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好文焦树德先生的治咳七法附方48张

咳嗽一症,外感时病中有之,内伤杂病中亦有之,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并且不是只患了肺病才发生咳嗽,《内经·咳论》中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说明咳嗽之症,包括很广,牵涉面很大。在治疗时,如果不辨病因病机,不讲理法方药,而只投所谓止嗽、镇咳、祛痰、宁肺之品,笼统施治,轻则迁延不愈,重则变症百出,甚至成痨难救。所以治疗咳嗽,必须辨清内伤、外感、虚、实、寒、热,按其发病新久,轻重浅深,辨证施治。

祖国医学对咳嗽的治疗,积有丰富的经验。但文献浩如烟海,各家学说又讲的非常复杂,初学常不易抓住重点,因而感到治疗方法不好掌握。兹结合临床经验,试将治疗咳嗽的方法,约括为“宣”“降”“清”“温”“补”“润”“收”七大法则,提出来就正于诸位同道,以供临床参考,希望多加指教。

一、宣

肺窍清虚,喜宣通而恶窒塞。如感外邪,皮毛束闭,肺气不得宣化而致咳嗽;或无外邪,因肺气壅遏,气机失宣,而致胸闷气窒、咳嗽、痰不易出等症。都须用“宣”的方法,开宣肺气,疏畅气机,使肺恢复清虚宣通,则咳嗽自止。常用的治疗方法,例如:

1.辛温宣化法

适用于外感风寒所致头痛、寒热、鼻塞、咳嗽。选方如:

(1)杏苏散(杏仁、紫苏、桔梗、枳壳、前胡、半夏、陈皮、茯苓、炙草);

(2)止嗽散(荆芥、白前、桔梗、百部、甘草、陈皮、紫菀、生姜);

(3)三拗汤(麻黄、杏仁、甘草、生姜)等。

2.辛凉宣化法

适用于风温、风热所致的头昏发热口干咳嗽。常用的方剂如:

(1)桑菊饮(桑叶、菊花、薄荷、杏仁、桔梗、甘草、连翘、芦根);

(2)加减银翘散(银花、连翘、苦桔梗、薄荷、芥穗、牛蒡子、浙贝、杏仁、豆豉、生草)等。

3.宣郁理肺法

用于气机郁滞、气道壅涩所致之胸胁痞闷、痰不易出的咳嗽。常用的方剂如:

(1)加减流气饮子(厚朴、苏叶、青陈皮、大腹皮、瓜蒌皮、桔梗、枳壳、半夏、赤苓、香附、炙草);

(2)加减七气汤(厚朴、半夏、茯苓、白芍、紫苏、橘皮、杏仁、苦桔梗、前胡、桑皮、贝母)等。

另如:疏肺、开肺、宽胸、通宣等,也都属于宣法的范围。

二、降

肺喜清肃和降,苦气上逆及痰、瘀失肃。故胸中气逆、痰阻肺窍、瘀血阻滞等,都可导致气逆不降,肺失清肃,肺气不利而引起咳嗽。这种咳嗽须用降气、降痰、祛瘀等肃降法来肃清肺经,使肺气和降,其咳自止。常用的治法,例如:

1、降气化痰法

适用于肺气失降,气逆咳喘之症。常用的方剂如:

(1)苏子降气汤(苏子、厚朴、半夏曲、前胡、沉香、当归、甘草、生姜);

(2)加味沉香降气汤(香附、陈皮、苏子、桑皮、砂仁、沉香、桔梗、莱菔子、炙草)等。

2.豁痰肃降法

适用于咳嗽多痰、胸闷懒食、痰涎壅盛、气逆咳喘、脉滑有力之症。常用之方如:

(1)三子养亲汤(苏子、白芥子、莱菔子);

(2)半瓜丸(半夏、瓜蒌仁、桔梗、枳壳、知母)等。

可随症酌加杏仁、化橘红、南星、葶苈、茯苓。

3.祛瘀肃肺法

适用于胸背胁肋、扑打损伤,瘀血内阻所致之胸痛咳嗽。常用之方如:

(1)桃仁散(桃仁、桑皮、赤苓、橘络、紫苏梗、紫苏叶、槟榔);

(2)加味当归饮(大黄、当归、苏木、生地、赤芍、桔梗、贝母)等。

作者曾治疗胸部跌伤后,咳嗽数年不愈的患者,以本法加七厘散(冲服)、枳壳、片姜黄、乳、没,服数剂,咳出黑色血块数口,咳嗽及胸痛霍然痊愈,经过追访,未再复发。可见治其病因,其咳自止,不可专在止嗽、镇咳上敷衍因循也。

三、清

肺象秋金,其性颷凉,畏热怕火,易为热伤。邪热乘肺,火克肺金,或受燥热,乱其虚静之体,戕其肃降之能,肺金不清,而发咳嗽,须用清法治疗。常用之方法,例如:

1.清热化痰法

适用于痰黄咽痛、喉燥口渴的肺热咳嗽。常用的方剂如:

(1)清咽宁肺汤(桔梗、山栀、黄芩、桑皮、前胡、知母、贝母、生草);

(2)清肺汤(黄芩、桔梗、赤苓、桑皮、陈皮、贝母、天冬、栀子、杏仁、麦冬、生草、当归);

(3)清金化痰汤(黄芩、山栀、桔梗、麦冬、桑皮、贝母、知母、瓜蒌仁、橘红、茯苓、生草)等。

2.清燥养肺法

适用于秋燥伤肺之咳嗽。常用的方剂有:

(1)桑杏汤(桑叶、杏仁、沙参、象贝、香豉、栀子皮、梨皮);

(2)四汁膏(悉尼汁、藕汁、生萝卜汁、生薄荷汁、加糖慢火熬膏)等。

3.清肺泻火法

适用于痰黄粘稠、口燥牙痛、火上逼金的火盛咳嗽。常用的方剂如:

(1)二母宁嗽汤(生石膏、知母、贝母、栀子、黄芩、瓜蒌、赤苓、陈皮、枳实、生草);

(2)清金降火汤(杏仁、前胡、桔梗、贝母、瓜蒌仁、生石膏、枳壳、陈皮、黄芩、赤苓、生草、原方有半夏可减去);

(3)石膏散(生石膏、炙甘草、为末、冷开水送服三钱),本方可随症酌加桔梗、杷叶、贝母、桑皮、栀子等品。

4.清暑益肺法

适用于暑热伤肺,气短身倦,烦热脉数之咳嗽。例举数方如:

(1)加减洗肺散(天冬、麦冬、五味子、沙参、杏仁、桑皮、杷叶、六一散);

(2)加味玉露散(生石膏、滑石、寒水石、天花粉、生草、桑皮、杷叶、麦冬、竹叶、五味子、桔梗);

(3)清金白虎汤(生石膏、知母、竹叶、党参、桑皮、地骨皮、桔梗、甘草、乌梅)等。

四、温

肺金本凉,怕寒畏冷,易受寒邪之侵。脾为肺母,中焦有寒可致脾肺俱寒,而生咳嗽。肾乃肺子,肺为水之上源,肺主呼,肾主吸,肾火衰微,寒邪上泛,肺肾俱冷也可致咳嗽。这种咳嗽,须治以温。常用的方法有:

1.温肺化痰法

适用于痰白怕凉,胸中不温的肺寒咳嗽。方剂如:

(1)温肺汤(干姜、半夏、杏仁、陈皮、甘草、细辛、阿胶、生姜、大枣);

(2)苏子汤(苏子、干姜、半夏、桂心、人参、橘皮、茯苓、甘草)等。

2.温肺理气法

适用于肺寒、气机不畅而上气、胸满的咳嗽。方剂如:加减三奇汤(陈皮、桔梗、青皮、紫苏、半夏、杏仁、金沸草、枳壳、干姜、炙草、沉香)等。

3.温中化痰法

适用于肺脾俱寒,吐白色稀涎的咳嗽症。常用方如:

(1)半夏温肺汤(半夏、茯苓、细辛、干姜、桂心、桔梗、陈皮、复花、人参、白朮、甘草);

(2)加味理中汤(人参、白朮、干姜、炙草、茯苓、半夏、陈皮、细辛、五味子、冬花)等。

4.温肾纳气法

适用于肾脏虚寒,子病累母而发生面黑、足冷、痰凉、膝酸、气短(吸气不深)的咳嗽。常用方如:

(1)金匮肾气丸;

(2)加味补肺汤(熟地、肉桂、人参、紫菀、黄芪、蜜炙桑皮、五味子);

(3)黑锡丹(重症咳喘可用之救急)等。

五、补

前人有“肺无补法”之说,吿戒后人治疗咳嗽不可骤用补药。故补法须在久嗽肺虚,确无实邪之症方可用之。肺虚多与肾虚、脾虚兼见,更有阴虚、阳虚之分,所以治疗虚症咳嗽,又须与“虚劳”“痨瘵”的治法,相互参照,方为全面。兹仅简举数例如下:

1.培补肺气法

适用于肺气虚的咳嗽。常用方剂如:

(1)补肺汤(人参、黄芪、紫菀、五味子、熟地、桑皮、蜜少许);

(2)黄芪汤(黄芪、白芍、麦冬、五味子、前胡、人参、细辛、当归、茯苓、半夏、大枣、生姜)等。

2.补阴保肺法

适用于潮热少痰,肺阴虚的咳嗽。方如:

(1)生脉地黄汤(人参、麦冬、五味子、生熟地、山药、山萸、茯苓、丹皮、泽泻);

(2)宁嗽膏(天冬、白朮、茯苓、百合、冬花、百部、杏仁、贝母、紫菀、阿胶、饴糖、蜂蜜、可酌加寸冬、生地)等。

3.补肾益肺法

适用于肾阴虚损而致咽干少痰、五心烦热、或兼盗汗的咳嗽。常用方如:加减地黄汤(熟地、生地、山药、山萸、麦冬、川贝、茯苓、炙草、枸杞、地骨皮、阿胶)。

可随症酌加女贞子、百合、知母、紫菀、桔梗等,作为丸剂服用。

4.补土生金法

适用于肺脾俱虚,肢倦食少、短气虚怯之咳嗽。常用方如:

(1)加味人参黄芪汤(人参、黄芪、白朮、陈皮、茯苓、炙草、当归、五味子、麦冬、紫菀、冬花);

(2)加味白朮汤(人参、白朮、橘红、半夏、茯苓、贝母、炙草、前胡、附片、神曲)等。

您的专属导师已上线!无论是解答困惑、疑症咨询、学习中医、领取资料,都可以添加导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beimua.com/ymcf/65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