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伊塔事件,又称“5·29反革命暴乱事件”。发生在年的初夏,是指中国新疆约有6.1万中国公民,通过以伊犁的霍尔果斯口岸和塔城的巴克图口岸为主的几个重要边境口岸,集体非法越境前往邻国苏联的叛国事件。此事件导致伊犁草原,阿尔泰草原等新疆边境地区人口锐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也自此时起开始进驻边境农庄和牧场从事生产活动,并随后在中苏边境建立了一带国营农场,将其作为国防屏障。事件发生后,中苏关系更加恶化,新疆境内的俄罗斯族受到排斥。发生的原因较为复杂,有中国经济困难,苏联方面鼓动的现实原因,也有积累的历史原因。二、新疆伊塔事件发生的苏侨问题:造成中苏边民流动的基本前提 苏联对新疆尤其是伊犁施加影响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恢复20-30年代移居新疆的原苏联居民的国籍,同时在新疆的少数民族中间大量发展苏联侨民。而历史上形成的伊犁境内各民族与苏联境内一些民族之间的血缘联系,使得这一地区的苏联侨民及其所构成的庞杂的社会关系网,成为苏联的影响得以广泛、深入发展的重要社会基础,也构成了后来大量边民涌入苏联的基本背景。关于新疆苏侨的来源和构成。 最初来到新疆的苏联侨民,主要有两部分人,一是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逃亡的白俄败兵和难民;一是在苏联30年代驱逐富农时期不堪忍受全盘集体化的农民。中国当地政府向这些苏侨发放了侨民证,承认其归化中国,称为归化族。战后,苏联急需补充在战争中造成的巨大人口损失。年11月,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发布“关于恢复旅居满洲的原俄罗斯国国民以及失去苏联国籍人员为苏联公民”的命令,并宣布此项命令也适用于新疆和上海。年2月1日,苏联驻迪化总领事馆发出布告称:奉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命令,凡以前失去或被取消俄国和苏联国籍者及其子女,均可恢复苏联国籍;在中国境内的原白俄侨民,均有恢复苏联国籍的权利。此文稿张贴后,前往登记的人即络绎不绝。不久,苏联又延长入籍登记日期,特别是策动哈萨克、维吾尔和塔塔尔族人加入苏籍,并许诺加入苏籍者每月发给布匹一丈六尺,津贴若干元,还可免费看苏联电影。 此后苏联侨民人数大量增长。年11月,据苏联国家安全人民委员部管理局关于旅居新疆俄罗斯侨民的调查报告说,当时在新疆省居住的俄侨有2.5万人。据中国档案记载的苏联领事馆发放的护照号码统计,年发展苏侨人,年即增加到人,-年更猛增为人。到新疆解放前夕,据苏联驻伊犁领事对邓力群所言,当地的苏侨及其家属已发展至6.5万户,共20余万人。 新疆解放后,苏联仍然继续在当地的中国公民中大量散发非法苏侨证件,鼓动他们加入苏籍,并移居苏联。例如,从年2月8日到年3月6日,苏联领事馆共发放本侨证,其中只有15户是经过伊犁州公安局的批准的。年7月,仅在伊犁州的两个县中就发现有80多本非法苏侨证,一些人根本不是苏侨而是中国人,但也能得到苏侨证。解放后苏侨人数的变化也能说明问题。年,新疆外事机构对全疆苏侨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伊犁地区的调查结果为,伊、塔、阿三个专区共有苏侨人。年迁返苏侨工作开始后至年,伊犁州共遣返去苏人,其中苏侨人。以此言之,如果伊犁州的苏侨在此期没有发展,应该已全部遣返完毕。但根据后来的统计,至年,全州仍有苏侨人。 关于新疆苏侨的遣返问题。 苏联在战后积极提出恢复原苏联公民的国籍,并在各地大量发展苏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由于战争使人口锐减而造成的劳动力严重匮乏的问题。于是,在50年代初便出现了新疆苏侨回国之事。年4月,苏联政府单方面决定遣返在中国的苏联侨民。是月23日,苏联驻华大使馆向中国外交部提出:苏联决定自中国遣送户苏侨至苏联的高加索、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等地开荒。外交部认为,这是一件重大复杂的政治任务,应予以大力协助。确定中国对此次苏侨回国应采取主动配合,积极协助,适当照顾,给予方便,尽快送走的方针,要求各有关部门共同协助办理,各地方成立内部的“协助苏侨回国委员会”,具体工作由外事处、公安局共同抓并设立办公室。以后,自治州和各地区成立了“迁侨委员会”。 据苏联驻伊宁领事沈申自北京苏联大使馆开会回来后对中共新疆分局所谈:年当年,新疆苏侨仅从伊犁区遣送户,其他地区暂时不动。遣送对象不分民族、职业,主要是有劳动力、适于开荒的人。遣返办法是,由苏联领事馆发布公告,让苏侨自动报名登记,报名名额不限。然后,由领馆从中审查挑选户遣返。计划在6、7、8三个月办完此项工作,9月1日前全部动身,由苏联对外运输公司负责运送。为此,中共新疆分局发出紧急指示,要求伊犁地委等各地市党委谨遵中央和外交部关于“此事涉及中苏友好关系,必须主动积极协助,把协助遣返苏侨当作一项政治任务去完成,只准办好,不准办坏”的指示,尽全力协助苏方圆满地完成此项任务。同时决定在伊犁地委统一领导下成立“协助苏侨回国委员会”。这样,年当年伊犁共遣返苏侨户人。此后,大规模遣返苏侨逐年进行,从年至年11月20日止,伊犁州共遣返苏侨人,苏侨的中国籍家属人,合计达13万余人。 伊犁地区的遣返苏侨工作从年开始后,即基本是在每年的春季进行。这一方面是由于苏联最初提出遣返苏侨的目的就在于增加劳动力,以完成苏方边境地区的春耕生产及其后的夏收任务和开垦荒地;一方面则是由于苏方强调冬季气候恶劣,不利于侨民的行动及苏方的安置工作。这样,每年的2、3月份,苏方都有数量大卡车开到伊宁,接苏侨、拉行李,浩浩荡荡。未走的人呼朋唤友前来领馆送行,致使当地生产搁置,人心浮动,给伊犁地区的春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尽管中方对于这种状况有意见,但在50年代中期,中苏两国关系比较友好,伊犁党政领导机构还是一直积极配合苏方的遣返工作,认为应重视苏方意图,多听苏方意见,不宜过分强调照顾当地的生产问题。年,随中苏两党分歧的加深,伊犁方面曾几次向苏方建议将遣返时间改在每年的11、12月份,或在春耕结束之后进行,尽量不要安排在4-6月份。但苏方总以冬季天气寒冷,苏方提供的是敞篷车,对侨民有困难,以及哈萨克斯坦夏季需要劳动力为由加以回绝。中方提出汽车可以加篷,而且路途并不远,苏方仍然坚持在春夏季遣返。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年。 关于新疆的苏籍干部问题。 如果说,苏侨是苏联在新疆地区影响深厚的社会基础,那么,新疆及伊犁党政领导机关中的苏籍干部则是这个基础的核心,这是三区革命时期遗留的历史问题。当时,苏联派遣了大批联共(布)党员和干部到伊犁发动革命,其中许多人在当地成立的军政部门担任重要职务。此外,一方面当地苏侨几乎全部积极地投入了运动,其中一些人后来走上领导岗位;一方面年三区割据后很多少数民族干部被发展为苏侨。这样,三区政府中存在大量苏籍干部就是很自然的了。由于苏联控制的三区在新疆和平解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解放后,原来的三区干部大多进入了新的政府机构,而三区民族军则整体编入解放军序列。 对于这个问题,中国政府的意见是,这些苏籍干部,尤其是负责干部尽可能继续留在中国工作,但需要解决他们的国籍问题,即希望他们放弃苏联国籍。当时,苏联方面对此采取了合作态度。年初中苏条约谈判时,苏联外交部曾通过中国驻苏大使馆邀赛福鼎前往晤谈,表示苏联政府同意在新疆工作的苏籍负责干部解决自己的国籍问题,并交付了一份新疆领导干部中的苏侨名单,请赛福鼎转告他们说,这是苏联政府的意见。赛福鼎·艾则孜时任新疆省人民政府副主席赛福鼎当即将这一情况向周恩来进行了汇报,并表示自已愿意放弃苏联国籍。周恩来对此举表示欢迎。以后,中苏两国政府还就此事达成协议,尽量动员和争取苏籍干部退出苏籍,长期留在中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中国方面对此问题的处理原则为:“说服教育,自觉自愿,坚决要走的批准”。 50年代初,新疆自治区领导干部中的一些享有苏籍和持苏侨证的人退出了苏联国籍。但是,大部分苏籍干部还是不愿意放弃苏联国籍。特别是在伊犁地区,由于苏籍干部较多,如伊犁直属县的许多县长、科长、部长、公安局长都是苏侨,而且是苏侨协会委员,要动员他们全部退籍,涉及的面也太宽。于是,问题便拖延下来。尽管在50年代以及60年代初,处理苏籍干部退籍的期限屡次延长,仍有大量苏侨在新疆,尤其是伊犁的党政部门中任职。至年以前,伊犁地区绥定、霍城县的科、部长级以上干部中有60%以上是苏侨;伊犁州级军、政领导人中也有许多是苏侨,甚至是苏侨协会委员;在州级机关和直属县市区长以上干部中,苏侨占22%,另还有25%的人家庭成员是苏侨。年,苏联驻乌鲁木齐领事馆辖区的苏籍负责干部已很少,只余几名,而伊犁州的苏籍负责干部却仍有95人之多。年,新疆全疆开始集中力量进行推动苏籍干部退籍的工作,但是该年的登记结果是,全自治区依然有苏籍干部人。由于伊犁州的苏侨登记工作未搞彻底,故此数字并不准确,苏籍干部的实际数量应该还要多些。至年,仅就伊犁州而言,即仍有苏籍干部人。此外,还有许多干部隐瞒了他们的苏籍身份。 应该说,在50年代中期中苏两国友好阶段,乃至末期随中苏两党分歧的发展,两国关系出现倒退时,在新疆苏籍干部退籍的问题上,苏联政府一直基本上是持配合态度的。对于苏籍干部回苏的要求,苏联驻新疆领事馆大体尊重中国方面的意见,如中方不同意他们回国,领馆即不予批准。对于苏籍干部多数愿意保留苏籍的状况,苏联方面也表示:我们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已经十年了,这个问题是解决的时候了。但是,由于极少数苏籍干部本身就是民族分裂主义分子,而苏联领事馆对这些人又基本持同情态度,因此,新疆苏籍干部问题的负面影响客观上严重存在着。事实上,也正是这部分人日后成为苏联在新疆进行各种非法活动的中坚力量。 综上所述,新疆的苏侨及其为数众多的中国籍亲属,实际上为苏联在当地构筑了广泛的社会基础,而且由于历史的、民族血缘的纽带联系,使得新疆苏侨具有与东北、上海苏侨完全不同的特殊地位。而这种特殊地位为以后伊塔事件的发生确立了基本的前提。不过,从50年代的情况来看,新疆苏侨回国是自年以来由苏方提出经中苏双方政府认可的正常现象,尽管中方对苏联采取不正当手段发展侨民有不同意见,但在中苏友好的背景下,还是服从苏联的需要,协助新疆苏侨定期回国的。同时,对中方关于苏籍干部尽量留在中国的要求,苏联也是赞同的。这即是说,当时的苏侨问题并没有成为影响中苏关系的一个因素。此外,每年春季有一批伊犁苏侨举家迁往苏联也是一个历史现象,而且是苏方坚持这样要求和安排的。 那么,为什么过去时有发生的平常现象到年初竟会酿成轰动中外的重大事件呢?众所周知,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发生了两件大事,这就是“大跃进”运动和中苏关系的破裂。问题在于,这两件事对以后的伊塔事件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发生了怎样的作用呢?或者说,导致伊塔事件爆发的主要原因究竟在哪里呢?提示丨想了解更多有关伊塔事件的内幕,请在本平台对话框回复“伊塔事件”或“”,更多历史真相等你了解!
热爱新疆、支持小编的阿达西请右下角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