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从马德里取了车,我们开始南下自驾游。往南70公里,就到了古城托雷多(Toledo)。在这座被塔霍河环绕的古城里,可以感受伊比利亚半岛独一无二的多种文化融合:古罗马、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均在这里留下痕迹,并且被妥善保护到现在。
古城托雷多的保存得益于阿方索六世,卡斯蒂利亚—莱昂王国的君主。他在年从摩尔人手里,相对和平地取得了托雷多,前提是他承诺并严格执行了——保护当地的文化习俗,允许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共存。阿方索六世将托雷多设为王国的首府,建设成了11-16世纪的基督教政治文化中心。
年伊比利亚半岛的权利分割(葡萄牙在12世纪成为独立的王国)
在第二篇中,我们回顾过西班牙的历史时间线,8-15世纪是摩尔人统治时期。但历史嘛,从来都不是那么纯粹的,摩尔人未能在年里完全拥有伊比利亚半岛。整个“光复运动”时期(-年),半岛的权力布局都在发生变化。
托雷多主教堂
作为基督教的政治文化中心,一座恢弘的教堂当然是必不可少的。托雷多主教堂(ThePrimateCathedralofSaintMaryofToledo),是西班牙大主教的教堂,一座比较纯粹的哥特式建筑,自然是十分的华丽堂皇。
内部装饰也是极尽繁复,看看这祭坛,闪瞎眼啊!
教堂里还保存有不少画作和艺术品。
圣母怀抱圣子的塑像,很引人注目,难得见到笑得如此幸福的圣母子。
巨型挂毯描述的是“圣克里斯托弗扛着耶稣基督过河”的传说:耶稣化身成一个孩子,要求克里斯托弗扛他过河,走到河中心,这孩子变得死沉死沉的,但是克里斯托弗还是坚持走到了河对岸,而后小孩表明身份就消失了。这故事说明啥呢,忠诚和信仰?(文化差异,对于西方神话以及宗教故事,我从来都是一头雾水。)
犹太圣玛利亚教堂
教堂往西步行十分钟,是一座犹太人教堂(SynagogueofSantaMaríalaBlanca),它算是欧洲目前保留完整的,最古老的犹太人教堂了。
人口不过一千多万,却英才辈出的犹太民族,从来都是多灾多难的。在中世纪的欧洲他们被驱赶、屠杀、迫害,只有在伊比利亚半岛上,曾经被善待过。这座白色圣玛利亚犹太人教堂,由伊斯兰建筑师于12世纪末设计建造,那时托雷多已经是基督教的中心了,还保留着犹太区,充分表明了三教融合是可能的。
毕竟不是主流教堂,它的外观不太起眼,但内部完全是摩尔人的风格:白色八角形柱子之间是马蹄形双层拱廊,柱子与拱廊衔接处是泥灰制菠萝图案(犹太教代表民族统一的图案)。拱廊间还有瓷砖装饰,地板也由瓷砖花纹构成。
托雷多城堡
托雷多古城不大,步行游览足够的。如果时间允许,可以乘坐游览小火车,火车会带你出城,来到塔霍河的对岸,可以一览古城的全景。
跟大教堂的尖顶在同一海拔的是托雷多城堡(AlcázarofToledo)。
这座四四方方的城堡,大部分结构是在年西班牙内战之后重建的)。
20世纪初西班牙的经历与我天朝好像差不多:封建专制被共和国取代,然后各方势力割据。
虽然不像我们还有西方列强侵略,但德意支持的佛朗哥“叛军”,苏联支持的共和国总统阿扎尼亚的共和军,两方在年开始了长达三年的血腥内战。
内战初期,佛朗哥在德国的帮助下,从北非运来大量摩尔人士兵,这伙外族士兵对西班牙人特别下得了手,一路北上,直取共和军总部马德里。眼看就要拿下马德里而结束内战,佛朗哥却下令部队调头,放弃一举获胜的机会跑到托雷多去解围。
托雷多的军事长官摩斯卡尔多在内战开始后就宣布加入“叛军”一方(也不知道他咋想的,等佛朗哥来了再表忠心不成吗)。这会儿宣布效忠,佛朗哥还在直布罗陀海峡上,可是共和军就在不远处的马德里!于是摩斯卡尔多以及他的一千六百多名追随者被迫躲进托雷多城堡,被共和军围困了70多天,城堡都快被炸飞了。此时佛朗哥从天而降,解救了被围困的人们,然后开始报复性的屠杀。
佛朗哥历时三年控制了西班牙的权力,建立了自己的独裁政府,统治了西班牙35年。他重建了托雷多城堡,把它改成军事博物馆,以宣扬被围困的“叛军“多么顽强,而佛朗哥又是多么的有人情味——宁愿放弃攻占马德里的机会也要解救”忠臣“。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1.人,只要有信念(不管是正确还是错误)都可能成为绝地反击的英雄。
2.托雷多城堡够结实,确实易守难攻的。
一入古城深似海,我又不小心将游记写成历史闪回了。托雷多这个小城历史沉淀太多,可以拍拍照、打打卡、在夕阳的余晖下沿着古城小巷走走。
远处河边传来轻声的吉他弹唱,将我们笼罩在古城沧桑悠远的气息中。
附上古城旅游示意图,处处是景观,进城绕圈走就得了
精彩待续
乐读艾比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