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南地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治区下辖的一个地区,位于冈底斯山至念青唐古拉山以南,雅鲁藏布江干流中下游地区,北接西藏首府拉萨,西与日喀则市毗邻,东与林芝地区相连,南与印度、不丹两国接壤,山南地区拥有多公里长的边界线,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是中国的西南边陲。
山南是藏民族的摇篮和文化发祥地,西藏历史上的众多杰出人物都诞生在这里,有聂赤赞普等。山南有众多的文物古籍和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境内有众多西藏人民信仰的神山、圣湖以及西藏第一宫、第一殿、第一寺等。境内有拉萨贡嘎国际机场。
中文名称山南地区
外文名称ShannanPrefecture
行政区类别地区
所属地区西藏自治区
下辖地区乃东县、琼结县等12个县
政府驻地乃东县
电话区号
邮政区码850
地理位置中国西南地区、西藏自治区南部
面积7.万平方公里
人口37万人(年)
方言藏语
气候条件温带干旱性高原气候
著名景点桑耶寺、雍布拉康、羊卓雍湖、雅砻风景名胜区
机场拉萨贡嘎国际机场
车牌代码藏C
1.历史沿革
山南地区是西藏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传说当中神猴同罗刹女结合而诞出藏民之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大约在四、五万年以前,雅砻一带就有藏族先民繁衍生息。
先民们在鸟兽群集、果木丛生的雅砻河谷过着以树叶为衣、野果为食的群居采集生活。经过漫长岁月,逐渐学会了制作弓箭、石器等工具,学会了饲养牦牛等动物和种植青稞等作物。今泽当附近萨热村的一块土地“索当”,是传说中西藏的第一块农田。
约在公元前2世纪初叶,居住在雅砻一带的人们逐渐形成部落,早期悉补野部落的首领第一代赞普聂赤统一牦牛部落,建立联盟政权,并确立了子孙世袭赞普制度。
从第八代赞普布德贡布杰到第十四代赞普伊肖烈,在雅砻河流域的青域先后兴建达孜、桂孜、扬孜、赤孜、孜母琼结、赤则崩都等6宫,把琼结作为雅砻部落的大本营。第八代赞普布德贡布杰在雅砻地区组织民众兴修水渠,将山水引入平地,开垦出块块农田,并自制木犁耕地。
第十一代赞普茹烈,制订了以二牛一日耕的地为耕地面积单位,以“推”(藏语音)为计算牲畜头数的计量单位。到第二十七代赞普拉托托日年赞时期,佛教传入雅砻河俗,赞普将“天竺”僧人带来的经书、法器称为“宁布桑娃”,供奉在雍布拉康。
6世纪左右,雅砻一带进入奴隶社会,居民已能冶炼铁、铜、银,制造金属武器。第三十一代赞普囊日松赞时期不断扩张领地,使雅砻部落成为西藏最强大的部落。7世纪中叶,第三十二代赞普松赞干布先后征服苏毗、羊同及其他小部落,统一西藏高原,建立吐蕃政权,并逐步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琼结向拉萨地区转移。
唐代,吐蕃初期将全境划为五茹(后为六茹,增加象雄茹),即卫茹、约茹、叶茹、拉茹、苏毗茹。今山南地区由约茹管辖。乃东县昌珠乡是约茹的统治中心,设有正副茹本管理约茹事务。赞普们经常在雅砻举行重大活动。
8世纪初,今山南桑耶地方是吐蕃赞普牙帐所在地之一,赞普赤松德赞出生在这里。赤松德赞执政40余年,吐蕃势力曾鼎盛一时。同时,赤松德赞还在哈布日山下建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三宝俱全的寺院——桑耶寺,七名藏族人剃度为僧(即“七觉士”)。赤松德赞从印度和大唐请来大批高僧,在桑耶寺翻译佛经,阐释教义,弘扬佛法,为佛教在西藏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在吐蕃繁荣背后,广大奴隶、平民却备受苦难。年,爆发奴隶平民起义。今山南的乃东、琼结、扎囊一带是起义军进攻的主要目标。奴隶平民起义后,在西藏形成了11个割据统治的地方势力。
各割据势力互相斗争,长期混战,人民陷入战乱和灾荒不断交替的苦难之中。山南地区形成以觉沃王系割据的地方势力。11世纪,玛尔巴和米拉日巴等高僧在山南创立噶举派。年,帕木竹巴(简称帕竹)在噶举派中独树一帜。
南宋嘉熙四年(年),蒙古王子阔端派兵进入西藏,后经凉州会盟等,西藏纳入元朝中央政府有效管辖,结束了西藏多年分裂割据局面。元世祖至元五年(年),元朝中央政府在西藏进行第三次户口清查,将西藏地方划为十三万户。
山南属十三万户的帕竹、亚桑、羊卓、唐布切、恰域的领地。帕竹万户领地约在今泽当一带,有户;亚桑万户领地约在今乃东亚堆一带,有户;羊卓万户领地约在今浪卡子县一带,有户;恰域万户领地约在今隆子县一带,有户;唐布切万户领地在今琼结县境内,是当时势力较小的万户。同年,帕竹被元朝封为万户,到第五世法王扎巴仁青开始自行兼任政教职位,正式成为政教合一的统治实体。
元英宗至治二年(年),降曲坚赞就任帕竹万户长之职。他励精图治,兴修水利,整田积肥,发展农牧业生产,整修道路和庄房,使雅砻河谷呈现繁荣景象。元至正十四年(年)降曲坚赞推翻萨迦地方政权,派人向朝廷纳贡,请求封赏。
元朝赐封其为掌管西藏的大司徒,接管西藏地方政权事务。大司徒降曲坚赞执政后,废除万户制度,推行封建农奴庄园制,规定宗为基本行政单位,在乃东、贡嘎等地设置13个宗,委派各宗本,并赐给下属有功之臣大大小小的谿卡。同时,在乃东扩建帕竹地方政权的宫殿王城。帕竹政权共传12代,统治西藏年,被第悉藏巴政权取代。
明崇祯十五年(年),在蒙古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的支持下,五世达赖推翻第悉藏巴政权,建立“甘丹颇章”地方政权。五世达赖是琼结人,曾游历山南境内的多数山川寺庙。五世达赖时,山南许多著名寺院都有过较大的修缮和扩建。期间,五世达赖授予拉加里法王统治拉加里地方的世袭权,使拉加里从萨迦和帕竹政权时期的相对独立变成半独立状态,接受格鲁派约束。
七世达赖格桑嘉措执政时期,遵照清朝乾隆皇帝的谕旨,于年成立噶厦。噶厦下设“基巧”、“宗”两级机构。山南基巧辖10余个宗,其中乃东、琼结、贡嘎由驻藏大臣直接监管。
民国元年,年,西藏地方政府在山南设立基巧又称洛基,驻地泽当,辖13个宗。之后,山南的行政区域作过数次调整。山南基巧辖宗按其大小分为三等。
年,山南基巧辖温宗、多宗、桑日宗、隆子宗、沃卡宗、嘉玉谿卡、拉加里、觉拉谿卡、乃东宗、错那宗、桑耶宗、泽当宗、贡嘎宗、颇章谿卡、堆谿卡、琼结宗、亚堆宗、门达旺、扎期谿卡、浪卡子宗、扎囊、玲谿卡、哲古谿卡、白地宗、达玛谿卡、夏洛谿卡、拉康、麻江宗、生格宗、杰德秀共30个宗。后来划入山南加查县和朗县的加查宗、拉绥谿、古如朗杰宗、朗宗、金东谿等,当时属塔工基巧。
年5月23日,西藏和平解放。12月底,中共西藏工委财委派驻山南采购站。年,中共江孜分工委成立,山南属中共江孜分工委管辖。
年8月29日,成立山南基巧办事处。至11月,下辖加查宗、隆子、乃东、贡嘎、拉加里、多宗、琼结、扎囊、温宗办事处。年,所有宗办事处撤销。年4月,成立山南地区军事管制委员会,下辖加查、隆子、乃东、贡嘎、拉加里、多宗、琼结、扎囊、哲古、洛热、桑日、朗宗12个宗。
年4月6日,成立山南军事管制委员会,对山南地区实行军事管制,领导山南的平叛改革工作,同时宣布解散山南基巧办事处及各宗(谿)政府。5月,经中共西藏工委批准,将山南行政区划为12个县,62个区,个乡。12月22日,成立山南专员公署。
年,属江孜专区管辖的打隆县并入浪卡子成立浪卡子县,划给山南地区管辖,山南辖13个县。
年,山南地区办社工作全面铺开。年3月,山南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后,取代中共山南地委和山南专署,行使党政职权。年7月,地区成立革委会党的核心领导小组。
年3月29日,成立山南地区革命委员会。下辖12个县革命委员会。
年2月8日至10日,召开山南地区首届党代会,恢复成立中共山南地区委员会,撤销地区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领导小组。
年10月,山南地区革命委员会改称山南地区行政公署。
2.行政区划
截至年,山南地区下辖12个县,地区行政公署驻乃东县泽当镇,全地区共有12个县,24个镇,56个乡,个行政村。
乃东县:面积平方千米,县人民政府驻泽当镇。
扎囊县:面积平方千米,县人民政府驻扎塘镇。
贡嘎县:面积平方千米,县人民政府驻吉雄镇。
桑日县:面积平方千米,县人民政府驻桑日镇。
琼结县:面积平方千米,县人民政府驻琼结镇。
曲松县:面积平方千米,县人民政府驻曲松镇。
措美县:面积平方千米,县人民政府驻措美镇。
洛扎县:面积平方千米,县人民政府驻洛扎镇。
加查县:面积平方千米,县人民政府驻安绕镇。
隆子县:面积平方千米,县人民政府驻隆子镇。
错那县:面积平方千米,县人民政府驻错那镇。
浪卡子县:面积平方千米,县人民政府驻浪卡子镇。
3.人口民族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山南地区总人口人;其中乃东县人、扎囊县人、贡嘎县人、桑日县人、琼结县人、曲松县人、措美县人、洛扎县人、加查县人、隆子县人、错那县人、浪卡子县人。有藏族、汉族、门巴族、珞巴族等14个民族,其中藏族占96%。
年,山南地区总人口37万。
4.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山南地区位于东经90°14至94°22、北纬27°08至29°47之间,地处青藏高原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脉以南的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北接西藏首府拉萨市,西与西藏自治区境内的日喀则市毗邻,东与西藏的林芝地区相连,南与南亚次大陆的印度、不丹两国接壤,其面积达7.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西藏自治区总面积的十五分之一。山南地区拥有多公里长的边界线,南面与不丹国接壤,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是中国的西南边陲。
山南地区
山脉
山南地区属于典型的藏南谷地,地势自西向东逐渐降低,平均海拔在米左右。山南地区雪山冰川众多,海拔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10多座,其中对外开放的山峰有5座,分别位于错那、洛扎、浪卡子三县境内,平均海拔近米,最高米。此外还有位于乃东和桑日县境内的雅拉香布雪山和沃德贡雪山,平均海拔0米以上,原始冰川终年不化。
水文
山南地区江河稠密,全地区最大的河流雅鲁藏布江中游地段在山南形成公里的宽广地带,最宽处达7公里,流经贡嘎、扎朗、桑日、加查、曲松、乃东、浪卡子七县,滋养着沿江两岸万亩人工林地。全地区共有大小河流41条,其中雅砻河、温区河、沃卡河、增其河流域旅游资源集中。全地区有大小湖泊数十个,其中以富有神奇色彩的圣湖拉姆纳错,素有“碧玉湖”之称的羊卓雍湖和“草原明珠”哲古湖最为著名。
气候
山南地区属温带干旱性气候,南部边境地带属高原亚寒带半干旱气候。年均降水量不到毫升,雨季多集中在6至9月。全地区全年日照时间为2-小时,年平均气温最低为6℃,最高8.8℃;最高气温31℃(加查),最低气温零下37℃(错那)。年均风速在3米/秒左右,最大风速为17米/秒,风期主要集中在12月至次年3月。
5.自然资源
植物资源
山南地区在栽培植物方面,盛产青稞、小麦、蚕豆、豌豆、玉米、荞麦、油菜等作物,是西藏粮油的主要产区之一;蔬菜有萝卜、土豆、白菜、辣椒、豆角、西红柿、南瓜等;水果有苹果、梨、核桃、桃、葡萄等。野生植物资源极为丰富,仅药用植物就有几百种,著名的药材有虫草、贝母、丹参、当归、党参、枸杞、大黄、雪莲等。主要林木有杨、柳、落叶松、铁杉、冷杉、柏树、白桦等。
动物资源
山南地区家养动物有山羊、绵羊、黄牛、牦牛、犏牛、马、驴、骡、猪、鸡、鸭等。野生动物有国家二类保护动物黑颈鹤、盘羊、野牦牛、藏羚羊;此外还有獐子、鹿、黄羊、野牛、熊、豹、猴子、猞猁、水獭、雪猪、雪鸡、马鸡、野鸭、天鹅、蛤蚧和鱼类等。
矿产资源
山南地区已发现的矿产资源有铬、金、铜、铁、锑、铅、锌、锰、云母、水晶、玉石、大理石等。其中,铬矿储量探明有万吨,占全国总储量的35-45%,平均品位达45%以上,是全国最大的铬矿资源基地。[3]山南地区地处冈底斯成矿带、雅鲁藏布江成矿带、喜马拉雅成矿带,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已发现矿产37种,矿产地处。优势矿产有铬铁、铅锌、岩金、铜,具有潜在优势的有石灰岩、水晶、矿泉水、大理岩、地热等矿产。
铬铁矿:主要分布于曲松、扎囊、乃东、桑日、加查等县境内,累计探明资源量万吨,保有量万吨。预期到年新增资源量万吨,远景资源量可望突破吨。
铅锌矿:主要分布于隆子、错那、措美、洛扎等县境内,累计探明资源量万吨,保有量万吨。预期到年新增资源量万吨,远景资源量可望突破万吨。
岩金矿:主要分布于加查、隆子、浪卡子、措美、错那、曲松县境内,累计探明资源量19吨。预期到年新增资源量45吨,远景资源量可望突破80吨。
铜矿:主要分布于乃东、桑日、扎囊、贡嘎等县境内的江北沿线区域,累计探明资源量49万吨。根据勘查,预计预期到年新增资源量57万吨,远景资源量可望突破万吨。
水资源
山南地区河流、湖泊众多,水资源非常丰富,湖泊蓄水量亿立方米,冰川蓄积量约10亿立方米,地下水约亿立方米,年平均径流量.2亿立方米。全地区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万千瓦。
土地资源
山南地区共有耕地万亩,土地肥沃,历史上有藏南谷地、西藏粮仓之称,现在也是西藏主要商品粮基地之一。
林木资源
全地区共有森林面积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约5%。森林青山蓄积量万立方米。林地占整个国土面积的39%。
6.经济
综述
年,山南地区生产总值完成生产总值86亿元,增长17.7%;财政收入、税收收入高位增长,预计财政收入7.9亿元,增长31%;预计税收14.7亿元,增长69.6%。[6]民营经济和招商引资继续增长。全年登记注册私营企业和注册资金分别增长61。72%、%。招商引资持续深入,到位资金24.7亿元、增长71.53%。[6]生产总值17.7%的增长速度;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4%;财政收入增速达26%;农牧民人均收入增长18%。三次产业比重为5.8:47.7:46.5。
第一产业
年,山南地区种植优质青稞6万亩、红土豆1万亩、养殖禽类.5万只、改良黄牛4.5万头;建成乃东、隆子青稞加工基地,完成了“藏地圣田”等商标注册。
工的水利项目共计达到48个(其中续建项目8个、新建项目40个,批复总投资6.74亿元),全年累计完成投资4.28亿元,超全年计划完成投资3.74%,较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4.75%。水利项目带动农牧民增收万元,与上年同比增长21.9%。落实了3批兴边富民项目,共个项目万元。其中,第一批落实67个项目万元;第二批落实项目81个资金达万元;第三批落实23个项目资金达万元。争取落实了特色产业项目1个资金万元。
第二产业
年,制定了“工业强地”战略实施意见,能源、矿产、建筑建材、藏医藏药和民族手工业等重点产业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2亿元,增长25%。
第三产业
年,山南地区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增长2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1亿元,增长18%;举办了中国西藏雅砻文化节和全区首届民歌大赛,打造了《雅鲁藏布》等一批文艺精品,全年接待游客.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1亿元,分别增长19%、29%。
7.社会事业
教育
年,山南地区落实资金1万元,确保了名考上大学的农牧民子女全部入学。
社会保障
年,山南地区圆满完成了全民健康体检,免费救治先心病患儿40名、唇腭裂患儿7名、白内障患者名,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同比分别下降34.74/10万、18.65‰。千名干部下基层为民服务实践活动成效显著,结对认亲户人,投入资金1.23亿元为群众办实事2余件。
基建
年,山南地区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泽当镇部分道路、公交站点、公厕建成并投入使用,泽当镇市政设施和绿化设施以及医废处置中心实现市场化托管运营,各县城镇市政功能明显提升。
完成49个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和个边境县自然村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建成农村危房改造建筑节能示范户户、农村户用沼气座、乡镇邮政网点62个和乡镇通畅工程13条,行政村安全饮水覆盖率、通公路率、通电率和通电话率均达到%。
人民收入
年,山南地区农牧民人均收入元,增长18%;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元,增长10%。
就业
年,山南地区城镇新增就业人,山南籍应届大学毕业生全部就业、往届基本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1%以内。
8.民俗文化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山南因拥有众多个“第一”而被公认为“西藏民族文化的摇篮”。如西藏第一位国王——聂赤赞普;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第一座佛堂——昌珠寺;第一块农田——索当;第一座寺庙——桑耶寺;第一部经书——邦贡恰加;第一部藏戏——巴嘎布等,均诞生在山南。
藏戏:藏戏是以民间歌舞的形式表现文学内容的综合艺术。吐蕃时期以来,后藏民间歌舞艺术不断发展,后来又出现了拟图腾面具舞蹈、白面皮面具艺术表演、跳神艺术,以及民间的说唱艺术等,这些民间及宗教艺术中包含着一些戏剧因素。经过历代民间艺人和知识分子的努力,创造了藏戏艺术。
人们一般把日喀则作为藏戏的发祥地,把汤东杰布奉为藏戏始祖。汤东杰布系日喀则地区昂仁县人,他利用当时民间和宗教艺术中的某些戏剧萌芽或形式发展了藏戏艺术。五世达赖倡导举办藏戏节,促进了藏戏的交流与发展。
望果节
“望果节”是藏族人民预祝农业丰收的日子。“望”,意为“田地”,“果”意为“转圈”。“望果”从字面上讲,就是“转地头”。“望果节”没有固定的日子,一般在谷物成熟之际举行。根据农事的安排不同,过节的日期也各不相同,如拉萨从阳历八月一日开始,江孜、日喀则等地则在阳历七月中旬,节期三、五天不等。过了望果节便开始紧张的秋收秋种。
“望果节”已有一千五、六百年的历史。据《笨教历算法》记载,为了确保粮食丰收,藏王布德贡杰便向笨教教主请求赐以教旨,教主根据笨教教义,让农民绕田地转圈,求“天”保丰收,这就是“望果”。但这个时期,“望果”还不是一个正式的节日,而是收割前的一种活动。八世纪后期,是以莲花教主乌坚白玛为首的宁玛教派兴盛时期,“望果”活动也带上了宁玛派的色彩。
使符念咒是宁玛派的特点,这时的望果活动便一定要念咒来保佑丰收。十四世纪时,格鲁教成了西藏的主要教派,“望果”活动又更多地渗进了格鲁派的色彩。例如,在游行队伍之前,要举佛象、背经文。现时的“望果”活动,已经成为传统节日,娱乐活动的内容也比过去有所发展,增加了赛马、射箭、唱藏戏等内容。
门巴族婚礼
在西藏东南部,有一片叫做门隅的地方。门隅地处喜马拉雅山东段南坡,气候温和,树木葱笼,流泉飞瀑,江湖密布,终年鸟语花香,四季如春。生活着门巴族。门巴族人迎亲时,男方不仅派出了专人,还要在迎亲途中三次摆酒迎接新娘及女方客人,这便是颇具特色的功羌松一一三道迎接酒。若三道酒都顺利通过,婚礼则成功有望。
新娘一行人到达新郎家入座后,酒女们立刻献酒,边敬酒边唱悠扬的萨玛酒歌。待新娘喝完一碗洗尘酒后,朗朗便带新娘入室,帮助新娘把从娘家穿戴来的衣服首饰全部脱去,从内衣到首饰里里外外换上婆家的一套东西。换衣可谓是干净彻底,大有使新娘脱胎换骨、重新做人的意味。这一习俗是奇特而罕见的,十分耐人寻味。
门巴族婚礼上的换衣习俗以及女家亲戚在婚礼期间的一系列活动,形象地记录和反映了历史上父权与母权激烈斗争的史实。新娘换好衣服后重新入座,这时一直没露面的新郎才出场同新娘坐在一起,喝东羌〈交杯酒〉。媒人向一对新人敬酒祝福,人们唱起了《吉祥歌》。
藏族膳食特点:食品包括糌粑、酥油、酥油茶、甜茶、牛肉、奶渣、青稞酒、豌豆、蚕豆、圆根等。特别是糌粑、酥油茶、甜茶、青稞酒更具有民族饮食文化特点。一千多年前,乃至更长的时期,这些食品就是藏族人民的主要食物。
着装习俗:藏族服装具有悠久的历史,肥腰、长袖、大襟是藏装的典型结构。牧区的皮袍、夹袍,官吏、贵族的锦袍及僧侣在宗教节日活动中的服装具有这种特点。拉萨、日喀则、山南等地区的“对通”(短衣)也有此特点。
至于工布地区的“古秀”,其基本结构也是和肥腰、大襟类更简化了,这种服装不但省去了袖子,而且把衣襟和前身合并在一起了。藏族服装穿直统肥袍行走是不方便的,腰带就成了必不可少的用品。腰带和靴子又是附着饰品的主要穿戴。各种样式的“罗松”(镶有珠的腰佩)系在腰带上垂在臀部,形成各种各样的尾饰。各种精美的“止穷”(类似匕首)也都系在腰带上。
9.旅游景点
羊卓雍措:羊卓雍湖,也称羊卓雍措(当地人通常简称为“羊湖”),因为藏语“措”就是“湖”的意思。从地理上划分属于山南地区的浪卡子县。羊卓雍湖,藏语意为“天鹅池”,是西藏三大圣湖之一,湖面海拔米,东西长千米,南北宽70千米,湖岸线总长千米,总面积平方千米,湖水均深20-40米,是喜马拉雅山北麓最大的内陆湖。羊湖汊口较多,像珊瑚枝一样,因此它在藏语中又被称为“上面的珊瑚湖”。
雍布拉康
雍布拉康位于山南乃东县东南约5公里处,一个名叫扎西次日的小山上。整个建筑形似碉堡,高耸于山顶,十分显眼,是西藏最早建筑的宫殿。“雍布”藏语中意为母鹿,因扎西次日的山势形似母鹿而得名;“拉康”意为神殿,扎西次日山东北方向约余米的地方有一名为“噶尔泉”的泉水,四季长流不息,据说此泉水能治百病,到雍布拉康朝拜的老百姓多来此喝水净身。雍布拉康是吐蕃第一任聂赤赞普居住的宫殿,已有多年的历史,殿内供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等塑像。
雅砻风景名胜区
雅砻河风景名胜区,位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正南的乃东、扎囊、加查、洛扎、贡嘎等六个县境内。雅砻河风景名胜区雪山冰川、田园牧尝河滩谷地、古老文化遗址和民风民俗等构成一幅幅神秘、古朴而壮丽的画面。区内植物种类丰富,植被随海拔变化呈垂直带分布。河谷地区带季雨林,被誉为西藏的西双版纳。人文景观体观了藏民族最早在山南地区的文明。桑鸢寺,为西藏第一座寺庙,坐落扎囊县境内雅鲁藏布江北岸。古称乌登勃来。
藏王墓
藏王墓系公元七一九世纪各代吐蕃赞普的陵墓群,位于山南琼结县宗山的西南方,现属琼结县琼果区,前临雅砻河,背靠丕惹山(意为增长之山)。是西藏保存下来的规模最大的王陵。整个陵墓群面积约一万平方米,各墓封土高大,高出地表约10米左右,远望犹似一座座起伏的小山。墓顶呈平顶形,跟内地馒头形封土显然不同,封土经夯实,夯层清楚,每层厚度约20-40厘米。靠近河边有一座大墓,据说是松赞干布之墓。
贡布日神山
贡布日神山-位于雅鲁藏布江南侧,紧临泽当。是西藏著名的神山之一。贡布日山有三峰,第一峰是央嘎乌孜,第二峰是森木乌孜,第三峰是竹康孜,三座山峰上有洞穴相连。此山有大量寺院分布。
猴子洞
贡布日山有三座峰,第一座峰是央嘎乌子,第二座峰是森本乌孜,第三座峰最高,叫竹康孜。称猴变人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传说远古时期,在荒无人烟的雪域高原,一个神猴禀承观世音菩萨之命来到贡布日山上修行,此时一个罗萨女来到拂猴身边,要求与神猴结合,否则她只能与魔鬼结合,生下无数魔子魔孙,残害生灵。
神猴本着:与人为善,普渡众生的教义,在征得观世音菩萨许可后神猴与魔女喜结良缘并生下六只小猴,后来繁衍成了西藏人类社会。狲猴与逻萨女结合,繁衍后代的神圣地点一一猴子洞至今仍然存在,位于贡布日此腰上。
吉堆吐蕃墓群
吉堆吐蕃墓群分布于西藏自治区洛扎县吉堆乡政府所在地南侧土坡上,建于唐朝(公元年-年)。吉堆吐蕃墓群共有墓葬48座,以一号大墓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墓葬封土为覆斗状,平面则为梯形。封土采用夹石夯筑的方法。在墓群东西两面,备有一处摩崖石刻和碑文,其石刻内容和碑文一致,记录吐蕃时期一位赞普(君王)和大臣德乌穷之间的誓文。
拉姆拉错:加查的神湖拉姆拉错称得上是全藏区最神秘的地方,碧绿的水面只有1平方公里,行进的路上却有长达几十公里的“战壕”路。沿途有水晶宫般的沃德贡杰雪山、经幡飘摇的布丹拉山口,生长着牧场与溪流的崔久沟。加查的藏语含义是“汉盐”,相传文成公主路经此地,把一块盐放在一个洞里,从此洞里就流出了盐水。
拉加里王宫遗址:
宫遗址位于西藏自治区曲松县城南侧,建于13世纪,是吐蕃王室外后裔家庭势力在历经萨迦和帕竹政权后保留下来的王权象征。现存建筑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建筑藏语称“扎西群宗”,始建于13世纪,现存最高为12米的宫墙残段和南、北大门;中期建筑藏语称“甘丹拉孜”,建于15世纪;为拉加里王宫遗址现存的主体建筑,由王宫、仓库、拉康(宫殿)、广场、马厩等组成,原为5层,现存3层。
朗赛林庄园
庄园地处山南地区扎囊县朗赛林乡,与著名的桑耶寺隔江相望,主楼高达七层,为西藏最古老、最高耸的高层庄园建筑之一。朗赛林庄园是在扎西若丹庄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扎西若丹庄园建在现朗赛林乡拉巴村,主楼为四层,由疆·扎西若丹创建。
随着封建庄园势力的壮大,奢侈欲望的无穷,扎西若丹庄园的规模已不是贵族的理想乐园。于是,经那曲杰又在扎西若丹庄园以北的开阔地方重建了一座主楼为七层的庄园即朗赛林庄园。其时间大约在帕竹王朝时期。
敏珠林寺
敏珠林寺是藏传佛教宁玛派的六大寺之一,由鲁梅·慈臣协绕首创于10世纪末,现位于西藏山南扎囊县扎囊河以东的扎期区。公元年,五世达赖的经师、宁玛派的一位伏藏大师仁增·吉美多吉重建敏珠林寺。7年毁于战火,年再度重建。现面积约10万余平方米。敏珠林寺以注重研习天文历算、主持藏历编纂、藏文书法和藏香制作而著称。
恰嘎曲德寺
恰嘎曲德寺-桑日县绒乡境内,占地面积平方米,建于16世纪末,属格鲁派。为受第三世达赖喇嘛旨意而兴建的格鲁派寺院。寺内壁画众多,题材广泛。现僧舍已毁,主殿保存较好。
青朴修行地
青朴修行地-藏传佛教最著名的隐修地。位于雅鲁藏布江北岸,桑耶寺东北方向约十四公里处的山谷中,海拔4米。在藏语中,“青”指这里的青氏家族,“朴”是山沟上部之意。寂护、莲花生等高僧大德先后在这里修行,留有众多圣迹。
桑耶寺
桑耶寺素有“西藏第一座寺庙”的美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山南扎囊县雅鲁藏布江北岸的扎玛山麓,建造于大约公元8世纪中叶的吐蕃王朝第五代赞普赤松德赞时期。桑耶寺有许多名字,古称“乌登勃来”,藏文寺名为“吉祥永固天成桑耶大伽蓝”,
或者“邬策钦莫寺”,还有“无边寺”、“存想寺”、“三样寺”等名称,它是藏传佛教历史上第一座“佛、法、僧”三宝俱全的寺庙,很多旅行书上都会提到这一点。桑耶寺于公元年开始兴建。寺院选址于藏王赤松德赞的出生地,藏王赤德祖赞的冬宫附近。由莲花生大师主持桑耶的建设,建筑仍保持寂护大师的原设计,赤松德赞亲自主持了奠基。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