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能不能治得好 http://pf.39.net/bdfyy/bdfyw/150102/4549560.html
笔者本职搞园林绿化的,
既不懂植物分类也不懂生态学,
若有谬误还请您指点。
八月初白马雪山垭口的流石滩
从八月份动笔到现在这篇推送发出也已经拖延了几个月,之所以选择在冬天发出还是为了让诸位野花爱好者得以在寒冷的冬日、万物沉寂时有花可看而不是我太忙了没时间写推送。系列推送的首篇便是滇西北的流石滩。滇西北位于横断山区,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古地中海的退却使得各种不同区系成分在这里交汇融合。这里具有有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干热河谷和高山流石滩并存,为各种不同类型的植物提供了不同的生存环境。古老的地质历史、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和受不同植物区系的影响,使得滇西北拥有十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成为中国三大生物多样性中心之一。
那条绿色的“河流”
其实是以橐吾与钟花报春等植物形成的条形群落,
在滇西北的高山有水的地方你就能找到它们的存在。
高山积雪融化后顺着山谷流下,
一些植物便在这片山谷的区域安营扎寨。
身为北方人的我在对这片土地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请原谅我是在今年才正式开始自己的刷山之旅,因此看到眼前的景象难免少见多怪),当我踏上了前往迪庆的道路,街边随处可见的各种马先蒿使我兴奋到直接产生了高原反应----每当我到达迪庆的新的一片区域,那片区域总是能让我感受到此前二十年从未体会过的亢奋。这片物种分化十分剧烈的区域拥有着极为丰富的特有属种,被誉为植物属种的新特有中心,自然也存在很多狭域种与特有种,这也给我们后期返程后的植物鉴定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据统计,滇西北地区维管束植物在种以上(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吴征镒等,),是中国植物种类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当然此行因为时间与精力关系,我所拍摄到的植物相当有限,但这有限的植物却足以使我领略到高原植物其独特的魅力。
本次推送中的所谓“流石滩”包含了“流石滩”、流石滩与高山草甸、森林二者的过渡区域,在生态学上所谓的“边界效应”在这部分区域得到了充足的体现。
工作照:感谢同行的好友王企鹅、余天一和小暗同学。
没有他们的话我很有可能就要在精疲力尽的时候滚下流石滩了。
那么问题来了,照片里有几个人,你能找到吗?
--------------正文-------------
因为美丽绿绒蒿Meconopsisspeciosa实在是太美丽了因此就多放了几张。
在植物命名上的事情上还有件很好玩的事情,
有一种绿绒蒿名为秀丽绿绒蒿Meconopsisvenusta,
前者种加词拉丁语意“Showy,spectacular”
而后者种加词拉丁语意“Beautiful,charming”,
那么究竟谁更迷人呢?
长叶绿绒蒿Meconopsislancifolia,植株比较矮小,
我们公认的很难拍好的一种绿绒蒿。
横断山绿绒蒿Meconopsispseudointegrifolia,
当我们去到这里时候它已经过了盛花期,
放在这里凑物种数量用的。
钩距紫堇Corydalishamata
其黄蓝配色的颜值毫不逊色与流石滩其他明星植物。
如果你仔细放大第一张照片你会在紫堇的距上看到“盗蜜者”留下的“盗洞”,
盗蜜者多属于非正常的访花者,
它们与被盗蜜植物之间的关系不如正常访花者
与被拜访植物之间的关系那样明了,有时是很复杂
但主流观点认为动植物在盗蜜过程中更多地表现为互利关系,
可能只在少数负面影响的例子中,盗蜜的利益仅属于盗蜜者。
(正面影响:辅助授粉的“似盗蜜传粉者”;
盗蜜行为减少了单朵花的花蜜量,
增加了正常传粉者传粉过程中在花间的飞行距离与传粉效率,
进而通过提高异交率来增加植物的雌性适合度
负面影响:破坏胚珠或蜜腺,破坏花冠使得单朵花期减少)
植物、传粉者、盗蜜者三者相爱相杀的协同进化
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过程。
(甚至有的时候诸如熊蜂一类的
传统意义上的传粉者也会同时成为盗蜜者。)
之所以放了这么多张
半荷包紫堇Corydalishemidicentra的照片
意在展示其叶表面对于不同环境
适应所产生的不同叶色与纹路。
这可能是逃避侵害者的一种伪装适应。
类似的情况也见于
C.benecincta,C.craasifolia和C.bulbifera
而囊距紫堇Corydalisbenecincta就简单多了,
叶片又大,花又小,长势又凌乱,
是一种不拍就觉得好不容易上一趟山,
来的都来了找不到好吃亏,
但拍了以后就又不想再拍的一种紫堇。
暗绿紫堇Corydalismelanochlora也是一种我非常喜欢的紫堇。
该种分布较广,也能算是一个广布种。
P2的这个蓝色真的有些毒。
灰岩紫堇Corydaliscalcicola
可能都是密穗黄堇Corydalisdensispica(至少前两张吧)
暂定狭距紫堇Corydaliskokiana
暂定浪穹紫堇Corydalispachycentra
波密紫堇Corydalispseudoadoxa
流石滩和高山草甸的边界的三种低矮的报春花科植物
柔软点地梅Androsacemollis
山丽报春Primulabella
滇西北点地梅Androsacedelavayi
垫状植物植株低矮密集而根系发达,
在高寒地区的白天吸收辐射热较地面多而散热较慢,
水分蒸散也较少。
当入射辐射强度变化剧烈时,
垫状植物内部的温度变化幅度
明显小于其表面及周围的温度变化幅度,
具有良好的吸收和保持水分及养料的能力。
因此在高原上我们能看到很多植物
与这类垫状植物形成的共生关系。
滇西北高山最常见野花--独一味Lamiophlomisrotata
岩须Cassiopeselaginoides
空桶参Soroseriserysimoides
绵参Eriophytonwallichii厚实绒毛的能够吸收较多的入射辐射,
同时具有良好的聚热升温作用。
其绒毛具有大的水滴接触角,有很好防水作用。
绵参通体被白色绒毛,
绒毛的聚热升温和防水作用
可以加速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以适应其生境内低温、
多雨的极短暂的植物生长期。
水母雪兔子Saussureamedusa的成熟个体与幼株,
P2为开花个体。
在迪庆藏民们会在流石滩上用油漆
在雪兔子周围画上一个圈,
方面其在成熟后进行采收。
可谁又能想到这样一个众多科考团
连采集标本都不舍得采集的物种,
却能常见于云南的农贸市场。
岩居马先蒿Pedicularisrupicola或许是马先蒿属的颜值巅峰
宽叶变黑蝇子草Silenenigrescenssubsp.latifolia
大铜钱叶蓼Polygonumforrestii
或许是雅江报春Primulainvolucrata
梭砂贝母Fritillariadelavayi
当作药材被大规模采挖的一种流石滩植物。
近期看到了一篇文章和我最早的猜想如出一辙
在极大强度的人为选择下,
亮色的黄绿色个体梭砂贝母更容易被人发现并挖出
(如果你查阅图鉴,
绝大多数图鉴中的配图都是黄绿色的亮色个体,
但我从未见到过图鉴中记录类型的个体),
而所剩下的暗绿色个体则因为难以被发现而得到保留。
粉晕无心菜Arenariaforrestiif.roseotincta
西南无心菜的变型
肉菊Soroserisumbrella
既不起眼又不好看的一种菊科植物,
在流石滩上稍不注意就会踩上去。
曲茎虎耳草Saxifragaflexilis
感谢
溪头荠花寻小莫帮忙鉴定流石滩与高山草甸交界处常见有向日垂头菊Cremanthodiumhelianthus
钟花垂头菊Cremanthodiumcampanulatum
-----------------
在流石滩之内,
还存在着一片更有意思的区域,
一些先锋种
在流石滩内开辟出来的植被斑块,
上面分布有许多
不同于常规流石滩植物的有趣的植物。
伞形科棱子芹属,或许是丽江棱子芹Pleurospermumfoetens
管钟党参Codonopsisbulleyana
金丝刷Lethariellacladonioides
藏民说这个地衣是可以吃的,还可以入药。
大萼蓝钟花Cyananthusmacrocalyx
随着分布地的改变,该种也会存在很多不同的形态
广布小红门兰Orchischusua
白花刺续断Acanthocalyxalba
猜一个东俄洛风毛菊Saussureapachyneura
-------流石滩与森林、高山草甸交界------
无心菜属
展毛短柄乌头Aconitumbrachypodumvar.laxiflorum
少花粉条儿菜Aletrispauciflora
黄花马先蒿Pedicularisflava
而对于这种斑块化植被的形成,目前学界也存在如下观点:
1、渗透反馈,这是植物生物量与水之间的一种正向反馈,其增加了植被斑块区地表水渗入土壤的速率,促使地表水向斑块区流动,从而进一步促进植被生物量的增加。
2、根扩展反馈,这是植物地上生物量与地下根之间的正向反馈,其增加了植物可利用水量,从而促使植物生物量的进一步增加。
3、抽吸反馈,这是植物生物量与水之间的一种负向反馈,是由于植物根系抽吸水分而引起的。植物生长消耗水分,水分的消耗限制了区域之外或边界植被生长。
4、土壤水扩散反馈,由于植物抽吸反馈引起的水分消耗促使植被斑块周边土壤水向植被斑块扩散移动的作用,水分的消耗限制了区域之外或边界植被生长。
5、五是遮荫反馈,这是植物生物量与土壤水之间的一种正向反馈,其上的苔藓、地衣、低矮草本植物与垫状植物与矮小灌木减少了植被斑块区的水分蒸发量,土壤的保水量得以保证,促进了植物生长。
五种反馈作用促进了植被斑块区植物生物量的增加,抑制了植被斑块区周围植物的生长,从而使得这些斑块并未连成一片或形成通道。
--------------结束-------------
这片朦胧的高山草甸就是当我高反时所看到的真实场景展示
参考文献:
[1]李晓贤,陈文允,管开云,周浙昆.滇西北野生观赏花卉调查[J].云南植物研究,(04):-.
[2]张彦文,王勇,郭友好.盗蜜行为在植物繁殖生态学中的意义[J].植物生态学报,(04):-.
[3]彭德力.横断山区高山冰缘带植物繁殖特征和适应策略[D].云南大学,.
[4]刘庆生.干旱半干旱区斑块状植被格局形成模拟研究进展[J/OL].生态学报,(24):1-11[-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