卿游,是大历元和时人;王摩诘与迪酬倡为盛唐时人。迪即年少晚,或及缔交。今其诗似咏鸿渐故居,则不相应。岂名氏偶同?或后人伪撰耶?”看来,是遇到懂行的游客了。

陆子井是“茶圣之心”

参观西塔寺的人,几乎都涌到陆子井拍照,发表心得的人特多。

但宋代王禹偁的《观陆羽茶井》诗写得最得味。

当然,这首诗也是题壁或题井上,得以在西塔寺流传的。诗说:

“甃石封苔百尺深,

试茶滋味少知音。

惟余半夜泉中月,

留得先生一片心。”

这是将后人对陆羽的心思写透了。

真清的朋友中有个叫程璐的,他的《过龙盖寺》写的很大气,很浪漫神奇,说

“江城抱古寺,

咫尺断浮埃。

老鹤依僧卧,

白云逐客来。

湖心悬日月,

树底响风雷。

茶井神龙起,

流光遍九垓。”

把西塔寺放在江城的大背景中,开篇不俗。

一条小径入湖心西塔寺,仙鹤在真清和尚旁卧着,带着方外之心来到这里。

日月在幽澄的湖中穿梭,松林与竹林里响起阵阵如涛的风声。

陆子井里安静了千年,仿佛时刻藏在井底的龙王腾空而去,光彩夺目,映照九天。写得真是壮美无比,把千年的西塔寺写得虎虎生威了。

朝圣之旅的高潮:到哪里敬香是个问题

西塔寺朝圣之旅的目的是冲茶圣陆羽来的,按今天的做法,少不了要在西塔寺的陆羽祠堂或桑苎庐的陆羽像前敬个香或茶什么的。

事实上,陆羽的道场在陆羽去世不久,他的朋友、时任复州刺史的周愿就第一时间记录过。

他是最早到西塔寺来旅游的人,他眼中见到的西塔寺什么样子呢?

他说:“我州之左,有覆釡之地,圆似顶状,中立塔庙,篁大如臂。碧笼遗形,盖鸿渐之本师像也。悲欤!似顶之地,楚篁绕塔。塔中之僧,羽事之僧;塔前之竹,羽种之竹。视天僧影泥破竹,枝筠老而羽亦终。”

这段话不难看懂,接着说到陆羽,“予作楚牧,因来顶中道场,白日无羽香火,遐叹零落,衣摇楚风,其感三也。是为三感说:七言诗以语陈事。扶风公览三感之说,岂得不酸涕湿目,以著词致于塔下,冠愿鄙章之首耶?”

他祭奠陆羽的方式是写了这篇著名的《牧守竟陵因游西塔著三感说》与《三感诗》。

总之,唐代的西塔寺好像景观比较少一点,旅游的人也不太多。

明代的“陆羽纪念馆”:陆公祠与桑苎庐

到了宋代,西塔寺景观中有了陆羽祠堂,曾任竟陵郡酒税官的北宋人张耒说:

“陆子不可招,

寥廖风月魂。

空堂掩遗像,

幸此配老禅。”(《题陆羽祠堂》)他是看到陆羽像了。

真清的新西塔寺里有没有陆羽祠堂和桑苎庐这些景观呢?

按明代李维桢的说法,万历癸巳()年,邑人参议周芸才开始在西塔寺主持修建了陆公祠,而且在寺后“为堂,有台、有庑、有庖,遂成胜地。”

至于桑苎庐,在明崇祯二年(年)任湖广承天府景陵县知县杨一隽的《西塔寺记》里才露出踪影,“过斋僧堂,再度重门,为桑苎居。”

后来对这个景点的描述就更多了,“西塔寺后桑苎庐,塑有遗像,服僧伽水田衣,先生唐处士也。”为陆羽修缮的草庐里,也有了塑像了。

不过这些新增的明代西塔寺景点,对参观真清的新西塔寺的游客,好像没那么幸运地游览到。

游人的心态:世外桃源,引陆羽为同调

游览西塔寺的人,往往喜欢拍全景照,把整个西塔寺都拍下来,把陆羽元素尽可能地揉进去。

这些全景照几乎都把茶圣陆羽的风神气韵当成底色。

曾做过复州刺史的徐咸作《游西禅寺漫兴》说:

“湖波万顷一桥通,

西入禅房路莫穷。

白鹤避烟茶灶在,

青松留影法堂空。

闲心未似沾泥絮,

宦迹真成踏雪鸿。

乘兴忽来还忽去,

此情浑与剡溪同。”

简直可以当西塔寺导游图来用了,进入山门,循着入湖的小桥(浮香阁),向西一路看到禅房林立,寺内有仙鹤款步,茶炉里烟气袅袅,松林掩映,法堂空寂。到了这里,尘心洗净,只有陆羽才能作为自己的同道中人了。

徽州茶人

赞赏

长按







































治疗白癜风克白灵苏孜阿甫片价格
治疗白癜风得花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beimua.com/ymly/17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