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的白癜风医院权威 http://pf.39.net/bdfyy/
01
成语“知母贝母”出自冯梦龙的《广笑府》,讲有一个开药铺的药商,有一天因事外出,让他的儿子打理药铺,结果一个人来买牛膝、鸡爪、黄连几样药,这个儿子稀里糊涂不识药物,半天没找到,于是割了自己家里耕牛的一条腿,斩了一只鸡的两只脚,卖给了买药人。他的父亲回家后问他儿子卖了什么药,听了儿子所讲后哭笑不得,感叹说:“如果客人要买知母贝母,你岂不要连母亲都卖了?”
这虽然是个笑话,却挺有意味,讽刺了那些不学无术的人,告诫人们要多学习,多积累,否则事到临头就抓瞎,不是出洋相,就是闹笑话。中医学经过数千年的积累,博大精深,繁杂庞多,非得下一番深功夫方能洞悉,非得经久累月地摸索方能精到。囫囵吞枣,一知半解,错诊误断,轻者耽误病人病情,重者还会闹出人命,上演庸医杀人的悲剧。
02
杏林学苑,除了上述知母贝母的典故外,还有一个因为搞错药草出了事儿,被笑话了几百年的故事。这个故事广为人知,中医师傅们常常讲给初学者让其引以为戒。话说有一个卖药的老人,收了个徒弟,刚学了一年半载,徒弟就骄傲自满起来,言行狂妄,觉得自己翅膀硬了,想另立门户。师傅三番五次地劝说,都无济于事。后来,师傅就对徒弟说:“你现在可以出师了,收拾一下行李,GO!”徒弟听了,傲慢地说:“如果师傅再没有什么可教的,我马上就走,保证在江湖上闯出个名堂来。”师傅临别提醒道:“还有一种草药,你不能随便卖给人吃,病情辨别不清,吃了就会出问题的。”徒弟听了,不以为然地问道:“什么草药?”师傅说:“是无叶草。”徒弟满不在乎地问:“这药怎么啦?”师傅语重心长地说:“这种草药的根和茎用处不同,有四句话你要牢记:发汗用茎,止汗用根;一旦弄错,就会死人。千万记住。”徒弟心不在焉,不耐烦地点点头后,扬长而去。他压根儿就没把师傅的叮嘱记在心上。
一别两宽,师徒二人各卖各的药。师傅不在跟前,徒弟的胆子更大了,认识的药虽不多,却什么都敢用,没过多久,就惹下大祸,用无叶草治死了一个病人。死者家属哪能善罢甘休!就把他告到了官府。一经审问,他便把师傅供了出来。差役传来师傅,责问道:“你是怎么教徒弟的?让他用无叶草把人治死了!”师傅便如实把情况说了一遍。县官又问徒弟:“你还记得那四句话吗?”徒弟想了想说:“记得。”县官接着问他:“病人有汗无汗?你用什么药治的?”徒弟说:“病人浑身出虚汗,我用无叶草的茎治。”县官大怒,训斥道:“你这庸医,简直是胡治,病人已出虚汗,你还用发汗药,怎能不治死人?你为什么不牢记师傅的话?”于是,将其重打四十大板,又判坐牢三年,师傅无罪释放。
徒弟出狱后,找到师傅,痛哭流涕,承认错误,决定痛改前非。师傅原谅了他,并继续耐心地传他药理医道。因无叶草使他闯过大祸,所以,他就把无叶草叫“麻烦草”。后来,又因为无叶草的根是黄色的,故又改名叫“麻黄”。
03
与上面两位糊涂先生比,古今在杏林勤学精进的模范先生亦不乏其人。流传比较广的就有华佗学医和被病人赞誉为“天医星下凡”的清代著名医学家叶桂的故事,至今读来,仍很有教益。
有一年瘟疫流行,华佗眼见许多人被病痛折磨得呻吟着,挣扎着,甚至被夺去了性命,心痛不已。于是,华佗立志学医,只为解除病人的痛苦。随后,他风餐露宿、历尽艰辛,来到西山拜医术精湛的医者为师。拜师后,师傅说:“这里有许多病人,你就专心伺候他们吧!”华佗一面耐心地伺候病人,一面细心观察每个病人病情的变化和用药情况,一干就是3年,这3年里,他懂得了不少的病源、病理和用药方法。3年过后,师傅让他读医书、药典。从此华佗更是不分昼夜,如饥似渴地攻读起医书来。寒来暑往,又是3年。一天华佗正在读书,忽然有人说:“师傅病了,快去看看!”华佗连忙跑去,只见师傅两眼紧闭,手脚僵硬,他摸摸师傅额头,又按按师傅脉搏,然后笑着说:“师傅无大病,自会好的。”众人都怪华佗不懂装懂,竟敢在老师面前卖弄。就在这时,师傅坐起来哈哈大笑:“华佗说得对!我是故意装病,试试你们本领的。”众人听了,个个惭愧不已,无不佩服华佗。
04
有清一朝,名医鸿儒不少,但叶桂绝对是黄钟大吕般的存在,可以说在整个中国医学史上,叶桂都称得上是一位具有巨大贡献的伟大医家,后人称其为“仲景、元化一流人也”。他首先是温病学派的奠基人之一,又是一位对儿科、妇科、内科、外科、五官科无所不精、贡献很大的医学大师。史书称其“贯彻古今医术”,他是当之无愧的,这里我们来看看他的故事。
叶桂出身医药世家,从小熟读《内经》《难经》等古籍,对历代医药名家之书也旁搜博采。不仅孜孜不倦,而且谦逊向学,信守“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名训,只要比自己高明的医生,他都愿意行弟子礼拜之为师,一听到某位医生有专长,就欣然而往,必待学成后始归。从十二岁到十八岁,他先后拜过师的名医就有17人,其中包括周扬俊、王子接等著名医家,所以后人称其“师门深广”。
(《读成语学中医1》封面图)
当时有位姓刘的名医擅长针术,叶桂想去学但没人从中介绍。一天,那位名医的外甥赵某因为舅舅治不好他的病,就来找叶桂。叶桂专心诊治,几帖药就治好了。赵某很感激,让叶桂改名换姓后引荐他拜自己的舅舅为师,因为古代中医特别讲究门庭秘传,技不外泄。叶桂在那里虚心谨慎地学针,一天,有人抬来一个神志昏迷的孕妇,刘医生诊脉后推辞不能治。叶桂仔细观察,发现孕妇是胎儿不能转胞,就取针在孕妇肚脐下扎了一针,叫人马上抬回家去。到家后胎儿果然产下。刘医生很惊奇,详加询问才知道这个徒弟原来是大名鼎鼎的叶桂,感慨不已,遂把自己的针灸医术全部传授给了叶桂。
叶桂本来就有慧根,聪明绝顶,加之这样求知若渴,博采众长,且能融会贯通,自然在医术上突飞猛进,不到三十岁就医名远播。他对中风一症有独到的见解和治法,提出久病入络的新观点和新方法。他最擅长治疗时疫和痧痘等症,是中国最早发现猩红热的人,在温病学上的成就,尤其突出,为我国温病学说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辨证的基础。除了精通医术,叶桂在其他学问的研究中也具严谨精细的治学精神,博览群书,学究天人,使医术和学术相得益彰。他主张“学问无穷,读书不可轻量”。虽久负盛名,仍手不释卷,始终保持学无止境的进取精神。
(《读成语学中医1》封底图)
叶桂享年80岁,临终前他境诫儿子们说:“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读万卷书,而后可借术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吾死,子孙慎勿轻言医。”这是一位对自己的言行极端负责的仁医之言,同时也显示出他在医学,乃至人生哲理的追求上所达到的极高境界。因为走得越高,就越知道天高远不可及,越知道自己的渺小不足言。
图
书
推
荐
/内容简介/
中医是国粹,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国人向世界贡献的一个独具魅力的伟大发明,其不仅仅是医学养生,更是文化和哲学,具有无以伦比的思想价值。尤其近年来,其价值重新被发现,被弘扬,尤其在年“非典”和今年的新冠肺炎防治中,中医所表现出的惊人效果再次折服世人,让全世界的人们都再次认识到了中医的伟大与奥妙。
成语是最凝练的汉语言词句,是汉语的精华,蕴含万千包罗万象,是认识浩瀚灿烂汉语和中华文化的最亮丽的窗口。学好成语足以学好语文,又不止于学会了语文,尤其是本书所讲的诸多成语,其背后有一个个脍炙人口的故事,一个个发人深省的案例,一个个叫人拍案称奇的发明……
(封面及插图:均来源于书中)
往期精选
城市做驿站丝路谱新篇
《丝绸之路上的古城》
年第2期“军政历史好书推荐”书单
听,我们的夏天
开学书单
阔别四月,我们用这10本书期待重逢
《最后死亡的是心脏》
围城前踟躇,虚假的乌托邦
母亲节送康乃馨错了?《诗经》告诉你什么是中国的母亲花
河南大学出版社5种图书入选年农家书屋重点图书推荐目录
《龙岭迷窟》高分收官,透过墓葬文化揭秘历史书中的古城沉浮
袁世凯:一代枭雄的浮与沉
话痨的无乐之词,留白的丰沛人生
编辑
兔子酱酱
部分文字、图片来源自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