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行磐安非遗老手艺释放新动能中

独具一格的传统宫灯烘托出浓浓节庆气氛;品类多样的磐安小吃唤起一代人的乡愁记忆;绿色道地的“磐五味”撬动中药养生……

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的浙江磐安是非遗大县,有重点非遗项目项,其中列入县级以上名录项。从深藏山中无人知,到融入生活绽新彩,近年来,磐安以产业融合发展推动非遗保护传承,老手艺释放新动能,“软实力”创造“硬经济”。一批承载着传统文化基因的非遗项目,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不仅提升了磐安儿女的文化自信,也打通了乡村振兴的绿色通道。

本期推出第三部分《中药种出致富方》。

周济生摄

初春时节,草木蔓发。走进新渥街道山干村贝母种植基地,村民们正忙着给贝母“捋花”。据当地贝农介绍,“捋花”主要是为促进贝母根系发育,使鳞茎膨大生长,从而提高产量,是一项非遗传承技艺。村民郑万东一边在基地忙活,一边乐呵呵地算着收入账,“今年自家田加上在外租田,合计种了30多亩,保守估算收入也达30多万。”

新渥街道现有中药材种植户约1.2万户,种植面积3万余亩,农民人均年收入1.8万元。“我们这里在山靠山,世世代代种药材,清朝就形成了中药材集市,家家户户都传承了‘磐五味’种植技艺。”浙八味市场管理员陈家仁介绍,“现在的药农,不仅种药,而且当起了药商,有多名药商在外省市场站稳了脚跟。”

陈振华摄

九和堂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定升从小与药材打交道,数十年间,他从扛包卖药的农民,变成“磐五味”生产加工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在他看来,在机械化生产加工越来越普及的今天,传统技艺仍有“用武之地”,“比如我们加工的浙贝母,断面白粉状,颜色一致,中心无玉色,还有白术质地坚硬、清香诱人,足见传统加工技艺的独到和优良。”

磐安素有“群山之祖,诸水之源”之称,好山好水滋润优质好药。自唐天佑年间到宋元明清各朝,指定的贡品药材达十三种之多,药文化植根、飘香磐安大地已上千年。中药材是磐安农业的支柱产业,白术、浙贝母、元胡、玄参、白芍“磐五味”闻名中外,年产均居全国之首。磐安生产加工的药材,形体完整、色泽良好、香气浓郁,不变味、易储藏,有效物质破坏少,保证了药材质量。

“磐五味生产加工技艺”是集育种、整田、种植、管理、收货、清洁、去壳、蒸煮、发汗、干燥、烘焙、晾晒等于一体的一套严格的生产加工工序,年被列为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套工序是磐安药农祖祖辈辈从生产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经济实惠,科学合理,绿色环保。”杨定升带我们到二楼的“磐五味非遗体验馆”,中药实物展示、技艺图片展示、大批中药书籍,让人感受到中药的神奇。

截至年底,磐安县发展各类中药材基地22个,中药材种植面积7.22万亩,产值6.19亿元,90%以上的浙产道地药材通过磐安市场走向世界。“磐五味”成为磐安农业的一张亮丽名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了当地农民致富奔小康。如今,磐安道地药材覆盖一、二、三产,大健康产业风生水起,“家家户户种药材,镇镇乡乡闻药香”的景象犹在,而今风景更好。

中药增收致富不再局限在田间地头,而且走上了餐桌灶头。由中药延伸而来的磐安药膳,也成为市级非遗。走进“磐安药膳”连锁店,一袋袋分门别类、精准称量后的药膳包,成为老百姓健康美味的养生套餐。几年来,“盘安药膳”在杭州、西安等14个大中城市发展52家连锁店,“临床药膳厨房”医院、医院等12家医院,县内45家酒店、农家乐成为药膳定点餐厅,价值2.07亿元的“盘安药膳”品牌成为金华市首家商标资产在香港上市。“到磐安,品药膳”“磐安药膳,膳行天下”成为口口相传的旅游新品牌。

磐安药膳连锁体系创立者蒋公标表示,他准备依托“磐五味”和药膳非遗优势,继续加大产品开发推广,推动“中药材+”产业快速发展,助推农民增收,服务乡村振兴。

一纸风行你我同行

开启一趟磐安人文之旅

作者:陈新森

编辑:陈蓓蓓朱啸宇

审稿:胡东平

签发:孔云生

微风徐来成风化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beimua.com/ymly/81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