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药附子

中科医院 http://pf.39.net/bdfyy/zjdy/161222/5131646.html

说到中药,今天我想来谈谈一味常用且对用量存在争议的中药——附子。

许多中医经典中都有包含附子的方剂,但附子有毒也是一个常识。和细辛一样,附子的用量也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认为“附子大毒,非用必小”,也有的认为,“附子为百药之长”,需重用。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子根的加工品,性味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作用。临床主要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心阳不足引起的胸痹心痛、虚寒吐泻、脘腹冷痛,肾阳虚衰引起的阳痿宫冷、阳虚外感、阴寒水肿、寒湿痹痛等证。

相关配伍:

1.内虚目暗:补气养血。用当归(生晒)六两,附子(火炮)一两,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温酒下,名“六一丸”(《圣济总录》)

2.气虚瘴疟,热少寒多,或单寒不热,或虚热不寒:用草果仁、熟附子等分,水一盏,姜七片,枣一枚,煎半盏服。名“果附汤”(《济生方》)

3.心腹连痛作胀∶用野狼毒二两附子半两,捣筛,蜜丸梧子大。一日服一丸,二日二丸,三日三丸,止;又从一丸起,至三丸止,以瘥为度。(《肘后方》)

用量为3~15克,先煎,久煎。

禁忌:孕妇慎用,不宜与半夏、瓜蒌、瓜萎子、瓜蒌皮、天花粉、贝母(川贝母、浙贝母、平贝母、伊贝母、湖北贝母)白蔹、白及同用。

在实际临床中,附子的用量常超过《药典》规定剂量,这就给临床用药带来很大困扰,想做到“合法”就很难达到合理。现在就附子的用药剂量进行进一步探讨。

附子的毒性:附子的主要成分为乌头类生物碱,其中双酯型生物碱含量最高,毒性也最大,具有心脏毒性、神经毒性、肾毒性等,毒理机制主要是先通过引起机体神经的兴奋,而后对其产生麻痹作用,中毒剂量为0.2毫克,3~5毫克即可致死,中毒的症状主要有心律失常、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四肢麻木等。

附子的炮制:炮制后的附子有“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等不同类型。不同的炮制方法对附子的毒性及药效有着不同的影响,如去皮后的附子毒性可降低近50%。有研究表明,附子、乌头经炮制后可以起到有效减毒的作用,草乌经过炮制后其毒性可显著降低。但也应谨防炮制过度,如果一味地追求用药安全而过度炮制,则会降低附子药效,比如乌头碱经充分水解后可形成乌头原碱,虽然毒性极大降低,但也几乎无明显强心作用了。

煎煮:乌头碱在加热条件下可水解成多种生物碱,其毒性明显降低。吴佩衡传人吴荣祖提出中药附子不在于制透而在于煮透的观点,也反映出煎煮方面对附子安全使用的重要性。然何丽清等在《论附子是否必须先煎》中指出,当附子的使用剂量不大于生姜和甘草的用量时,与方中诸药共煎即可,不需要先煎。现代研究亦表明熟附子煎煮0.5小时后其双酯型生物碱含量基本消失,当煎煮1小时其单酯型生物碱和总生物碱则达到峰值,故认为最佳煎煮时间为1小时左右。

服法:考虑不同患者的体质可能对附子的敏感性有所不同,建议在服药前可先尝是否口麻,服用时要少许服用,无效再服,每日三服为常规服法。对于危急重症,一般是顿服,如干姜附子汤治疗虚脱之先兆。服用附子之温热类汤剂,热服效果最好,但如因阴寒太盛,服后即吐,则可先冷却汤药,或加猪胆汁、童便之类服用,以防药物格拒。在进服附子方药期间,应禁食寒凉类食物或药品,以免降低药效,同时宜忌食肥甘厚腻、辛辣刺激类食品。当然也要注意不宜长期大剂量服用附子类汤剂,尽量做到速战速决,三五剂达到治疗目的,如果继续服用,可逐渐减量,连服一周时,最好停药2~3天以防药物蓄积中毒。

临床中大剂量使用附子不免担心其毒副作用,然中毒与否,虽与药物剂量有一定关系,但关键还在于如何使用,正所谓“是药三分毒”。中医理论认为,药物都具备一定的“偏性”,这些“偏性”古代都称之为“毒”。其实在临床中本无不偏之良药,亦无不偏之疾病,有证用是药,在辨证、配伍、服用正确的情况下,就可以用其“偏性”。清代名医王孟英云“用其得宜,硝黄可称补剂,用其失宜,参术不异砒硵”,当我们这样认识附子之后,也就不会再简单地畏惧其毒副作用了。

让我们运用自身所学,为中医药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更多资讯敬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beimua.com/ymcf/51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