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化热痰药的简单归纳

川贝母《神农本草经》

百合科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梭砂贝母、太白贝母或瓦布贝母的干燥鳞茎。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松贝”“青贝”“炉贝”和“栽培品”。

气微,味微苦。以整齐,色白,粉性足者为佳。

生用。

苦、甘,微寒。归肺、心经。

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散结消痈。

1.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痰中带血:味苦性微寒,能清肺化痰,又味甘质润而润肺止咳,尤宜于内伤久咳,燥痰、热痰之证。

2.瘰疬,疮毒,乳痈,肺痈

煎服,3~10g;研粉冲服,1次1~2g。

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

平贝母

百合科植物平贝母的干燥鳞茎。

性味苦、甘,微寒;归肺、心经。

功能清热润肺,化痰止咳。

适用于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咳痰带血。

煎服,3~9g;研粉冲服,1次1~2g。

本品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

伊贝母

百合科植物新疆贝母或伊犁贝母的干燥鳞茎。

性味苦、甘,微寒;归肺、心经。

功能清热润肺,化痰止咳。

适用于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咳痰带血。

煎服,3~9g。

本品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

浙贝母《轩岐救正论》

百合科植物浙贝母的干燥鳞茎。大小分开,大者除去芯芽,习称“大贝”;小者不去芯芽,习称“珠贝”。分别撞擦,除去外皮,拌以煅过的贝壳粉,吸去擦出的浆汁,干燥;或取鳞茎,大小分开,洗净,除去芯芽,趁鲜切成厚片,洗净,干燥,习称“浙贝片”

气微,味微苦。以切面白色,粉性足者为佳。

生用。

苦,寒。归肺、心经。

清热化痰止咳,解毒散结消痈。

1.风热咳嗽,痰火咳嗽:功似川贝母,苦寒之性较甚而偏苦泄,长于清化热痰,降泄肺气。

2.瘰疬,瘿瘤,疮毒,肺痈,乳痈

煎服,5~10g。

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

明《本草纲目》以前历代本草,皆统称贝母。至《本草汇言》载贝母有“川者为妙”之说,清《轩岐救正论》才正式有浙贝母之名。川、浙贝母之功,基本相同,但前者兼甘味,性偏于润,肺热燥咳,虚劳咳嗽用之为宜;后者味苦,性偏于泄,风热犯肺或痰热郁肺咳嗽用之为宜。至于清热散结之功,二者共有,但以浙贝母为胜。此外,平贝母、伊贝母在部分地区亦作川贝母用于清热润肺,化痰止咳,但无散结消痈之功。湖北贝母的药性功用与浙贝母相似。土贝母的解毒散结消肿之功类似于浙贝母,但无清热化痰止咳功效。

湖北贝母

百合科植物湖北贝母的干燥鳞茎。

性味微苦,凉;归肺、心经。

功能清热化痰,止咳,散结。

适用于热痰咳嗽,瘰疬痰核,痈肿疮毒。

3~9g,研粉冲服。

本品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

土贝母

葫芦科植物土贝母的干燥块茎。

性味苦,微寒;归肺、脾经。

功能解毒,散结,消肿。

适用于乳痈,瘰疬,痰核。

煎服,5~10g。

瓜 蒌《神农本草经》

葫芦科植物栝楼或双边栝楼的干燥成熟果实。

具焦糖气,味微酸、甜。以皮厚,皱缩,糖性足者为佳。

生用。

甘、微苦,寒。归肺、胃、大肠经。

清热涤痰,宽胸散结,润燥滑肠。

1.肺热咳嗽,痰浊黄稠:甘寒清润,善于清肺热、润肺燥而化热痰、燥痰。

2.胸痹心痛,结胸痞满

3.肺痈,肠痈,乳痈

4.大便秘结

煎服,9~15g。

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

瓜蒌皮

葫芦科植物栝楼或双边栝楼的干燥成熟果皮。

性味甘,寒;归肺、胃经。

功能清热化痰,利气宽胸。

适用于痰热咳嗽,胸闷胁痛。

煎服,6~10g。

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

瓜蒌子

葫芦科植物栝楼或双边栝楼的干燥成熟种子。

性味甘,寒;归肺、胃、大肠经。

功能润肺化痰,滑肠通便。

适用于燥咳痰黏,肠燥便秘。

煎服,9~15g。

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

竹 茹《本草经集注》

禾本科植物青竿竹、大头典竹,或淡竹的茎竿的干燥中间层。全年均可采制,取新鲜茎,除去外皮,将略带绿色的中间层刮成丝条,或削成薄片,捆扎成束,阴干。前者称“散竹茹”,后者称“齐竹茹”。

气微,味淡。以色绿,丝细均匀,质柔软,有弹性者为佳。

生用或姜汁炙用。

甘,微寒。归肺、胃、心、胆经。

清热化痰,除烦,止呕。

1.痰热咳嗽,胆火夹痰,惊悸不宁,心烦失眠:甘微寒,善于清化热痰。 

2.中风痰迷,舌强不语:善于清热化痰

3.胃热呕吐,妊娠恶阻,胎动不安:清胃热而降逆止呕,为治胃热呕逆之要药。

4.甘寒入血,尚能清热凉血而止血,可治血热吐血、衄血、尿血及崩漏等属血热妄行者。

煎服,5~10g。生用偏于清化热痰,姜汁炙用偏于和胃止呕。

竹 沥《名医别录》

来源同竹茹。系新鲜的淡竹和青竿竹等竹竿经火烤灼而流出的淡黄色澄清液汁。

具竹香气,味微甜。以色泽透明者为佳。

甘,寒。归心、肺、肝经。

清热豁痰,定惊利窍。

1.痰热咳喘:治痰热咳喘,痰稠难咯,顽痰胶结者最为适宜。

2.中风痰迷,惊痫癫狂:入心、肝经,善于涤痰泄热而开窍定惊。

30~50mL,冲服。

本品性寒滑利,寒痰及便溏者忌用。

天竺黄《蜀本草》

禾本科植物青皮竹或华思劳竹等竿内分泌液干燥后的块状物。

气微,味淡。以块大,色灰白,质硬而脆,吸湿性强者为佳。

生用。

甘,寒。归心、肝经。

清热豁痰,清心定惊。

1.热病神昏,中风痰迷:性寒,能清心、肝之火热,化痰定惊,功用与竹沥相似,但无寒滑之弊,为清心定惊之良药。

2.小儿痰热惊痫、抽搐、夜啼

煎服,3~9g。

竹茹、竹沥、天竺黄均来源于竹,性寒,均可清热化痰,治痰热咳喘;竹沥、天竺黄又可定惊,用治火热或痰热所致惊风,癫痫,中风昏迷,喉间痰鸣。然竹沥性寒滑利,清热涤痰力强,惊痫中风,肺热顽痰胶结难咯者多用;天竺黄化痰之力较缓,但清心定惊之功较好,多用于小儿惊风,热病神昏抽搐;竹茹长于清心除烦,多用治痰热扰心的心烦失眠,并能清胃止呕,用治胃热呕逆。

前 胡《雷公炮炙论》

伞形科植物白花前胡或紫花前胡的干燥根。

气芳香,味微苦、辛。以切面淡黄白色,香气浓者为佳。

生用或蜜炙用。

苦、辛,微寒。归肺经。

降气化痰,散风清热。

1.痰热咳喘,咯痰黄稠 

2.风热咳嗽痰多

煎服,3~10g。

白前与前胡均能降气化痰,治疗肺气上逆,咳喘痰多,常相须为用。但白前性温,祛痰作用较强,多用于内伤寒痰咳喘;前胡性偏微寒,兼能疏散风热,多用于外感风热或痰热咳喘。

桔 梗《神农本草经》

桔梗科植物桔梗的干燥根。

气微,味微甜后苦。以色白、味苦者为佳。

生用。

苦、辛,平。归肺经。

宣肺,祛痰,利咽,排脓。

1.咳嗽痰多,咯痰不爽,胸闷不畅:辛散苦泄,开宣肺气,有较好的祛痰作用,为肺经气分病之要药,治咳嗽痰多,咯痰不爽,无论寒热皆可应用。

2.咽痛音哑

3.肺痈吐脓

4.可开宣肺气而通利二便,用治癃闭、便秘。

煎服,3~10g。

本品性升散,凡气机上逆,呕吐、呛咳、眩晕、阴虚火旺咳血等不宜用。用量过大易致恶心呕吐。

本品服后能刺激胃黏膜,剂量过大,可引起轻度恶心,甚至呕吐。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慎用,且剂量不宜过大。本品有较强的溶血作用,故只宜口服,不能注射。口服后桔梗皂苷在消化道被水解而破坏,即无溶血作用。

胖大海《本草纲目拾遗》

梧桐科植物胖大海的干燥成熟种子。

气微,味淡,嚼之有黏性。以个大,棕色,表面有细皱纹及光泽,无破皮者为佳。

生用。

甘,寒。归肺、大肠经。

清热润肺,利咽开音,润肠通便。

1.肺热声哑,咽喉干痛,干咳无痰

2.热结便秘,头痛目赤

2~3枚,沸水泡服或煎服。

罗汉果

葫芦科植物罗汉果的干燥果实。

性味甘,凉;归肺、大肠经。

功能清热润肺,利咽开音,滑肠通便。

适用于肺热燥咳,咽痛失音,肠燥便秘。

煎服,9~15g。

海 藻《神农本草经》

马尾藻科植物海蒿子或羊栖菜的干燥藻体。前者习称“大叶海藻”,后者习称“小叶海藻”。

气腥,味微咸。以色黑褐,白霜少者为佳。

生用。

苦、咸,寒。归肝、胃、肾经。

消痰软坚散结,利水消肿。

1.瘿瘤,瘰疬,睾丸肿痛 

2.痰饮水肿

煎服,6~12g。

不宜与甘草同用。

昆 布《名医别录》

海带科植物海带或翅藻科植物昆布的干燥叶状体。

气腥,味咸。以色黑褐,体厚者为佳。

咸,寒。归肝、胃、肾经。

消痰软坚散结,利水消肿。

1.瘿瘤,瘰疬,睾丸肿痛:味咸性寒,功效应用与海藻相似,唯力稍强,常与之相须为用以增强疗效。 

2.痰饮水肿

煎服,6~12g。

黄药子《滇南本草》

薯蓣科植物黄独的干燥块茎。

气微,味苦。以片大,外皮色棕褐,切面色黄者为佳。

生用。

苦,寒;有毒。归肺、肝、心经。

化痰散结消瘿,清热凉血解毒。

1.瘿瘤:苦寒泄降,功擅化痰软坚,散结消瘿,为治痰火互结所致瘿瘤之要药。

2.疮疡肿毒,咽喉肿痛,毒蛇咬伤

3.凉血止血作用,可用于血热所致的吐血,衄血,咳血等;并兼有止咳平喘作用,亦可治咳嗽、气喘、百日咳等。

煎服,5~15g;研末服,1~2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研末调敷,或磨汁涂。

本品有毒,不宜过量、久服。多服、久服可引起吐泻腹痛等消化道反应,并对肝肾有一定损害,故脾胃虚弱及肝肾功能损害者慎用。

海蛤壳《神农本草经》

帘蛤科动物文蛤或青蛤的贝壳。

气微,味淡。以光滑,断面有层纹者为佳。

碾碎或水飞,生用,或取净海蛤壳煅用。

苦、咸,寒。归肺、肾、胃经。

清热化痰,软坚散结,制酸止痛;外用收湿敛疮。

1.痰火咳嗽,胸胁疼痛,痰中带血 

2.瘰疬,瘿瘤,痰核

3.胃痛吞酸

4.湿疹,烧烫伤

5.利尿之功,可用于水气浮肿,小便不利。

煎服,6~15g,先煎,蛤粉包煎。外用适量,研极细粉撒布或油调后敷患处。

海浮石《本草拾遗》

胞孔科动物脊突苔虫或瘤苔虫的骨骼,俗称石花;或火山喷出的岩浆形成的多孔状石块,又称浮海石。

气微,味微咸。以体轻,色灰白者为佳。

咸,寒。归肺、肾经。

清肺化痰,软坚散结,利尿通淋。

1.痰热咳喘:清化痰热,化老痰胶结是其所长。 

2.瘰疬,瘿瘤

3.血淋,石淋:性寒,善清肺金之痰热,疏通水之上源,使肺气清肃,水道通利

煎服,10~15g;打碎先煎。

瓦楞子《本草备要》

蚶科动物毛蚶、泥蚶或魁蚶的贝壳。

气微,味淡。以放射肋线明显者为佳。

碾碎,生用或煅用。

咸,平。归肺、胃、肝经。

消痰化瘀,软坚散结,制酸止痛。

1.顽痰胶结,黏稠难咯

2.瘿瘤,瘰疬

3.癥瘕痞块

4.胃痛泛酸:煅后可制酸止痛,用于肝胃不和,胃痛吐酸

煎服,9~15g,先煎。消痰化瘀、软坚散结宜生用,制酸止痛宜煅用。

礞 石《嘉祐本草》

变质岩类黑云母片岩或绿泥石化云母碳酸盐片岩,或变质岩类蛭石片岩或水黑云母片岩。

气微,味淡。青礞石以色黑绿,断面有星点者为佳;金礞石以色金黄、无杂质者为佳。

砸成小块,生用或煅用。

甘、咸,平。归肺、心、肝经。

坠痰下气,平肝镇惊。

1.顽痰胶结,咳逆喘急:品质重,功专坠降,味咸软坚,善于下气消痰,以治顽痰、老痰胶结,咳喘痰壅难咯,大便秘结

2.癫痫发狂,烦躁胸闷,惊风抽搐:既能攻消痰积,又能平肝镇惊,为治惊痫之良药。

多入丸散服,3~6g;煎汤10~15g,布包先煎。

本品重坠性猛,非痰热内结不化之实证不宜使用。脾虚胃弱,小儿慢惊忌用。孕妇慎用。

木丹园

感谢您的支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beimua.com/ymzp/68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