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在安徽省宁国皖南山区天目山北麓,曾有个开生药铺的。由于方圆百里之内只有他这么一家药铺,所以不管谁生了病都得吃他的药,他要多少钱就得给多少钱。
有家穷人的孩子老是咳嗽,病很重。穷人就到药铺询问,药铺老板说退热得吃“川贝母”,但五分(1.5克)贝母就要十两银子。穷人没法,只有回家守着自已的孩子痛哭。
这时,门外来了个讨饭的叫花子。听说这家孩子咳嗽,家里又穷得买不起那位药铺老板的药,便说:“止咳不一定非贝母不可。”穷人急问:“还有便宜的吗?”“有一种药不花一个钱。”“什么药?”“你到山上挖些前胡回来吃。”“前胡也能治病?”“准行。”穷人急忙跑到山上,挖了一些前胡。回家后他急忙煎好给孩子灌下去,孩子喝后果然不咳嗽了。
穷人十分高兴,后来跟那个讨饭的叫花子成了好朋友。从此,这里的人咳嗽时就再也用不着去求那家药铺了。
(注:前胡有止咳之功,但应详加辨证,勿盲目使用)
止咳的前胡
牛刀小试
1.前胡原植物属于哪科?
A.茜草科
B.伞形科
C.唇形科
D.蔷薇科
2.中药前胡选自原植物的什么部位?
A.根
B.种子
C.干燥地上部分
D.果实
3.前胡的功效不包括下列哪项?
A.降气
B.化痰
C.散风
D.利水消肿
4.下列图片中的哪一幅是前胡饮片图?
A.
B.
C.
D.
答案
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
BADB
A黄芪饮片:本品呈类圆形或椭圆形的厚片,外表皮黄白色至淡棕褐色,可见纵皱纹或纵沟。切面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及裂隙,有的中心偶有枯朽状,黑褐色或呈空洞。气微,味微甜,嚼之有豆腥味。
B前胡饮片:本品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薄片。外表皮为黑褐色或灰黄色,有时可见残留的纤维状叶鞘残基。切面为黄白色至淡黄色,皮部散有多数棕黄色油点,可见一棕色环纹及放射状纹理。气芳香,味微苦、辛。
C柴胡饮片:本品呈不规则厚片。外表皮为黑褐色或浅棕色,具纵皱纹和支根痕。切面为淡黄白色,呈纤维性。质硬。气微香,味微苦。
D防风饮片:本品为圆形或椭圆形的厚片。外表皮为灰棕色或棕褐色,有纵皱纹,有的可见横长皮孔样突起、密集的环纹或残存的毛状叶基。切面皮部为棕黄色至棕色,有裂隙,木部为黄色,具放射状纹理。气特异,味微甘。
饮片辨识解析
苦、辛,微寒。归肺经。
降气化痰,散风清热。用于痰热喘满,咯痰黄稠,风热咳嗽痰多。
药典之言
功效:
《本草纲目》:其功长于下气,故能治痰热、喘嗽、痞膈、呕逆诸疾。气下则火降,痰亦降矣。所以有推陈致新之绩,为痰气要药。
《本草备要》:性阴而降,功专下气,气下则火降而痰消。能除实热。
《本草便读》:专入肺经,能解散外感风热,外邪解则肺气自降,痰火自除,故又能降气下痰耳,前胡之解表邪,惟肺胃结气有热者可用之。
《本草害利》:宣散风寒而解表,下气降火以消痰。
《本草经集注》:主治痰满,胸胁中痞,心腹结气,风头痛,去痰实,下气。治伤寒寒热,推陈致新,明目益精。
《本草择要纲目》:有推旧致新之绩,降痰下气之功。
《药笼小品》:功专下气,气下则火降,而痰消。
《药性切用》:入肺而消痰下气,解热疏风,为风邪咳嗽之专药。气香质嫩者良。
《玉楸药解》:前胡清金泻火,治气滞痰阻,咳逆喘促之证。
前胡、柴胡、半夏、贝母的区别:
《本草备要》:柴胡、前胡均是风药。但柴胡性升、前胡性降,为不同。肝胆经风痰,非前胡不能除。
《本草害利》:前胡主降,柴胡上升,性有不同。前胡治风痰,与半夏治湿痰,贝母治燥痰者各别。
各家之言
《本草备要》:半夏为使。
《本草撮要》:得桔梗治痰热咳逆。
《本草经解》:前胡同杏仁、甘草、桑皮、桔梗,治热喘下气;同花粉、归身、甘草、黄芩,治伤寒寒热;同甘菊、丹皮,治风热目疼。
《得配本草》:得桔梗,治热痰咳逆。
配伍
《本草从新》:无实热与外感者忌用。
《本草害利》:此散有余邪热实痰之药,不可施之少血气虚之病。凡阴虚火炽,煎熬真阴,凝结为痰,而发咳嗽,真虚而气不归元,以致胸胁逆满,头疼不因于痰,而由阴血虚,内热心烦,外现寒热,而非实热,与外感者均忌。
《本经逢原》:前胡治气实风痰,凡阴虚火动之痰,及不因外感而有痰音者禁用。
《得配本草》:气虚逆满,病非外邪实热者,禁用。
《滇南本草》:忌鱼、羊、蛋、蒜。
《证类本草》:恶皂荚,畏藜芦。
禁忌
注:
1.开篇故事来源于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