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手为药,覆手为毒它能救治亡阳重症,拯救生命于垂危,为中医治病救命之第一品药,而据《汉书》记载,汉宣帝的许皇后就是被它毒死的……这集矛盾为一体的它,究竟是谁?它就是我们中草药大家庭的附子兄,附子来源于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作为中医临床常用中药之一,附子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作用。附子在临床常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心阳不足,胸痹心痛,虚寒吐泻,脘腹冷痛,肾阳虚衰,阳痿宫冷,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由于附子有毒,内服一般炮制后使用。临床工作中,每当看含有附子的处方时,我们都会严格审核附子的用法用量以及配伍。附子的炮制品较多,主要有: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淡附片、炮附片。
附子为草本植物乌头上所附生的块状子根,如子附母,故名附子。其主要盛产于我国西南大省四川,所以又称川附,而四川又以江油地区出产者质优。附子于每年冬至移苗下地,夏至收获,禀受天地之气最厚。其性味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其功能回阳救逆,补火救阳,逐寒除湿,温经止痛。其性纯阳无阴,刚烈迅捷,走而不守,能通上达下,行表彻里,通行十二经脉,乃治疗阳衰阴盛,风寒湿痹,水湿肿满,寒凝疼痛等病症之要药。尤其是,它能救治亡阳重症,拯救生命于垂危,为中医治病救命之第一品药。明代张景岳称之为药中之“良将”。
附子的毒性
附子虽说具有起死回生之效,但是未经加工炮制的附子具有一定的毒性。历代本草都对其进行严格的炮制。据《汉书》记载,汉宣帝的许皇后就是被附子毒死的。由此可以看出,附子是一味具有生死两方面作用的药物。近代著名医家恽铁憔曾说过:“附子为最有用亦最难用的药物”。研究表明,口服乌头碱0.2mg即可中毒,3-5mg即可致死。乌头碱的毒性是砒霜的上百倍,超量使用会引起口唇和四肢麻痹、恶心、呕吐等中毒症状,对心脏毒性大,可导致心肌麻痹而死亡。因为对草乌、附子等毒性中药材的毒性认识不足,我国云南部分地区长期以来有进入秋冬季节食用草乌、附子等毒性中药材进补的民间习俗,导致草乌、附子等毒性中药材中毒事件屡有发生。
附子的毒性主要是其含有剧毒的乌头碱等二萜双酯类生物碱导致的,而乌头碱则对心脏、血压、心率都有着广泛的影响,中毒后可出现流涎、恶心、呕吐、腹泻头晕、舌头及四肢发麻、手足抽搐、呼吸困难、心律紊乱等表现。炮制后的黑顺片、白附片、淡附片、炮附片中毒性生物碱含量均大幅度降低。使用附子时煎服方法不当已被公认为是导致附子中毒的重要原因之一。
古法炮制附子
附子炮制减毒原理通过煎煮以降低附子的毒性,目前常用的方法是久煎。①毒性较大的乌头碱及其衍生物,这类双酯型生物碱不稳定,在加热条件下会水解成毒性很小的单酯型生物碱和乌头原碱,进一步可水解为胺醇类生物碱,其毒性大大降低。②乌头碱类生物碱8位上的乙酰基在比较缓和的加热条件下被一些脂肪酰基置换,生成毒性较小的脂生物碱类。③附子炮制过程中(漂、浸、煮等)生物碱被破坏和流失。研究表明,炮制后的附子仍具有局麻、强心、抗炎等作用。《中国药典》(年版)规定:附子用量3~15g,先煎,久煎。孕妇慎用;不宜与半夏、瓜蒌、瓜蒌子、瓜蒌皮、天花粉、川贝母、浙贝母、平贝母、伊贝母、湖北贝母、白蔹、白及同用。临床工作中,我们一般会根据附子用量交代患者先煎30分钟至2小时。作者简介
赵前思女,医院药师◆声明:本平台部分文章、图片和信息系来源于互联网,转载仅供传递信息或供个人学习、交流,并非赞同其观点和对其内容真实性负责。转载文版权内容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联系我们,以便及时更改或删除。中国药房杂志社对原创内容拥有版权,任何人或单位若需复制、转载、摘编,须完整注明出处及标明作者,否则本社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本平台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中国药房网”白颠症状及治疗白癜风治疗最便宜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