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京川贝、西贝母、西贝、新疆贝、伊贝、伊贝母,松贝、青贝,炉贝、岷贝、川贝、尖贝,平贝。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棱砂贝母,乌花贝母的地下鳞茎。以质坚、色白、粉性足者为佳。
四川,云南,甘肃,青海等地
川贝母苦、甘,微寒。归肺、心经。
国家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订的药材商品规格标准,川贝母商品分松贝、青贝、炉贝3种。其药材性状品质各有所区别。
又名松潘贝、松贝母,。为产于四川松潘地区的川贝母。为植物卷叶贝母和暗紫贝母的鳞茎。呈卵圆形,颗粒大小均匀,直径一般不超过1厘米。松贝一等干货,每50克在粒以外,顶端稍尖,闭口。底部平,能直立放稳。外层两鳞片大小悬殊,小鳞片被包在心脏形的大鳞片内,留一新月形部分在外,俗称“怀中抱月”。外表类白色,有光泽。质地硬脆,粉性足,气微,味微苦。品质最优。
为松贝中个体较小者
又名青贝母。为产于青海,四川、云南等地的川贝母。为卷叶贝母和暗紫贝母的鳞茎。呈扁球形,外层两鳞片大小相近。顶端开口,内有小鳞片数枚,颗粒多歪斜,不能直立放稳。外表呈浅黄白色,质地较松贝疏松,粉性。品质亦优。
又名知贝,知贝母、炉贝母、虎皮贝、虎皮贝母等。为产于甘肃等地的川贝母。为植物棱砂贝母的鳞茎。多呈棱形圆锥形,颗粒大,形似马牙状,故俗称“马牙嘴”。外表白色或浅黄色,并有黄棕色斑点,俗称:“虎皮斑”。质脆、粉性。
又名岷贝母。为产于甘肃地区的川贝母。为植物甘肃贝母的鳞茎。
又名平贝母。为产于东北地区的川贝母。为植物平贝母的鳞茎。
叉名新疆贝、新疆贝母、伊犁贝母,天山贝母、伊贝、伊贝母、生贝、生贝母、西贝母。为植物伊贝母或新疆贝母和滩贝母的鳞茎。主产新疆等地。
为植物一轮贝母的鳞茎。主产于华北等地。由于其疗效卓著,药用需求量大,就有人用伪品来冒充川贝,因此必须认真加以识别其真伪。
伪品川贝有以下几种。
又名土贝母、草贝母,外形与川贝母相似,但基部呈脐状凹入,有须根茎。表面呈黄白色或黄棕色。光滑,不分瓣。有纵皱纹,一侧有一浅纵沟延伸顶端。质坚硬难折,断面角质。气微弱,味极苦而辛。本品含秋水仙碱,系有毒草药,内服过量可使中枢神经麻痹而死亡。
亦名光姑子,药材呈圆锥形。顶端渐尖,基部圆平,中央凹陷,不分瓣。颗粒较松贝稍大。表面呈黄白色或浅棕色,光滑。一侧有条纵沟到顶端。质硬而脆。断面白色,粉性,内有一圆锥形心。气微、味淡。
真伪辨别:
川贝母是多来源药材,来源于百合科植物川贝母、甘肃贝母、梭砂贝母和暗紫贝母的鳞茎。
呈类圆锥形或近球形,高0.3~0.8厘米,直径0.3~0.9厘米,表面类白色。外层鳞叶两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顶部闭合,内有类圆柱形、顶端稍尖的心芽和小鳞叶1~2枚。先端钝圆或稍尖,底部平,微凹入。质硬而脆,断面白色,富粉性。气微,味微苦。
主要来自于百合科贝母属其他植物的鳞茎以及百合科植物益辟坚的球茎。
益辟坚:大小和川贝母相仿,呈短圆锥形,顶端渐尖,基部常呈脐状凹入或平截,表面黄白色或黄棕色,质地坚硬,断面呈角质样或有时略带粉性,味苦而微麻。
浙贝母鳞茎:系浙贝母切割鳞茎繁殖所得,类圆锥形,表面黄白色,直径0.5~1.5厘米,鳞叶两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有时两瓣大小相近或开裂,先端渐尖,底部平或微凸,味苦,常冒充青贝出售。
平贝母和伊贝母鳞茎:采取幼嫩鳞茎,硫熏去外皮,按照大小分级冒充川贝销售。外形和松贝极相似,近球形,体型往往较小,直径一般小于0.5厘米,色白,鳞叶两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断面粉性,口尝味淡,或有时微甜。
此外,市场上还有体型更小的贝母,直径多为0.2厘米左右,商品名为米贝。这些贝母的幼嫩鳞茎只是外形和川贝相似,因为生长时间较短,药用价值往往较低,市场价格低,往往在每千克元左右,因此具有极强的诱惑力。这些贝母也有一定的止咳化痰作用,但显然不能代替川贝使用,选购时不能贪图便宜而上当受骗。
功能主治:本品味苦,性微寒,归肺经,具有清热化痰,润肺止咳之功,可用于治疗外感风热咳嗽、肺虚久咳、咽燥,痰热咳喘,咯痰黄稠之证;又兼甘味,故善润肺止咳,治疗肺有燥热之咳嗽痰少而粘之证,及阴虚燥咳劳嗽等虚证;还有散结开郁之功,治疗痰热互结所致的胸闷心烦之证,及瘰疬痰核等病。是临床常用的止咳化痰药,此外,川贝母与乌贼骨、甘草为散剂,即乌贝散,治疗胃溃疡有效。
使用方法:内服:3-10g;研细粉冲服,每次1-1.5g反乌头。寒湿咳嗽不宜使用。
中成药:秋梨膏、川贝枇杷露、养阴清肺丸、牛黄清肺散、铁笛丸、至宝锭、蛇胆川贝胶囊、贝母瓜蒌散
药膳:川贝冰糖汤、川贝酿梨。
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用于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咯痰带血。
川贝母易虫蛀,受潮后发霉、变色。宜低温、干燥贮存。
川贝食用禁忌:
1、服用期间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2、脾胃虚寒及寒痰、湿痰者不宜慎服。
3、支气管扩张、肺脓疡、肺心病、肺结核、糖尿病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4、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扫一扫,获取更多健康知识!)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