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分享系列第33期
主持人开场
各位花友晚上好!我是本周的值周生孙女士,今天是年8月5日,农历六月十六。今天是北京花友群的第33期分享。本期的分享主题是:“走马观花”——我眼中的巴郎山。
说起巴郎山,大家可能比较陌生,但很多人应该都知道著名的“植物猎人”——英国人威尔逊。多年前,威尔逊就曾多次考察巴郎山,把在这里采集到的上百种野生花卉引种到西方国家,被称为“打开中国西部花园之门”的人。我在中国知网上搜索“巴郎山”,出现最多的就是关于巴郎山隧道建设的文章,其次是关于巴郎山野生花卉资源的文章。可见巴郎山的一个特点是地形地貌复杂,另一个就是野生和濒危花卉的家园。
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了星畔为大家介绍他眼中的巴郎山。在刚刚过去的春天,星畔在巴郎山度过了一周充实而快乐的时光。作为一个在北京学习、生活多年的植物爱好者,星畔熟悉北京的植物,第一次造访川西高原,陌生的草木都使他回想起熟悉的北京山野,更赋予他观察、对比、参照的视野。今天星畔将为大家介绍他在巴郎山见到的几十种野花,同时分享他“走马观花”的心得。
受时间、体力等因素的限制,大多数花友可能短时间内无法去到神奇的川西,那我们今天就跟着星畔去巴郎山“走马观花”吧!下面有请星畔老师开始今天的精彩分享!
星畔老师分享
大家好,我是星畔。很感谢群主乐乐对我的信任,给了我这次分享的机会。对于植物爱好者而言,青藏高原永远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地区。青藏高原纯净的天空、丰富的植被类型、绚烂的花草让无数人为之倾倒。而川西更是青藏高原上的一颗明珠。
今年5月底,我的一个朋友要为他的鸟类研究项目做前期调研,也给了我这次来巴郎山“走马观花”的机会。这也是我第二次来到米以上的高山,上一次触及这个高度是年在苍山。那是一个夏天,从山脚下坐缆车时就开始下雨。大家都知道苍山主峰有个标志性的景点,是一个高山湖泊,叫洗马潭,等我们到了以后,雨雾已经大到连洗马潭都看不全,相机根本拿不出来。而今年则比较幸运,在巴郎山上的7天天气都还说得过去。
我用“走马观花”作为今天分享的题目,我觉得还是很贴切的。由于有鸟类调查的任务,我们的主要工作是在海拔米左右的公路两旁进行的,条件不允许我为寻找植物而去钻山沟、爬流石滩等,所以我也没有目标物种,我的状态基本就是“捡着啥看啥”“路边有啥看啥”。我想,对于大多数植物爱好者而言,这种状态应该是平时郊游、去别的地方旅游时寻找、拍摄植物,和植物交往的常态。这种方式也许不能把一个地区最精华、最富有特色的植物尽收眼底,但也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视角,并不妨碍我们欣赏植物的多样性和植物之美,并把这份经历分享给别人。
我是5月29日到6月4日在巴郎山,这个时间对于巴郎山的高海拔的植物而言还比较早,很多花都没有开。我们去的第一个垭口海拔是多米,公路上的积雪还没有完全融化。从照片可以看到积雪很厚,勉强能翻过垭口。高山草甸上的花儿看起来开得很热闹,但实际上种类很有限。不过这也让我避免了眼花缭乱,记录了更多的种类。
我今天将与大家分享我在巴郎山观察和拍摄到的植物,从山脚下的落叶阔叶林到海拔米的高山草甸,最后是高海拔地区杜鹃灌丛附近的植物。巴郎山位于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距成都有3~4小时车程,盘山公路,但路况还算和缓。
巴郎山山下开通了隧道,穿过隧道再行车几个小时就能到达和巴郎山遥相对望的夹金山。
从大尺度来看,巴郎山位于成都平原的西端,邛崃山脉的东南坡,东侧是汶川县的映秀,西侧与宝兴县、小金县相连。我到了巴郎山以后才发现,巴郎山和四姑娘山非常近,这一周我们就住在四姑娘山镇。天气好的时候可以看到四姑娘山的四座山峰。
大家到了四姑娘山就知道,开放的景区有四条沟,分别叫双桥沟、长坪沟、海子沟和邓生沟。这四条沟都是徒步路线,是收门票的。但这四个景区这次我都没有去,我观察的范围基本局限于公路两边。值得一提的是,我这次在巴郎山拍到的植物,在属一级上和北京、华北的种类非常像,很适合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一些扩展,这个过程非常有意思。
今天分享的第一部分是五一棚和喇嘛寺这两个地方,海拔米的林下植物。开车从成都市区去巴郎山的途中,河谷两岸顺着沟稍微向两岸走一点都是类似的生境。主要的地带性植被是拐棍竹、冷箭竹、槭树、铁杉等。
第一张图片就非常有趣,左边是重楼属的七叶一枝花;右边是一种兰花—白芨。这是附近农民种植的,七叶一枝花大概有20平方米左右,白芨差不多种了50平方米,长势非常好,5月底正值花期。在北京也有朋友在家里种兰花,付出很多精力也养不好;而野生的兰花正所谓“空谷幽兰”,与大田里的兰花有鲜明的反差。
之后是林下的灌木。正在开花的主要是蔷薇科,下图左边是绣线菊属和悬钩子属的两种植物。本以为对照比较完整的名录可以鉴定出来,但回来以后对着中国植物志发现还是无能为力,暂且搁置在这儿吧。
再往深的地方走就可以看到西康绣线梅,我国东部地区比较常见的是中华绣线梅,从河南开始再向南的地区都可以看到;北京的一些苗圃包括清华大学都有露天栽培的植株。中华绣线梅颜色淡,无毛;西康绣线梅的花有毛,颜色深,呈红紫色。
这是一种溲疏属植物。我特意拍了果实的照片(下图右),大家如果在北京看的比较多的话,看花可能还认不出来,但一看果实就知道了,应该是一种溲疏。这个溲疏很好看,花瓣粉色,花药黄色,在林下分布比较广泛。可惜没有鉴定到种,它和粉红溲疏、川溲疏之类的也不是很像。溲疏原来(恩格勒系统、前几版APG)是虎耳草科的,现在被划分到了绣球花科。
说到虎耳草科,高海拔地区接近流石滩的地区有很多种辐射对称的虎耳草,生长在石缝、草甸。在华北的高山有五台虎耳草、零余虎耳草。这次时间太早,高山的虎耳草都没有开,但在低海拔的林下找到几种。下图左边就是一种,它的花瓣是两侧对称的,回来后查资料发现要看叶子背面的一些特征,(鉴定到种)也就作罢。右边是黄水枝,在林下分布很普遍,花很小,不引人注意。
我总以为我对某一个类群已经挺熟悉的了,可到了新的地区,一个很大的乐趣就是总有一些植物刷新我对这个类群的认知。大家想想北京的虎耳草科,独根草、梅花草、金腰,都很小。可是这个植物让我非常惊讶,七叶鬼灯檠,我特意放了我和它的合影表现它的叶子,叶子非常大。这是因为它在林下生长,要扩大表面积接收更多的阳光。
还有一个刷新认知的就是接骨草(下图右),在公路两边可以看到很多。开始我以为是伞形科的植物,但朋友告诉我这是接骨木属的。接骨木我们在北京的公园、森林里都能看到很多,和这个一两米高的草本完全不同。刷新了我对接骨木属的认知。接骨木原来是忍冬科,现在被归入五福花科。
北京的天南星属植物比较少,比如东北南星和一把伞南星等。这次我在低海拔地区看到了两种。天南星的花颜色不是很显眼,第一个是缘毛南星,在公路边很多,特点是佛焰苞苞口的地方有一些齿、波纹或者毛;第二个是花南星,这个种是在林下看到的,植株比较大,佛焰苞上有紫色的纹路,小叶有三片。
这是婆婆纳属的疏花婆婆纳,和北京早春常见的婆婆纳和阿拉伯婆婆纳相比,这个种就显得很高大。和北京亚高山草甸上的水蔓菁,也就是细叶婆婆纳(现在已经从婆婆纳属中移除了)相比,疏花婆婆纳的花序腋生,小花排列也更加疏散。右边是唐松草属和红景天属的植物。它们都生长在一块大石头的阴面,石头上长了很多苔藓和粉背蕨。但没有鉴定到种。在高海拔地区,景天科植物的种类非常繁多,但也没到花期,这是我此行拍到的唯一一个开花的景天科植物。
无论在哪里观花,兰科总是被人们追捧的对象。左侧这个大家很熟悉——羊耳蒜。它的花瓣是黄绿色的,和大家在北京看到的偏紫色的个体有一些差别。我国的西南地区是马先蒿属植物的一个分布中心,这个属内花冠的变异很大,是大家非常喜欢的一个属。但没到花期,这次拍的种类很少。如果大家在华北地区看得多,会觉得这个马先蒿很像藓生马先蒿。但是经检索,藓生马先蒿的盔扭转一次后会在喙的尖端再扭转一次,形成S型。而我拍的这个马先蒿只扭转了一次,可能是细管马先蒿附近的种。
最后分享的一个低海拔地区植物是莲叶点地梅。它的叶片5厘米左右,和我们常见的点地梅相比,叶子已经很大了。伞形花序,白花,在林下分布普遍。
说到报春花科,我们就很自然地过渡到了高海拔地区。沿公路继续开,在海拔米左右就看到了雪山。在亚高山草甸地区,很多植物都是在贝母坪这个地方拍的。贝母坪是巴郎山山路上一个重要的休息区,有卫生间,也可以买一些食物和饮料,还是一个很好的观景平台。在这里就可以看到很多报春花科植物。报春花是四大高山花卉之一。下图中最大的这张是独花报春,紫色,花很大。这里有一个小问题,我看到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