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那有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bdfyy/dbfzl/
今天的城市更新,不光是一个“城市修复”的过程,也是一个“经济修复”的过程。城市更新不光要研究“壳”的问题,还要研究“瓤”的问题。
后疫情时代,如何让“城市更新”成为“经济修复”的重要动力之一?如何激活旧有城市空间,实现从“壳”的更新到“瓤”的蜕变?
华高莱斯董事长兼总经理李忠先生在“中国城市有机更新与消费场景营造大会”上的主题演讲——《用城市更新营造高品质科创空间》,或许可以给大家一些启示。
现将李忠先生在大会上的发言内容整理发布,以飨读者。
以下是大会演讲内容整理(一):
1
李忠观点
城市更新不仅是“城市修复”,
更是“经济修复”
(以四川成都武侯区为例)
我今天给大家分享的主题是《用城市更新营造高品质科创空间》。
事实上,今天的城市更新,不光是一个“城市修复”的过程,也是一个“经济修复”的过程。只不过在“经济修复”的过程中,就像刚才秦虹主任所说的,过去,我们是在“空地上建城市”,现在则是在“城市上建城市”。从“空地上建城市”到“城市上建城市”,花费成本更高,得有更高的经济密度来支撑成本。因此,对税收亩产的要求更高。换句话说,城市更新不光要研究“壳”的问题,还要研究“瓤”的问题。
那么,什么产业能支撑这更高的更新成本呢?高科技!李彦宏说过一句话,他说高科技之所以是高科技,是因为它有高利润。
我给大家说两个例证:
一个是,北京副市长卢彦在一次采访中说道:“产值达到亿,首钢用了71年,联想用了17年,而小米只用了不到3年。高新技术产业对全市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
另一个是,我们知道加州是依靠高科技发展起来的。年硅谷所在的加利福尼亚州GDP排全球经济体第6位,硅谷每年为湾区创造巨额利润。
在城市更新中,科技回归都市成为全球大都市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不管是新加坡CBD以“媒体科技、信息科技”赋能城市更新;还是伦敦东区以“金融科技”赋能城市更新,都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科技回归都市的趋势。
这里,我给大家说一下典型的伦敦东区。
由于城市发展长期落后于西部,伦敦东区一直是政府进行城市复兴的重点。年金融危机,造就了伦敦东区截然不同的两种空间改造思路。布莱尔在任时期(-),提出伦敦要打造“创意之城”,旨在通过“搞文创”,实现伦敦东区复兴;卡梅伦在任时期(-),首次提出“硅环岛”(SiliconRoundabout)的概念,希望伦敦在科技创新方面能够和美国硅谷相匹敌。
文创和科创其实有不同的发力阶段。文创的经济密度显然没有科创高,但是文创能起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可以让一个比较破败的地方,在不用花太多钱的前提下,就能做的比较有趣,从而把人给吸引过来。所以,在做城市更新时,其实可以做到“文创”和“科创”的组合使用。
比如,伦敦东区借助文创,对旧街区进行适配化改造,街区收拾漂亮以后,也就推动了大量科技企业的入驻,连谷歌的创新学院都搬到这里来了。
伦敦科技城
现在这个地区既有数字智能,也有数字金融,还有数字商务……整个硅环岛附近高密度分布着高科技公司。大量科技公司聚集,使得伦敦东区成为伦敦GDP增速最快的区域。据年英国LloydsBank数据,年伦敦GDP增长最快的区域——Hackney地区增速甚至超过7.5%。这是一个非常快的增长速度。
如今的伦敦东区科技城形成了以科技、数字和创意企业为主的科技集群、没有边界的科技创新群落。从年以来,已经有超过家公司进驻,其创业企业规模仅次于旧金山和纽约,位居世界第三位。
伦敦科技城
这里,值得大家注意的是,不是只有那种科技园区才叫“硅谷”,这种完全由旧城区改造而来的科技集群,也可以叫“硅谷”。伦敦东区就是通过城市更新,在旧城区建立起来的“硅谷”。
所以说,武侯的城市更新是可以和科技紧密结合的。事实上,范锐平书记也曾提出打造“高品质科创空间”的要求。
备注:范锐平书记对科创空间的要求:科创空间不是孵化器的简单升级版,而是聚焦产业链、创新链,提供“一站式”科技服务和高品质生活服务配套,以科技创新为主导构建细分领域产业社区,形成的以高智、高密、高能为典型特征的空间地标。在规划设计上要聚焦创新行为强社交特征,促进交互创新、跨界融合。
--年9月1日成都市产业功能区及园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1]
总结一下范书记的话,其实可以总结出四个关键词——“细分领域产业社区”、“一站式科技服务”、“高品质生活服务”和“强社交规划设计”。
那这四方面该如何落实到武侯区去呢?
四川其实有一个非常值得发力的“赛道”——医疗健康产业,也是成都继电子信息之后又一“万亿级”目标产业[2]。
备注:电子信息、医药健康是成都的两大万亿级产业。年成都市发布《成都市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改革攻坚计划》,按照计划,到年,培育医药健康和电子信息万亿级产业,打造医药健康产业生态圈。年,针对医药健康产业,成都已定下了万亿级目标:到年,产业营业收入达到亿元;到年,产业营业收入达到00亿元;到年,产业营业收入达到亿元。
为什么这么说呢?成都定下医药健康万亿目标,有天然“底气”。
川药资源丰富。业内有一句话叫“无川药不成方”。全国第四次资源普查数据显示,川药拥有的中药材品种占全国的85%,而川药的70%又来自成都。
医学历史悠久。大家知道有款药叫川贝,别名贝母(《本经》)。《本草纲目拾遗》将川贝与浙贝明确分开,谓川贝味甘而补,内伤久咳以川贝为宜。
备注:明代始将贝母分成两大类,四川松潘产区为道地药材,称川贝母;浙江象山乃最优产地,名浙贝母。自此,川贝母与浙贝母渐以产地冠名而区分。
成都天回镇老官山出土的多支西汉医学竹简,是国内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整、最具理论和临床价值的古代医学文献。可见川药在医学历史上的地位。
而且,到今天为止,成都不光传统医药强大,现代医药也是非常强大。医院总数达40家,医院连续多年全国排名第二。截止年,医院的专利申请、授权数量连续10年全国排名第一;创新药物发明专利转让,近5年已完成60余项,带动投资多亿元;在麻醉新药领域,医院一家化合物的专利数就占全国总数的20%。
所以,选择医疗健康产业这条赛道是非常明智的。
更重要的是,成都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与中心城区的城市更新密切相关。中心城区的武侯区,是成都医药健康产业的龙头,产业发展空间高度依赖于城市更新的发展。如,武侯区的华西大健康产业功能区,在12.7平方公里的规划面积内,目前已拥有大健康企业(机构)余家、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家、从业人员4万余人,其中,医院10家,这个密度不要说是在西南地区,就是在全国范围也是数一数二的。
因此,华西健康谷绝对是隐藏在老城区的产业力量,成都一圈层内唯一的大健康产业园区。
在华西健康谷中,有个核心的资源优势是我们熟知的四川大学医院。医院管理研究所数据显示,《医院排行榜》自年发布以来,前2名从来没有变过:第一名是协和,第二名就是华西。
备注:医院管理研究所的《医院排行榜》是综合考虑学科建设、临床技术与医疗质量、科研水平等方面做出的综合排名。排行榜自年发布以来,前四名从来没有变过,分别是:中国医医院、四川大学医院、医院、上海交通大医院。
那么,我们再看右边这几个数字,华西NatureIndex名列全球第26位,医师队伍不光有众多的博士导师、硕士生导师,医院还拥有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临床重点专科32个,医院第一[3]。
由于华西的带动,使得我们武侯区的医疗服务、医疗研究、医疗制造等相关领域都是领先的。据数据显示,医院数量分布排行旁、各区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数量分布排行榜上,武侯区都名列榜首。
那么,在这个逻辑之下,武侯区该如何发力呢?
刚才,林区长在发言时也提到,武侯区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关键是找准哪几个关键点发力。
武侯区结合城市更新,不妨在这四条细分赛道上发力,即:医疗空间个性化、研究空间社交化、制造空间都市化和生活空间定制化。
参考文献
[1]成都市人民政府网站,《成都市产业功能区及园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召开》-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