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天气的不断转暖,三月份陆续种植的草药都发了芽,有的已长的郁郁葱葱。因种苗大都是上海市以外买来,早期为了试探土壤成活率,种的都比较稀疏。所幸除了黄连和贝母,成活率达八成以上。接下来就是补苗,增加些密度。
在选苗选种及种植过程中,对药材的了解又更深了一步。在我们上学期间如果就能接触到这些,对我们运用中药来解决健康与疾病问题那将是个极大的提升。欢迎更多热爱中医者来此感受!
中医的经验是祖祖辈辈与自然打交道产生出来的,中医离不开土地,中医药物几乎都来源于土地,这是根。
一棵植物远离原来的土壤到达一个新的环境,能留下来健康的活着,这也是对生命力的锤炼。中医药的千年发展史,也在验证中草药的活力,就像神农本草经记载的蛇床子,蒲公英,薏仁,山药等等现在依旧用的好好的。
仔细观察每一种药物的生长,对其功效与主治病种,就会感到非常奇妙有趣。我们祖先发现草药,虽说是反复的实践,但最初的灵感应该是来源于对植物的持久亲密的观察。拔下一颗野草,闻其味道,然后放在嘴里尝一尝,用心去体悟其治病功效,这是神农尝百草的经验。中药从种植,采集到患者口中,这里面的环节很多,有些是医生与患者都无法掌控的。
古代中医师承,学中医是从采药、认药、加工炮制药开始。师父认为这个学生有悟性,才有机会安排到药房抓药,这样可以看到师父的处方。如果再有悟性,才有机会站到师父的身后侍诊,可以看到师父如何诊病。我们现在学习中医实在是太幸福了,不用扛着锄头,背着大筐,盯着日头去采药。不过话说回来,认识药物的功效光靠书本上的记载是远远不够的,身体力行亲自观察才更能发挥想象力。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真正想彻底了解一味草药,对其生长环境,生长过程,采收季节,加工炮制,都要了解才行。这样,对药物的了解不仅仅限于语言文字,而是已经深入到了其骨髓的层次。
愿我们学习中医,能够真正继承到先人的精髓,并运用到实践中去。也愿我们的百草园能成为广大爱好者的乐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