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画里的花儿,为谁而开

郭沫若先生说:“春天没有花,人生没有爱,那还成个什么世界。”

春天里,花开得最热闹。往常人们总喜欢到大自然中去踏青、赏花、放风筝……然而这个特殊的庚子年,我们都被疫情阻住了春游的脚步。所幸还有艺术。今天,就让我们在画里,跟随艺术家们一起赏花吧。

一生只为画花忙

一辈子专注一样事情,太难;能不被世俗诱惑、专心坚持的人,太少。

然而,有位艺术家却用一生做了一件浪漫的事:画花。他就是比利时著名花卉画家——雷杜德,擅长画玫瑰和百合,被人们称为“玫瑰绘画大师”“花之拉斐尔”。

为纪念雷杜德而建造的喷泉

雷杜德,年出生于比利时,祖父和父亲是画匠。在他们的熏陶下,雷杜德逐渐展现出自己的艺术天赋。

年轻时的雷杜德

13岁时,雷杜德便背起画板、拿起画笔,环游比利时,靠为别人画肖像来维持生计。

睡莲

年,雷杜德随哥哥前往巴黎。在这里,他遇到了植物学家查尔斯·路易斯·埃希蒂尔·德布鲁戴尔和勒内·卢伊什·德方丹。

在他们的影响下,雷杜德对植物插画一见钟情。

绣球花

鸢尾

为了将植物画得精准唯美,雷杜德不仅跑到英国皇家植物园没日没夜地研究学习,还冒着生命危险前往埃及探险,将许多当时欧洲社会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植物一一诉诸笔端。

西番莲

花贝母

丰富的色彩,细腻的质感,让雷杜德在巴黎一夜成名,还引起了皇室的注意。

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玛丽王后

当时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玛丽王后非常迷恋玫瑰,便聘请雷杜德为陈列室画师。

没想到不久之后,法国大革命爆发,国王、王后纷纷被砍头,雷杜德却因为他的才华,幸免于难。

拿破仑的约瑟芬王后

后来,雷杜德又受到拿破仑的王后——约瑟芬的赏识,成为宫廷御用画家。

山茶花

约瑟芬王后酷爱玫瑰,她在巴黎郊外的梅尔梅森城堡建造了一座宏伟的玫瑰园,栽种了3万多株玫瑰,其中不乏举世罕见的珍稀品种。

而雷杜德正是在这座玫瑰园中,由壮年画到白头,用20余年的时间完成了举世闻名的《玫瑰圣经》。

《玫瑰圣经》

《玫瑰圣经》记录了种楚楚动人的玫瑰,并被译成各种版本,广为流传,成为世界玫瑰的经典。

玫瑰

诺伊斯特玫瑰

约瑟芬王后去世后,雷杜德一度遭受冷遇。不过他却毫不在意,埋头做着自己的事情,完成了另一著作《百合图谱》。

圣母百合

年,81岁高龄的他在工作台上观察一朵百合时离世。

牵牛花

雷杜德的一生中,创作发表了各类花卉板绘余幅,涵盖了多种物种,其中相当大一部分在之前从未入画,为后人留下了非常珍贵的植物图像。

向日葵,属于我

如今当我们提起梵高,向日葵几乎成为了梵高的代名词之一,正如他曾经所说:“好比芍药属于简宁,蜀葵属于郭斯特,而向日葵,属于我。”

而在这些向日葵的背后,藏着他与高更的一段故事。

《花瓶里的十五朵向日葵》年荷兰阿姆斯特丹市梵高美术馆藏

年末,潦倒的梵高在巴黎一家普通餐厅的墙上挂了几十幅画作。画展是临时悬挂的,并没有大张旗鼓,也没有引起过多的反响,但却在画家高更的心里留下了烙印。

高更来看这些作品时,被梵高的作品所吸引,尤其是那几幅向日葵——它们的种子像天鹅绒般,枯萎的花瓣像跳舞的火焰。

《两朵剪下的向日葵》年作于巴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第二年,梵高从巴黎来到了阿尔勒。

阿尔勒有大片大片的向日葵。在梵高看来,向日葵是一种非常坚固和顽强的植物,虽然不优雅也不精致,但它具有真实乡村的粗糙和质朴。

随后,梵高便给高更写信,希望他来同住。为此,他打算用一组向日葵主题的油画来装饰工作室,并且每天都在日出时动笔创作。

《花瓶里的五朵向日葵》年作于阿尔勒

《花瓶里的十五朵向日葵》年作于阿尔勒英国伦敦国家美术馆藏

高更收到信后,就在当年的秋天前往阿尔勒和梵高同住。但不久,两位画家却因艺术观点相左和生活琐事而屡起争执?

在高更来到阿尔勒两个月后,高更又一次和梵高争吵,在寒冷的街头游荡。他发现梵高手中拿着剃刀紧紧跟随着他,便再也不敢与梵高一起生活、画画,在圣诞节后离开了阿尔勒。

梵高本就生活失常、情绪紧张,在一个人极度绝望的夜晚,他割下了自己的右耳。

梵高

高更离开后,梵高对自己的这些向日葵十分看重,对高更的友情也极为珍视。他曾写给弟弟一封长信,信上曾这样写道:

如果你高兴,你可以展出这两幅向日葵?高更会乐于要一幅的,我也很愿意让高更大乐一下,所以这两幅画,他要哪一幅都行。

《花瓶和十二朵向日葵》年作于阿尔勒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藏

梵高画中的向日葵,是他纯粹的热情和爱。为了等待高更的到来,他画了这些粗茎糙叶?花序奔放的向日葵。也许他只是在渴望一种平凡的爱,但最终,他还是在年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幅画中都是它

睡莲之于莫奈,便如同向日葵之于梵高。

莫奈的一生绘制了余幅与睡莲有关的画,其中以“睡莲”为主题的就有幅。在这一系列的作品中,他尽力去描绘水面世界的一切,为人们呈现了自然最美妙的色彩光影。因此,他也被另一位印象派画家马奈称为“水中的拉斐尔”。

莫奈

年,在一次旅行中,莫奈被小镇吉维尼的风光所吸引,并从一位田主手中租下一套房子和周边院落,作为自己的生活居所与工作室。

在他的精心打理下,原本普通的乡间小屋变成了一座花园,他以日式庭院为灵感修建了水池、日式木桥和植物温室,并逐步扩建了自己的工作区域。

《日本桥》年巴黎奥赛博物馆藏

花园内争妍斗艳的鲜花,随风浮动的垂柳,还有池塘中安静绽放的睡莲给了莫奈无尽的创作灵感。

那时,他经常凌晨3点起床,一连几个小时坐在睡莲池畔。从清晨到落日,庭院池塘里开放的睡莲呈现不同的姿态。在明灭不定的日光下,他总能捕捉到那个刹时的、稍纵即逝的光影美感。

其实,晚年的莫奈并不如画笔下的睡莲池那样宁静安详,随着亲友的相继离世,他饱受打击,原有的眼疾也开始加剧,发展成为白内障。

患白内障的莫奈,就像耳聋的贝多芬,将自己置之死地而后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请人修建了天花板透光的巨大画室,来进行《睡莲》组画的创作。

创作中的莫奈

尽管很多人都认为视力影响了莫奈的晚期画风,但这并未脱离他的原则:“我只是观察了世界所展示出来的一切,并用笔记录下来。”

不管结论如何,当花园里的一切归于寂静,只有睡莲缓缓地吐纳,或许这就是莫奈晚年的写照。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最底部有评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免责声明·

编辑/制作:徐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beimua.com/ymyl/68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