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本土中药材川贝母

川贝母(FritillariapraewalskiimaximexBatal),百合科植物,川贝母生长在温带高山、高原地带的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高山灌丛中,土壤为山地棕壤、暗棕壤和高山草甸土等。川贝母为润肺止咳的名贵中药材,应用历史悠久,疗效卓著,驰名中外。

川贝母既是专有名词,也是贝母家族分类(按产地分为四大类:川贝母、浙贝母、土贝母、伊贝母,按品种的不同,可分为川贝母、浙贝母和土贝母三大类)中的种类名称,均有药用价值。

1、形态特征

植株长15-50厘米。鳞茎由2枚鳞片组成,直径1-1.5厘米。叶通常对生,少数在中部兼有散生或3-4枚轮生的,条形至条状披针形,长4-12厘米,宽3-5(-10)毫米,先端稍卷曲或不卷曲。花通常单朵,极少2-3朵,紫色至黄绿色,通常有小方格,少数仅具斑点或条纹;每花有3枚叶状苞片,苞片狭长,宽2-4毫米;花被片长3-4厘米,外三片宽1-1.4厘米,内三片宽可达1.8厘米,蜜腺窝在背面明显凸出;雄蕊长约为花被片的3/5,花药近基着,花丝稍具或不具小乳突柱头裂片长3-5毫米。蒴果长宽各约1.6厘米,棱上只有宽1-1.5毫米的狭翅。花期5-7月,果期8-10月。

川贝母种子具有后成熟特性,湿度和温度保持在5~25℃,胚胎继续分化。播种出苗的第一年,植株纤细,仅1匹叶;叶大如针,称针叶。第2年具单叶1-3片,叶面展开,称飘带叶。第3年抽茎不开花,称树兜子。第4年抽茎开花,花期称灯笼,果期称果实为八卦锤。

在幼苗期即开始生长鳞茎,但仅仅有米粒大,以后每年随植株发育而增大。川贝母植株年生长期约90~天左右。

2、生长环境

川贝母喜冷凉气候条件,具有耐寒、喜湿、怕高湿、喜荫蔽的特性。气温达到30℃或地温超过25℃时,植株就会枯萎;海拔低、气温高的地区不能生存。在完全无荫蔽条件下种植,幼苗易成片晒死;日照过强会促使植株水分蒸发和呼吸作用加强,易导致鳞茎干燥率低,贝母色稍黄,加工后易成“油子”、“黄子”或“软子”。

3、分布范围

主要产西藏(南部至东部)、云南(西北部)和四川(西部),海拔-米。也见于甘肃(南部)、青海、宁夏、陕西(秦岭)和山西(南部),海拔-米。(但后几个省的标本很少,花色与形态也略有区别,很可能是新的类型,必须进一步采集、研究。)通常生于林中、灌丛下、草地或河滩、山谷等湿地或岩缝中。也分布于尼泊尔。

4、主要价值

松贝呈类圆锥形或近球形,表面类白色。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顶部闭合,内有类圆柱形、顶端稍尖的心芽和小鳞叶1~2枚;先端钝圆或稍尖,底部平,微凹入,中心有1灰褐色的鳞茎盘,偶有残存须根。质硬而脆,断面白色,富粉性。气微,味微苦。

青贝呈类扁球形,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相对抱合,顶部开裂,内有心芽和小鳞叶2~3枚及细圆柱形的残茎。

炉贝呈长圆锥形,表面类白色或浅棕黄色,有的具棕色斑点。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顶部开裂而略尖,基部稍尖或较钝。

栽培品呈类扁球形或短圆柱形,表面类白色或浅棕黄色,稍粗糙,有的具浅黄色斑点。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顶部多开裂而较平。

5、食用

川贝母味苦、甘,性微寒;归肺、心经;质润泄散,降而微升;

具有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散结消肿的功效;

主治虚劳久咳,肺热燥咳,肺痈吐脓,瘰疬结核,乳痈,疮肿。

食物相克

川贝母反乌头、矾石、莽草,恶桃花。

6、文献记载

贝母之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曰:“贝母。味辛平,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喉痹乳难,金疮风痉。”陶弘景谓:“形似聚贝子,故名贝母”。《本草纲目拾遗》将川贝与浙贝分开,谓川贝味甘而补肺,不若用象贝治风火痰嗽为佳。治虚寒咳嗽以川贝为宜。

1、《本经》:“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疮风痉。”

2、《别录》:“疗腹中结实,心下满,洗洗恶风寒,目眩,顶直,咳嗽上气,止烦热渴,出汗,安五脏,利骨髓。”

3、《药性论》:“治虚热,主难产作末服之;兼治胞衣不出,取七枚末,酒下;末,点眼去肤翳;主胸胁逆气,疗时疾黄疸,与连翘同主项下瘤瘿疾。”

4、《日华子本草》:“消痰,润心肺。末,和砂糖为丸含;止嗽;烧灰油敷人畜恶疮。”

5、《本草别说》:“能散心胸郁结之气。”

6、《本草会编》:“治虚劳咳嗽,吐血咯血,肺痿肺痈,妇人乳痈、痈疽及诸郁之症。”

7、《本草正》:“降胸中因热结胸及乳痈流痰结核。”

8、《本草述》:“疔肿瘤疡,可以托里护心,收敛解毒。”

9、《本草经疏》:贝母,肺有热,因而生痰,或为热邪所干,喘嗽烦闷,必此主之,其主伤寒烦热者,辛寒兼苦,能解除烦热故也。淋沥者,小肠有热也,心与小肠为表里,清心家之烦热,则小肠之热亦解矣。邪气者、邪热也,辛以散结,苦以泄邪,寒以折热,故主邪气也。《经》曰:一阴一阳结为喉痹,一阴者少阴君火也,一阳者少阳相火也,解少阴少阳之热,除胸中烦热,则喉痹自愈矣。乳难者,足厥阴、足阳明之气结滞而不通,辛能散结气,通其结滞,则乳难自瘳。热解则血凉,血凉则不痛,故主金疮。热则生风,故主风痉。

10、《本草汇言》:贝母,开郁、下气、化痰之药也。润肺消痰,止咳定喘,则虚劳火结之证,贝母专司首剂。故配知母,可以清气滋阴;配芩、连可以清痰降火;配耆参可以行补不聚;配归、芍可以调气和营;又配连翘可解郁毒,治项下瘿核;配二陈代半夏用,可以补肺消痰、和中降火者也。以上修用,必以川者为妙。若解痈毒,破症结,消实痰,敷恶疮,又以土者为佳。然川者味淡性优,土者味苦性劣,二者以分别用。

11、《药品化义》:贝母,味苦能下降,微辛能散郁,气味俱清,故用入心肺,主治郁痰、虚痰、热痰及痰中带血,虚劳咳嗽,胸膈逆气,烦渴热甚,此导热下行,痰气自利也。取其下利则毒去,散气则毒解,用疗肺痿、肺痈、瘿瘤痰核、痈疽疮毒,此皆开郁散结,血脉流通之功也。又取其性凉能降,善调脾气,治胃火上炎,冲逼肺金,致痰嗽不止,此清气滋阴,肺部自宁也。

12、《长沙药解》:贝母苦寒之性,泄热凉金,降浊消痰,其力非小,然清金而不败胃气,甚可嘉焉。

7、栽培技术

在川贝母宜冷凉湿润的气候中,要求年均温度0-6摄氏度,最冷月份不低于0摄氏度,最热月份不高于15摄氏度,年降水量不少于毫米,10月份至翌年4月份降水量达全年20%以上的环境;以土层深厚、疏松、富含腐殖质的微酸性土壤种植为好。种子繁殖。7--8月份采收由绿变黄的果实,剥取种子。以种子容积4倍量腐殖土或锯木屑与种子混匀,层积入设置在室内或林下、宽40厘米、深20--30厘米的平底沟或木箱内,积层厚10--20厘米,盖以1--2厘米厚的山草等,保持湿润。积层厚度大于10厘米,则隔周倒种1次。维持层积日均温度4--10摄氏度,变温期6--8周或更长。取胚形态发育成熟的种子,于3--4月份条播或撤播,每亩用种量3--4公斤。播前作畦,宽--厘米,高10--15厘米,畦间步道宽40厘米,畦面撤施过磷酸钙,播后上覆厚1.5--2厘米腐殖质土,再盖上山草,以减少土壤水份蒸发。种子播种第一、二年需生长季枯苗后培土,第二生长季出苗时,追施厩肥或堆肥,出苗6--7周和9--10周时,根外追施磷、钾肥。在秋雨高温季节,杂草萌生、贝母枯苗后鳞茎埋于地下时,耙除几次杂草芽,以减少除草次数。注意防旱、防涝、防溅泥污染。亦可用完整鳞茎、分离鳞片或鳞片切块繁殖。5月份至枯苗前有锈病危害,要清除枯叶,必要时每隔2--3周,用粉锈宁倍液喷洒。自腐病用50%多菌灵倍液浇灌病区。

田间管理

防旱、防洪涝、防溅泥污染。现适宜栽培川贝的地方,多无灌溉条件,要采取覆盖地面减少蒸发,截流溶雪、溶冻水和防止暴雨溅泥。种子播种地第1、2年生长季枯苗后,须培土2-3cm,除第1年生长季不需追肥外,以后各年及鳞茎栽培,在出苗或展叶时,均需追厩肥或堆肥,并应及时除草。为保持土壤结构和良好的生产性能,可实施2茬贝母1茬大麻轮作,麻根留槎或拔除,麻秆作覆盖材料后再翻入土壤。病虫害防治病害有锈病,出苗期,每2-3星期用粉锈宁倍液喷洒1次。白腐病,用50%多菌灵倍液浸种。日灼病,雨季来临前用稿秆碎节覆盖,防溅泥土,发现叶片等处被泥土污染,应及时冲洗。虫害有金针虫、蛴螬、地老虎。

采收加工

采挖季节因各地气候不同而异。野生品多在夏、秋季或积雪融化后杂草未长时采挖。用种子播种栽培的于第三年茎叶祜萎后采挖,除去残茎、叶、根,快速干燥。用鳞茎及分割鳞茎繁殖的于次年采挖。鳞茎鲜重在3克以下的,盛于网袋中,淘洗,扎紧袋口,撞至残根脱落及鳞茎表皮略有擦伤为度,晾干,摊于竹席上,盖以黑布,曝晒呈粉白色。如遇天气不好,撞后摊于筛板上,用无烟热源或烘房于40--50摄氏度烘干。鲜重3克以上者,撞后以硫磺烟熏至断面加碘液不变蓝色,再烘干。不用硫磺熏,干燥困难。

(图片来源于网络)

an

.







































治疗白癜风最好的方法
北京哪家看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beimua.com/ymcf/4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