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这个国家位于南美洲南部,在安第斯山脉西麓,北部与秘鲁和玻利维亚相邻,东部与阿根廷接壤,西邻南太平洋,南部与南极洲大陆隔海相望。可以说阿根廷是世界上离南极大陆最近的国家。
智利的国土面积75.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万,从这个国土面积和人口的数据来看,智利在世界上是个中型国家;在16世纪以前,智利这块地方属于印加帝国的一部分,年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随后智利受西班牙殖民统治近年,年智利获得自治,年,智利正式独立成立共和国,立国历史也只有年左右,比美国的历史还要短。
智利国土长宽比达到惊人的22:1,是国土最狭长的国家,东西方向最窄处97千米,最宽处也不过千米,南北却长千米,横跨了38个纬度。
▲南美洲各国地图
用个更形象的比喻,智利南北长如黑龙江到海南岛,国土宽度却像台湾。
国土太过于狭长,气候也复杂多样,变化极大,至少包括了七种主要的气候类型,最北边的阿塔卡马沙漠高温干燥、百年无雨,最南边的火地岛天寒风劲、冰川密布。
▲南美洲气候分布图,智利是一个气候类型非常多样的国家
南美“ABC”与地球“贪吃蛇”智利在南美诸国中,很多方面的禀赋并不算突出:
论面积,比不上巴西、阿根廷;论人口,还比不上哥伦比亚、秘鲁;
论地理位置,智利处于相对冷清的太平洋沿岸一角,与南极隔海相望,也比不上相对发达的大西洋沿岸的乌拉圭、委内瑞拉等国。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条件不起眼的,国土形状奇异的“贪吃蛇”,却在南美洲与强大的巴西(B)和阿根廷(A)齐名,号称“ABC”三大强国,同时还是南美洲第一个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
(年,智利成为南美洲第一个OECD成员国;深蓝色为创始成员国,浅蓝色为后加入的成员国)
“天涯之国”智利是如何能够跳出“中等收入陷阱”,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呢?
高度发达,其教育甚至在西方发达国家都能得到普遍认可。
这是为什么呢?
(智利是世界上地形最狭长的国家,从北到南长达公里,国土东西之间的宽度平均只有公里)
(智利地形地貌)
第一,智利政局稳定。
智利实行单一总统制,自年军人“还政于民”以来,智政局保持稳定,政府更迭有序,经济政策和各个法律延续性十分稳固,社会治安排在拉美国家前列。
另外有研究智利的学者认为,较彻底的市场化政策,是智利成功地摆脱拉美中等收入陷阱魔咒重要原因之一。
(智利蒙特港的市场物资十分丰富)
第二,智利人十分坚韧而且有求知好学的传统,智利教育高度发达,其教育在发达国家普遍承认。智利人有着较高的素质,因此自治能力较强。
(智利首都圣地亚哥)
(智利女大学生)
第三,智利资源丰富,人口密度也不大。
智利国土面积75.67万平方公里,截止年1月人口万。
智利是“铜矿王国”,铜矿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产铜和出口铜最多的国家。
(智利铜矿)
智利是世界上唯一生产天然硝石的国家,而且储量丰富。
智利也是世界锂矿大国,已探明锂矿储量占世界17.8%,产量也仅次于澳大利亚,世界第二。
智利还有铁、煤、铅、锌、锰、水银和石油等矿藏。铁矿石品味很高,仅次于澳大利亚。
(智利天空之镜)
总的来说,一个国家人口密度不要过大、政局稳定(不折腾),人民勤劳肯干,发展几个优势产业,一般都能过得不错!
地图上直观对比,一看就知道智利有多长
▼挪威、越南本土的长度相差不大,但远不及智利。
▼自南向北,可以从我国最北端的漠河地区,一路直到南海的西沙群岛附近。
▼自东北向西南,可以从我国东端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交汇处,一路直到我国在云南省与缅甸的边界处附近。
▼斜着放的智利似乎可以与著名的黑河—腾冲线重合。
▼香港到澳大利亚达尔文之间有多远?大概就是一个智利吧。
▼欧洲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端(挪威)与伊比利亚半岛南端直布罗陀海峡附件(西班牙)之间差一个智利。
▼南非开普敦到南极洲隔个海,差不多一个智利的距离。
▼蒙古与芬兰之间只隔了个俄罗斯,却几乎有一个智利那么长的距离。
▼我国北京-东南亚马来西亚加里曼丹岛领土。
▼日本东京-东南亚印尼的新几内亚岛领土。
▼俄罗斯莫斯科-东非苏丹红海沿岸南端。
▼法国巴黎-西非贝宁北部。
▼希腊雅典-中非刚果(金)的刚果盆地中央。
▼美国华盛顿-南美洲哥伦比亚与厄瓜多尔西部边界附近。
把智利放进欧洲的版图里会是这个样子的。
距离智利最南端几公里的地方有一个纪念碑,它标记的是智利的地理中心点,纪念碑上还包括一块位于南极洲的领土,不过这块纪念碑没有被国际社会所认可。不过,智利国土的狭长真的是其他国家不能比的。
“贪吃蛇”是如何成长的?西班牙在南美洲殖民时期,以安第斯山脉为界,分别在以西和以东建立了以布宜诺斯诺斯艾利斯为中心的拉普拉塔总督区,和以利马为首都的秘鲁总督区。
▲年西班牙在南美洲总督区的划分
当时的智利也是秘鲁总督区的一部分。后来因为利马离智利太过遥远,西班牙殖民者对智利的统治鞭长莫及。
终于到了年,智利民族志士彻底击败了西班牙殖民者的军队,成功独立建国。
刚刚独立成功的智利,领土形状要比今天“短”的多,大概只是今天的一半长。
▲年以前的智利(黄色部分),领土长宽比还远没有今天这么夸张
▲东边是无法逾越的高山,西边是浩瀚的大洋,唯一的出路只有向南向北了
在北边,是秘鲁和玻利维亚占有的阿塔卡马沙漠地区,那里为世界最干燥的地区之一,寸草不生,终年难下一滴雨,可是却有着当时两种宝贵的战略资源:制造火药的重要原料—硝石,以及优质的有机肥料—鸟粪。
为了争夺这些资源的所有权,智利很快就与秘鲁和玻利维亚爆发了争端,最终因此引发了战争,史称“硝石战争”,也称为“南美太平洋战争”。
拥有着西方更先进武器的智利军队很快就打败了以原住民为主的、甚至还在使用原始弓箭的秘鲁和玻利维亚联军,智利军队所向披靡长驱直入一直打到了秘鲁的首都利马。
最终,两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议和条约,秘鲁将塔拉帕卡省割让给智利,并将塔克纳和阿里卡两地区交给智利管辖10年。
玻利维亚则损失更大,他们所割让的,不仅仅是安第斯山脉与太平洋沿岸之间的能够生产鸟粪与硝石的领土,同样还是该国唯一的出海口,而这就使其成为了一个没有出海口的内陆国家,严重影响了其经济发展。
▲丢掉出海口,从此成了内陆国
而在南方,智利原先还想跨过安第斯山脉抢占巴塔哥尼亚(今阿根廷的中南部),无奈因南北相距遥远,受到地理制约,分兵作战南北两头用兵会造成兵力分散而作罢。
最终,阿根廷兼并了该地区,而智利人只能继续在安第斯山脉西麓南进,最后得到了阿劳坎尼亚(印第安原住民,阿劳坎人的家园),并与阿根廷瓜分了世界大陆的南部尽头—火地岛。
智利在北方和南方对领土的贪婪征服,也使该国领土形状像一条贪吃蛇一样,不断地拉长,最终成就了今天的世界最狭长国家。
而且智利人民对如今22:1的国土长宽比例还是不够满足,想要进一步发扬人定胜天的开拓精神,对海峡对面的世界极地南极半岛提出了主权要求,打算再接再厉创造国土狭长新的世界纪录。
▲智利对海峡对面的南极半岛提出了领土要求
国土这么长,地图可怎么印?▲放大世界上看,智利的国土更为奇葩
最后,这种国土形状还使智利全国地图的印制成为了天大的难题。
该怎么印?照着智利形状的长宽比来印?22:1的比例恐怕会使地图挂在墙上看起来更像一条蛇;
那就修改一下,改成稍微合适好看一些的长宽比来印?邻国阿根廷的存在恐怕会喧宾夺主,使这张地图看起来更像阿根廷地图。
当然,什么样的难题也难不住智利人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智利人民想出了种种绝妙的解决办法。
方案A:左边放出全图,右边放出首都附近地区的细节图。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保持了国家版图的完整性,而且详略得当,但缺点是把同属一国的领土分成了三六九等,有重视首都轻视边境地区,城里人瞧不起乡下人之嫌。
▲左边为全国地图,右边为首都地区详图
方案B:将全国地图分成南北分置于左右,这种方法倒是做到了一碗水端平了,但又有分裂国家为南北两部分之嫌。
▲左边为智利北方地图,右边为南方地图
方案C:有时也会斜印或横置。这样做倒是避免了分裂国家的倾向了,只是地图的规矩就是严谨地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方向,这样一来就无法在地图上分辨方向了。
▲斜着放
▲躺着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