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
8世纪初,从北非渡海而来的穆斯林军队首先占领了地处伊比利亚半岛南端的安达卢西亚地区,阿语的拉丁字母转写为Al-Andalus。(al大致相当于英语中定冠词the,音译时一般不翻)Al-Andalus与非洲大陆仅相隔十多公里宽的著名的直布罗陀海峡StraitofGibraltar。直布罗陀虽然地处西班牙,但因其扼守大西洋和地中海连接点的重要战略位置,到今天仍然是大英不会轻易放弃的海外领地。塔里克之山--屹立在海边的巨大岩石直布罗陀Gibraltar这个名字就来源于阿拉伯语Jabal?āriq,意为“塔里克之山”,是以公元年率领穆斯林军队登陆半岛的柏柏尔人将军塔里克·伊本·齐亚德Tariqibn-Ziyad命名的。随着扩张的继续,安达卢西亚从桥头堡变成了大后方,在今后的七百多年间一直处于伊斯兰政权稳定的统治之下,成就了诸如科尔多瓦、塞维利亚等经济文化繁荣的城市。直到年最后的都城格拉纳达Granada陷落于天主教军队之手,伊斯兰势力彻底退出了半岛。而随着15世纪末天主教“收复失地运动”Reconquista的胜利和西班牙的统一,半岛也即将迎来新的时代,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大航海时代。安达卢西亚的几座重要城市都分布在瓜达尔基维尔河流域。本篇主要涉及的大清真寺所在的科尔多瓦Cordoba在中游河谷地,阿尔罕布拉宫所在的格拉纳达Granada则在上游支流旁。如今的西班牙城市科尔多瓦Cordoba只是一座三十多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国际知名度远逊于同属一国的马德里和巴塞罗那,在整个欧洲范围内更是毫不起眼。然而在中世纪的数百年里,科尔多瓦作为阿拉伯帝国倭马亚王朝(UmayyadCaliphate)的统治中心,曾是西欧最大最繁荣的城市。这个距离阿拉伯腹地极其遥远的新征服地,为什么会成为王朝的中心呢~公元年阿巴斯家族武装夺权建立阿巴斯王朝AbbasidCaliphate后,邀请前朝(倭马亚王朝)幸存的王族成员参加宴会,然而宴无好宴,这些与会的前朝遗族全部被屠杀。倭马亚家族最后一位王族成员阿卜杜·拉赫曼Abdal-Rahman戏剧性地未去参会而成为漏网之鱼,从大马士革逃往伊斯兰世界最偏远的地方——伊比利亚半岛,并取得半岛的统治权,低调地自称埃米尔Emir,类似“酋长”、“总督”的意思,并没有称哈里发。不是不称,时机未到。然而建造大清真寺的时机已到。拉赫曼需要在科尔多瓦建立一座辉煌的清真寺,以彰显自己对宗教的虔诚以及自己统治的正统性。科尔多瓦大清真寺原址上是一座西哥特王国时期的天主教堂,被征服者拆除后,于公元年开始仿照倭马亚王朝旧都大马士革的清真寺开始兴建。拉赫曼一世(上面提到的那个死里逃生的人)以其妻子的名字将其命名为Aljama清真寺,后经其多位后代君主不断扩建,到公元年达到我们今天看到的体量。空间特性·无论从屋顶还是平面,都可以看出一种条状排列的空间特性。这也是清真寺建筑中强调的方向性。1-4是分期建造的顺序,以适应逐渐增多的使用人群。科尔多瓦大清真寺现存根各式柱,其中很多一部分都是从当地一些古罗马建筑遗迹上搬过来的,比如梅里达露天剧场Méridaamphitheatre。双层券DoubleArches的形式也在这里首次出现在建筑史中。这种形式并不是凭空创造,而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而产生的。那些从罗马遗迹上拆下来的柱子高度有限,从而限制了天花板的高度,不适应清真寺的空间要求。如果在下面加柱础又会导致比例失调,所以选择在柱子以上部分做文章。于是,下层为西亚特色的马蹄券,上层为半圆券的双层券成为科尔多瓦大清真寺的特色标签。庭院·关于清真寺的形制,有一种说法认为起源于先知穆罕默德自己家的住宅,其特点就是有一个大庭院。伊斯兰圣地麦加的大清真寺庭院属于比较夸张的,这是朝圣的场景,看不清的都是人,常有踩踏事件发生。阿拉伯腹地的清真寺庭院大多是这样没有植物的,都是硬地,供人群聚集。伊比利亚半岛的伊斯兰建筑,包括清真寺和宫殿,则要清新很多,总有茂盛的橘子树、棕榈树栽种,生机盎然,虽是同样的宗教,但建筑文化气质还是明显有区别的。看到这清真寺庭院里的植物后,你可能会想,哇,科尔多瓦的气候一定是湿润多雨的。但其实不是的,整个安达卢西亚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清真寺庭院里的这些植物都是需要人工灌溉的。伊斯兰建筑的一个开创之处,就是将灌溉工程隐藏融入到建筑和环境的设计之中,不影响空间特性。正是右图上这种浅而窄的水渠利用水的自然重力,方便灌溉的同时不影响人的行走。而只看左图的话,根本无法注意到这个系统的存在。这种细水浅流的灌溉方式后来也发展成了一种景观特点,在后面要说到的格拉纳达的阿尔罕布拉宫,甚至千里之外印度的泰姬陵都有体现。闭眼十秒休息一下前文提到拉赫曼一世控制了伊比利亚后并未急于称帝(哈里发),倭马亚家族一直在等待合适的时机。9世纪开始,原本强盛的阿巴斯王朝变得危机重重,哈里发完全成为突厥人的傀儡,同时叛乱和分裂也开始不断打击着王朝的权威。在阿巴斯王朝焦头烂额无力西顾的时候,当年几乎被斩尽杀绝的倭马亚家族的拉赫曼三世(漏网之鱼拉赫曼一世的第八代继承人)于年在科尔多瓦自立为哈里发,算是与东方的阿巴斯王朝分庭抗礼,西班牙Hispania也成为阿拉伯世界中最繁荣的地区。年半岛形势图科尔多瓦的后倭马亚王朝延续了年,因为主少国疑等原因,在年土崩瓦解为约十个公国,也可以叫酋长国。后倭马亚王朝解体后,原本龟缩在半岛北部的基督教王国也将持续多年的“收复失地运动”推向了高潮,旨在将伊斯兰势力彻底驱逐出半岛,并一度占领半岛中部,将这些酋长国压缩到安达卢西亚这一隅之地。上回书有说到,这些基督教王国贵族多为西哥特后裔,乘着当年西罗马帝国崩溃的东风,进入半岛定居不到三四百年,某种程度上和伊斯兰摩尔人都属于侵略者,只不过先来后到,仿佛就占了道德上的优势。收复失地运动还激发了11世纪开始的一系列著名历史事件,即是打着收复宗教圣地旗号,行抢劫掠夺之实的“十字军东征”。说到十字军东征,05年的老片《天国王朝》场面上值得一看,精灵王子可以的。大多数情况下,在现实利益面前,宗教信仰这种理想化倾向的事物都很微不足道。从社会上层来说~伊斯兰世界从创始时代开始就内战不断,王朝更替自不必说,杀得天昏地暗;即使统一王朝内部,哈里发权力的非正常交接也极多,执政没几年就被刺杀也是司空见惯的事;分裂割据起来同样毫不含糊。可见那些掌握教义解释权的顶层团体,对自己违背教义的行为并没有任何避讳。小编揣测,宗教在他们看来不过是工具,控制大众以获取现实利益的工具,他们自己是不是真的信仰虔诚,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从社会底层来说~伊斯兰统治者对新征服地区的政策可以做为现实主义很好例子:如果成为穆斯林,可以享受免缴当时的多项税赋,而非穆斯林则无法享受减免,于是现实的人们无论之前有没有信仰,都纷纷皈依。有没有一点像为了高考加分改民族的情况~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年,科尔多瓦沦陷于基督教军队之手,失去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从而开始衰落。大清真寺则被改造成天主教堂。16世纪时又加建了文艺复兴风格的中殿Nave,成为我们现在看到的模样。从瓜达尔基维尔河北望科尔多瓦大清真寺/教堂Mezquita-CatedraldeCórdoba科尔多瓦大清真寺见证了伊斯兰势力在半岛的兴盛和衰落,而年科尔多瓦城的沦陷从时间上看甚至开启了整个阿拉伯世界的衰亡,因为仅在此之后二十多年内,帝都巴格达和旧都大马士革相继被蒙古军攻克,屠城导致数十万人罹难,末代哈里发也未能幸免。有意思的是正因为分裂割据,当哈里发和中央政权垮台时,帝国其他各地还能一如既往的运行和自治,并未望风而降。旭烈兀(拖雷之子,郭靖大侠之侄~~)分别于年和年攻占巴格达和大马士革。就这样,在13世纪,伊斯兰世界包括科尔多瓦在内的几座最大最繁华的城市几乎同时丧失殆尽。此时的伊比利亚半岛上,穆斯林和基督徒也是打打停停,在安达卢西亚犬牙交错地共处着。格拉纳达王国/酋长国开始在一座古罗马防御工事废墟上修建宫殿,就是小编下一篇要给小伙伴们带来的阿尔罕布拉宫Alhambra和它的故事。(又是罗马遗迹?好地方都被他们占光了啊)AlhambrainGranada欢迎查看往期原创小文并提意见食肉白兔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