秒刃刀友分享之道法自然沃夫冈艺术刀的

上篇重点讲了沃夫冈作品的“花”之意象,由于有实物参照,所以篇幅比较多,写得也比较直白,相信刀友们看了或多或少会有一点体会。下篇主要就讲讲剩下的“鸟”、“鱼”、“虫”三大意象,其实主要是“鸟”,其余两个意象沃夫冈用得不算多,相对“花”、“鸟”而言不够典型。

如果一位刀匠只能选一把自己的代表作的话,我相信汉考克会选狗骨头博伊,莫兰会选ST24,无爱会选大熊,沃夫冈的话,我猜一定会选他巅峰时期的创造——wing,也是“鸟”之意象的经典代表。“wing”的意思是飞翔、翅膀,设计诞生于年,窃以为那是他创造生涯中最为出彩的一年。我们先从整体轮廓出发去欣赏这样的作品,例如年AKI的这把:

如果不知道作品的名字,对作者也没有了解的人,看到这张作品图,浮现在脑海里的会是什么?我相信一定会有“飞翔”、“飞鸟”、“流线”之类的字眼。因为作品的整体轮廓和一只飞鸟实在太像了。折刀作品千千万万,为何这把会让人立即联想到这些关键词?窃以为作者在外形轮廓方面把握了三个关键点,也是所有版本的wing基本上都存在的共性特点:

第一,刀刃,参照的是鸟嘴。鸟嘴曲线最核心的特点是上部的弧度要大于下部,尤其在尖端发生快速的下弯,类似钩子的感觉。沃夫冈的wing不管哪个款式,刀刃基本上都是设计成这样的内钩形状。

第二,刀刃根部向内凹的一段弧线,参照对应的是鸟的脖颈。在这把wing上面,这个地方的处理我非常喜欢。我们注意观察,但凡鸟类的脖颈部位,总是有这么一段类似的线条,比如下面这只天鹅:

这段弧线其实非常简单,但是运用在这个刀刃和刀柄之间的连接处,真是恰如其分。而且,基本上每一把wing都会有一段这样的曲线,只不过有时候这段弧线会下移到刀柄的位置,比如下图:

这样正好吻合手指紧握刀柄的弧线,提高握感,在艺术表达的同时又兼具了实用性。

第三:刀柄尾部,对应的是鸟的尾巴。我们留意到,刀柄表面的曲线到了末端位置,一部分向下弯曲,另外一部分向上翘起,两边形成的夹角渐次增大,这其实模拟了鸟尾羽毛的特点,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鸟尾部的羽毛相对翅膀部位的羽毛走向,正是存在这样一个渐变的角度。

然而这又不是仅仅是拟形这般简单。沃夫冈非常巧妙地将折刀的锁定机关隐藏在这一部位,好似其中的一根羽毛,浑然天成,实在让人赞叹不已。

说完整体轮廓的三个精要之处,就其他方面再谈谈另外两点妙处:首先是羽翼线条的精到捕捉。鸟类的羽翼线条有什么关键的特征呢?仔细观察,不难发现:羽翼由多条羽毛并排叠加排列构成,每条羽毛从根部到末梢呈现由细到粗、由聚拢到舒展的变化。可以看到,沃夫冈在作品中通过流畅的线条,在刀柄表面勾勒出的形状(看图中贯穿刀柄的数个流线外形),不也是呈现同样的特点?复数+并叠+根部聚拢末端舒展,正是羽翼的核心特征。

其次是闭合状态下传神的外观设计。看下面这一张图,wing闭合起来的样子,是不是让你觉得和一只将脑袋埋入收拢着的翅膀中的鸟非常类似?或者让你联想到一只闭合的翅膀?这究竟是什么原因?

让我们来细看鸟翅膀羽毛的排列特点吧:

图中鸟类翅膀的关节处我标上了黑色的点,可以看到,整个翅膀上一根根的羽毛的走向,基本上是以黑点为中心,呈不同角度向外发散。那么如果这个翅膀闭合之后呢?图不好找,但是大家应该都能想象得出来:黑点外侧,也就是翅膀尖的羽毛将和翅膀根的羽毛走向保持一致。翅膀的打开到闭合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翅膀上各条羽毛的走向从不一致趋向一致的过程。

让我们回到wing这把作品,刀柄上的曲线前面已经讲过了,复数+并叠+根部聚拢末端舒展这三大羽翼的特性表达的非常到位,但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在刀刃上也有几道类似的曲线?窃以为这几道曲线,和前面提到的模仿脖颈的内凹弧线一样,是整个wing里面看似不起眼,但最为匠心独运的设计。刀刃和刀柄的这几道曲线,都发轫于刀的主轴部位,在打开状态下,曲线分别向着不同(基本上是相反)的方向舒展,但是在刀闭合之后,曲线的舒展方向就从原来的发散进而归于一致了,这和翅膀从打开到闭合过程中羽毛的走向变化是不是非常类似?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刀刃部的曲线和刀柄曲线在折刀闭合后,由于切线位于不同的两边,两组曲线形成环抱之势,“蓄”和“收”的感觉就体现得更为明显,和折刀打开时的舒展、张扬形成强烈的一静一动的对比,妙不可言。事实上,我个人更喜欢wing的闭合状态。

关于沃夫冈的“鸟”之意象,说到这里应该也差不多了。最后再一笔带过地简单说说最后的“鱼”、“虫”两个意象。“鱼”之意向主要是流线形的轮廓与鱼类相似,或者在刀的某些部件如护手或尾铁之上做文章,勾勒出类似鱼鳍鱼尾的线条。沃夫冈有一部分这样的作品,相信对他有一定了解的朋友应该不会陌生。举例如下图,折刀的尾部与金色海豚的尾巴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至于最后一个“虫”之意象,和其他三个广为人知的意象不同,完全是我思考过程中为了凑足“花鸟鱼虫”,偶然发现的。沃夫冈自年后的作品设计,在整体外形上少有大的创意突破,但是却在镶嵌组合方面颇有创新。“虫”之意象恰恰就是通过镶嵌予以表达的。我们知道沃夫冈喜欢用彩色的贝母作为镶嵌材料,贝母表面的特殊光泽,和沃夫冈流畅的曲线、曲面处理相结合,是不是和甲虫光泽流转的外壳十分相似?看看下面的作品示例:色泽丰富的两片贝母,处理成向外隆起的曲面,左右对称地排列,很容易就让人联想起甲虫的两片翅膀。

自此四大意向已解读完毕。沃夫冈是我最喜欢也最佩服的刀届艺术家,综合前面对他作品的剖析,他的过人之处主要有三点:一是艺术抽象能力极强。在“花”、“鸟”意向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往往欣赏他的作品的人都会有一种感觉,就是作品好像在表达某种东西,或是绽放、或是凋零、或是舒展、或是飞翔,这种观感很强烈,但是表现手法含蓄而高明。沃夫冈实际上是将这些自然界中的意象摸熟吃透之后,将其最核心的特征抽象出来,运用到作品的设计当中,这比直接拟形高明了不知多少。比如sprung剑刃的特殊打磨、wing的刀刃刀柄曲线勾勒,寥寥几笔,看似简单,实则不凡。这正是“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最佳写照。

二是手艺精湛,功底深厚。沃夫冈是不使用任何电动工具的,在INS看过他晒的制作过程,几十把功用尺寸不一的锉刀用得纯熟无比,实在让人惊叹。他的作品很多设计得天马行空,运用了大量的曲线和高落差曲面,还有不同材质的镶嵌组合,难度很高,也实在没有办法借助于电动器具。用一句话概括他作品的工艺水准,那便是:锋锐处凌厉分明,柔美处流畅自然。用一双手和最基础的工具将金属的至刚和至柔这两个极端的特性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不愧顶级大师之誉。

三是不论万千变化,我自主题如一。前面的两点过人之处,得其一者殊为不易,二者皆得则可开宗立派。然而这第三点,窃以为是他在群星璀璨的刀届名匠中能够脱颖而出,直登顶峰的重要原因。如果纯从艺术价值、艺术水平来评判刀匠,我认为可以分为这几等层次:

第一层,无创见、无个人特色、多为模仿,这样的刀匠即使做工精湛,最多也是熟手匠人的层次,称不上大师。第二层,有独特设计、有个人特色,但作品大部分仍拘泥于原有框架,大多仅仅是不同材料、雕刻、修饰、打磨方式的重新排列组合,鲜有大的突破。基本上绝大部分有一定名气的刀匠基本都属于这个层次。当然,这个划分纯从艺术性出发,完全不考虑其他,事实上这个层次的个别刀匠依靠独特的原创设计、深厚的行业资历、庞大的影响力、超凡入圣的工艺水准,按照综合全面的价值判断标准,其实也能位列金字塔尖,只不过在艺术性这一方面显得逊色罢了。

第三层,创意独特、特色鲜明、且奋力自我突破,求新求变,然而缺乏统一的艺术主题,如同脱缰野马,过于发散。达到这个境界的人已经非常少,要判断一个刀匠是否至少位于这个层次有个很简单的方法:是否每把作品基本上都不重样,甚至每把都是全新的设计。这一点非常困难,自己代入刀匠的角色,想象一下如果我要突破存世所有刀具的潘篱,设计出一把从来没有过的刀型,兼具美感,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况且还要不停地自我突破。但是位于这一层次的刀匠,大部分我认为是为了突破求变而突破,作品与作品之间缺乏统领整个职业生涯的艺术主题将它们连接起来。

第四层,有创意、有设计、不停突破、变化万千,但都归于统一的艺术主题之下。说到这里大家应该都知道这里说的就是沃夫冈了,这统一的艺术主题,便是“花鸟鱼虫”,或者说得更准确一些,是“自然与生命”。纵观他迄今为止的整个职业生涯,自探索期结束之后制作的作品,大部分都可以归拢在这一艺术主题之下,只不过表现的手法有直接和抽象之分罢了。达到这一境界的刀匠放眼整个刀界,屈指可数。求新求变求突破已经相当困难,在万千的变化之中保持不变的核心主题更是难上加难,用孔子的话说,那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随心所欲,不逾矩”。

上下文寥寥数千言,勉强把自己对沃夫冈的理解倾述得七七八八了。写这篇文字,主要还是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人对这些顶级刀匠的作品有所了解。

本文为刀友来稿作品。编辑秒哥,作者ES,任何媒体或者







































白癜风怎么能治好
白癜风专家百姓放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beimua.com/ymcf/12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